烘炉记

一棹碧涛

首页 >> 烘炉记 >> 烘炉记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玄门妖王 锦衣笑傲行 致命偏宠 快穿女配:叮!你已被boss锁定 快穿之大佬的心尖 宿主她被偏执男神盯上了 甜系快穿食用指南 快穿:恶毒女配手撕炮灰剧本 妖怪茶话会 快穿:钓系美人把禁欲大佬撩哭了 
烘炉记 一棹碧涛 - 烘炉记全文阅读 - 烘炉记txt下载 - 烘炉记最新章节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

第147章 文景之治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词曰:

汉室初兴,四海承平,文景呈祥。看轻徭薄赋,劝农务本,省刑约法,德化八方。库廪充盈,黎民丰足,社稷安宁岁月长。炊烟里,有孩童嬉笑,老者安康。

政风清正贤良,引无数英贤共奋扬。念躬身节俭,慈怀天下,广开言路,国富民强。仁政流传,千秋传颂,盛世宏图始启航。凭栏望,忆辉煌过往,续写华章。

华夏历2517年,大汉王朝的天空阴云密布。吕后的离世,如同一场狂风骤雨,打破了宫廷原有的宁静。吕氏势力曾在吕后的庇护下权倾朝野,如今吕后一去,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以雷霆之势诛灭了吕氏的党羽。

一时间,宫廷内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由谁来继承皇位。当时吕后所立的小皇帝刘弘,经查明并非汉惠帝的后代,自然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于是,一场关于皇位继承人的暗中评估与较量悄然展开。

在对诸王和外戚势力进行了仔细的权衡之后,众人的目光最终落在了代王刘恒的身上。这位代王以宽厚仁慈着称,在民间名声颇佳,被认为是能够稳定朝局、重振汉室的合适人选。

当朝廷派出的使者快马加鞭赶到代国,向刘恒传达让他入京继承皇位的旨意时,刘恒却没有表现出预想中的欣喜,反倒是满心的疑虑与担忧。

代王宫的大殿内,气氛凝重。代王刘恒眉头紧锁,目光在属臣们的脸上来回扫视。

代国郎中令张武率先拱手说道:“大王,此事恐怕有诈。如今局势未明,这突如其来的皇位继承之说,或许是个陷阱。依臣之见,大王应以有病在身为由推辞,先观察情况的变化,再做定夺。”

张武的话音刚落,中尉宋昌却挺身而出,大声说道:“大王,臣认为张武大人此言差矣!如今吕氏已被诛灭,刘氏江山稳固。大王您宽厚仁慈,名声在外,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不应有所顾虑。”

众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刘恒静静地听着,心中的纠结如同乱麻。最终,他决定用占卜来决定这一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占卜的仪式庄重而神秘,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结果。当卜卦的结果呈现出来,是一个“大横”之象。卜卦人激动地说道:“大横所裂的纹路正当,此乃大吉之兆。预示着大王您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卦师的解释让刘恒心中为之一动,天王,意味着比一般的王更高一级,这难道真是上天的旨意?

尽管有了这看似吉祥的占卜结果,刘恒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这一步踏出,便是生死攸关,容不得半点疏忽。

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先派舅舅薄昭,快马加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薄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怀揣着代王的期望和整个代国的未来,匆匆奔赴长安。

在薄昭离开后,刘恒每日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日子一天天过去,终于,薄昭快马加鞭赶回代国。

“大王,长安局势看似稳定,陈平和周勃等大臣确实真心迎您入京。”薄昭的话语让刘恒心中稍安,但他依旧不敢完全放松警惕。

随后,刘恒带领着一队亲信,向着长安缓缓进发。每前进一步,他的心都悬得更高。当距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刘恒停下了脚步,他转过头,对着属下宋昌说道:“宋昌,此次就由你先进城探路。”

宋昌领命,拍马向着长安城疾驰而去。

长安城外的渭桥边,丞相以下的官员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翘首以盼,心中同样充满了期待与紧张。

马蹄声由远及近,宋昌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官员们纷纷向前,脸上露出恭敬的神情。

“代王派我先来,不知城中情况如何?”宋昌高声问道。

丞相陈平连忙上前,拱手说道:“宋大人放心,一切皆已准备妥当,只等代王入京。”

宋昌肩负着重大使命,快马加鞭赶往高陵回报刘恒。一路上,他的心情如同疾驰的马蹄,急切而又充满期待。当他终于见到刘恒,将京城的局势和群臣的拥戴一一道来,刘恒的心中泛起了波澜。他深知,这一步踏出,将决定他和代地的未来。

刘恒决定踏上前往京城的征程,他的队伍行进至渭桥,群臣早已在此等候。他们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尽显仁厚之风。然而,此时的气氛却并不轻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各自的思量。

太尉周勃走上前来,进言说:“要求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宋昌挺身而出,朗声道:“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宋昌的话语坚定而有力,让周勃微微一怔。周勃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跪着送上了天子玉玺。

刘恒望着眼前的玉玺,心中感慨万千。他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他的目光深邃而谨慎,深知这皇位的分量之重,不可轻易决断。

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了代邸。代邸内,气氛凝重,众人都在等待着刘恒的决定。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每一次的辞让,都并非作秀,而是他内心真实的挣扎和对责任的敬畏。

在决定即位后,刘恒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京城的局势错综复杂,想要坐稳皇位,必须步步为营。他首先想到的是自身的安全,于是让刘兴居清理宫掖,确保万无一失。刘兴居领命而去,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一番仔细的清查,刘兴居回来禀报一切妥当,刘恒这才住进了未央宫。这座宏伟的宫殿,从此迎来了新的主人。

汉文帝入京时,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他们是刘恒最信任的心腹,也是他在这风云变幻的京城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即位后的汉文帝,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他深知,得到皇位不易,巩固皇位更是艰难。他首先任命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宋昌负责守卫皇宫,张武则守护京城。他们二人如同刘恒的左膀右臂,从根本上保证了汉文帝的人身安全。

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汉文帝一一赏赐、封官晋爵。陈平被加封为丞相,周勃也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和更高的爵位。这些功臣们感激涕零,誓言为汉文帝效忠。

同时,汉文帝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那些曾经遭受不公待遇的王公们,对汉文帝的仁德感恩戴德,纷纷表示愿意拥护新帝。

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汉文帝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功劳。他分别赏赐、分封,让他们感受到新帝的宽厚与仁慈。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成为了他巩固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众多的重臣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大功臣周勃。

周勃,这位因拥立文帝有功的大臣,在朝堂之上颇具威望。然而,或许是功绩带来的自负,每次退朝后,他出来时总是一副骄横之态,那模样,似乎全然不把新帝放在眼中。

而文帝刘恒面对周勃的骄横,起初却表现得更加有礼,每次都目送他离去。这让朝中的大臣们心生忧虑,纷纷进言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如此重礼,这般作为实在有失君主的身份。

刘恒听进了这些谏言,从此之后,他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庄重,帝王的威严逐渐展露。而周勃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文帝的变化,内心的敬畏日益增加。

周勃的属下见此情形,深知危机四伏,赶忙提醒他:“大人,您如今功高盖主,这般行事,怕是会引火烧身啊!”周勃听闻,犹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过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辞去右丞相的职务,以表退让之心。汉文帝刘恒见此,很快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丞相陈平谢世。文帝思来想去,权衡再三,又任命周勃做丞相。然而,这一次的任命仅持续了十个月,文帝便再次动了心思。

当时,众多的列侯都居住在长安。他们的存在,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为解决这一问题,文帝下诏命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某些列侯留在京城,也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

但诏令下达后,很多人却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不愿意离开这繁华之地。这一局面让文帝刘恒龙颜大怒。他心想,必须有人带头做出表率,才能打破这一僵局。于是,他的目光落在了丞相周勃身上。

文帝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周勃的相职。周勃无奈,只得接受这一决定,离开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国。

然而,命运的波澜并未就此平息。不久之后,有人向朝廷举报周勃身披盔甲,怀有谋反之心。文帝闻之大怒,当即下令将周勃抓捕入狱。

身陷囹圄的周勃,此时才真正感受到了恐惧和绝望。他深知,谋反乃是大罪,一旦坐实,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会连累家族。在这危急关头,周勃赶忙通过帝舅薄昭向文帝说明自己惧祸才束甲,绝无谋反之心的实情。

文帝刘恒在听闻薄昭的转述后,心中也泛起了一丝犹豫。他深知周勃对自己的拥立之功,也明白周勃或许并非真有反意。于是,他下令重新调查此事。

经过一番仔细的查证,并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确实证据。最终,文帝决定释放周勃,还他自由之身。

走出监狱的那一天,周勃望着天空,深深地叹了口气。他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起起落落,从功臣到被猜忌,从位极人臣到险些丧命,心中感慨万千。

未央宫的夜晚,风悄然拂过,却吹不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紧张与凝重。汉文帝刘恒在烛光摇曳中踏入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宫殿,他的眼神坚定而深邃,心中却如翻涌的江海,思绪万千。

深知军权乃最大权力的刘恒,在入宫的当天夜里,便果断下令。“宋昌听令,朕命你为卫将军,务必镇抚好南、北二军,不得有丝毫疏忽!”宋昌跪地接旨,“臣定不辱使命!”随后,刘恒又看向张武,“张武,朕命你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若有异常,立即来报!”张武抱拳,“遵旨!”

安排好宫中防卫,刘恒的目光变得更加冷峻。相关部门在他的授意下,分别诛杀了后少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血腥的气息在暗夜里悄然蔓延,却也为刘恒的皇位铺平了道路。

新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然而,刘恒心里清楚,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在那些宗室眼中,他不过是个“摘桃派”,仅仅依靠着一批老臣的拥戴才登上了这皇位。如今,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且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稍有不慎,这刚刚到手的皇位便会摇摇欲坠。

烛光下,刘恒紧锁眉头,思索着应对之策。“朕必须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方能巩固这皇权。”他喃喃自语道。

华夏历2518年正月,阳光初照大地,给寒冷的宫廷带来了一丝温暖。文帝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同月,立窦氏为皇后。这一系列的举措,既是为了稳定朝局,也是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十月,秋风渐凉,文帝再次出手。他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中央权力核心。那些随新帝入朝的官员,有的也因功官至列卿。一时间,朝堂之上,新的政治格局逐渐形成。

然而,刘恒明白,仅仅依靠朝堂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对于诸侯王,他既要安抚,又要防范。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

同年十二月,寒风凛冽。文帝刘恒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旨意传出,各方诸侯心思各异。

刘遂在自己的王府中,听着诏书,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新的封赐让他地位提升,另一方面,他也深知这背后文帝的深意。“这刘恒,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刘遂暗自揣摩。

而被徙封的刘泽,在前往燕国的路上,也是思绪万千。“新帝此举,是对我的拉拢还是防备?”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文帝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一时间,诸侯并立,局势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

不久之后,文帝再次下令,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刘参为太原王,后徙代王;刘揖为梁王。

在这一系列的封王举措中,刘恒巧妙地平衡着各方势力。他一方面给予诸侯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以安抚他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和监督。

宫廷之中,刘恒日夜操劳,关注着天下的一举一动。窦皇后看着日益消瘦的文帝,心疼不已。“陛下,您也要保重龙体啊。”刘恒握住窦皇后的手,“朕肩负天下之重,怎能有丝毫懈怠。”

而在诸侯的封地,各位诸侯王也在暗中谋划。有的试图扩张势力,有的则在观望局势。然而,文帝的智慧和手段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微妙的平衡中,大汉王朝暂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汉初,高祖刘邦汲取强秦速亡之教训,推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之策,意在使百姓从战火的创伤中恢复,国家从废墟中崛起。

然而,这一政策在带来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里日益坐大,拥兵自重,开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汉文帝刘恒的即位,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波谲云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刘氏宗室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刘恒深知,要稳固自己的皇位,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一日,朝堂之上,文帝神色凝重,他望着阶下的群臣,大声说道:“朕决意废除‘收孥连坐法’。从今往后,一人犯罪,家人不再收为奴婢,各种株连之法一并废除!”此令一出,群臣哗然。有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拱手谏言道:“陛下,此法乃祖制,沿用已久,贸然废除,恐生乱啊!”文帝目光坚定,朗声道:“朕意已决!此旧法严苛,有悖仁道,今当改革,以安民心!”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旧传统的大胆否定,对成法的勇敢革新。

华夏历2519年十月。因当时列侯多居于长安,离封邑很远,吏卒供给输送甚为劳苦,而列侯亦无机会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文帝深知其中弊端,于是下诏让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职与诏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诏令下达,长安城内,一众列侯议论纷纷。有的欣然领命,准备回归封邑一展抱负;有的却心怀不满,认为此举是剥夺了他们在京城的荣华富贵。但皇命难违,他们也只能无奈收拾行囊,启程前往封邑。

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一场风暴却在悄然酝酿。皇位继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让济北王刘兴居心中愤愤不平。他本以为自己在皇位争夺中出力甚多,却未得到应有的封赏,如今又要被遣往封邑,远离权力中心。在私欲的驱使下,刘兴居决定铤而走险,率先发动叛乱,开启了同姓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

刘兴居纠集了自己的亲信部众,举起了反旗。一时间,兵戈四起,硝烟弥漫。汉文帝刘恒闻知叛乱,龙颜震怒。他立即召集大臣,商讨平叛之策。

“陛下,济北王叛乱,实乃大逆不道。臣愿亲率大军,平定叛乱,将刘兴居捉拿归案!”一位将军挺身而出,抱拳请命。

文帝微微点头,说道:“爱卿忠勇可嘉,但此次平叛,需谨慎行事,务必以最小的代价迅速平息叛乱,以免百姓受苦。”

文帝调兵遣将,派出精锐之师前去镇压。朝廷大军气势如虹,一路高歌猛进。而刘兴居的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怎敌得过训练有素的汉军。双方交战不久,叛军便土崩瓦解,刘兴居见大势已去,企图逃跑,却被追兵赶上,最终被俘。在狱中,刘兴居懊悔不已,但为时已晚,最终自杀身亡。

叛乱虽平,但汉文帝深知,诸侯王势力膨胀的问题若不解决,汉室江山仍将永无宁日。他开始更加坚定地推行改革,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就在汉室内部纷争不断之时,北方的匈奴也蠢蠢欲动。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之约,率数万大军侵占河南地,并进袭上郡,杀略汉民,威胁长安。

烽火连天,战报如雪片般飞至长安。文帝望着地图上匈奴肆虐的区域,眉头紧锁。他深知,面对匈奴的挑衅,不能退缩。

“传朕旨意,集结兵马,准备迎敌!”文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虽然双方此次并未交兵,但这次用兵是西汉自白登之围后对匈奴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表明西汉王朝并不甘于和亲政策带来的短暂和平,而是要以强硬的姿态扞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华夏历2522年四月,春风渐暖,却吹不散大汉王朝上空那凝重的阴霾。在这看似平和的表象下,一道废除盗铸钱令颁布,允许私铸钱币,国家铸币权就此被放弃,铸币放任政策开始施行。

这一决策,如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遭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反对,贾谊便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位。贾谊,这位满腔抱负的臣子,多次进谏,力陈垄断铸币权的重要性。他深知货币的统一和铸币权的集中对于国家经济稳定、政权巩固的关键意义。在他的眼中,如今这放任私铸钱币的政策,无异于将国家的经济命脉拱手让人。

然而,当时的太中大夫邓通正受刘恒的宠幸。刘恒一心想要让邓通富贵无比,竟赐给他铜山,允许他自行铸钱。对于贾谊的苦谏,刘恒选择了置之不理。于是,西汉的货币市场陷入了混乱,货币不统一,铸币权分散。地方诸侯们趁机大肆开采铜山铸钱,他们的财富迅速积累,经济实力日益强大,逐渐有了与中央抗衡的资格。

这一年,刘恒坐在朝堂之上,眉头紧锁。他或许未曾料到,当初那看似能让宠臣富贵、让经济繁荣的决策,如今竟埋下了如此巨大的隐患,极大地威胁着大一统的局面。

华夏历2523年,北方的草原上,匈奴的马蹄声依旧震耳。刘恒手持笔墨,亲自写下给予冒顿单于的国书:“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从使者口中,他听闻了冒顿单于“苦兵事”,为求一时之安宁,他决定以丰厚的礼物示好。

绣袷绮衣、长襦、锦袍、比疏、黄金饬具带、黄金犀毗、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这些珍贵的物品被送往匈奴,希望能换来边境的片刻平静。

同年,冒顿单于离世,他的儿子稽粥即位,号老上单于。刘恒为了稳定与匈奴的关系,派遣宗室女子翁主出嫁老上单于,并让宦官中行说陪同前往服侍翁主。中行说内心百般不愿,他深知这一去,便是背井离乡,生死难料。他向刘恒苦苦哀求,希望能收回成命,但刘恒心意已决,强迫他踏上了这艰难的旅程。

中行说带着满心的怨恨到达匈奴后,毫不犹豫地投降了匈奴单于。他将大汉的机密情报一一透露,成为匈奴对抗汉朝的重要谋士,使得汉朝在与匈奴的对峙中更加艰难。

而在大汉的内部,皇弟淮南王刘长也举起了叛旗。他野心勃勃,妄图凭借自己的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但他的阴谋尚未完全展开,便被朝廷发觉。文帝怒不可遏,派人传讯刘长入京。

刘长站在王府之中,望着前来传讯的使者,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他被带入京城,文帝罢去了他的王位,将他发配蜀郡。在前往蜀郡的漫漫途中,刘长心灰意冷,以绝食来表达自己的反抗,最终含恨而死。

这两起叛乱虽被迅速平息,但却如警钟一般,在刘恒的心头敲响。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已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分裂力量,严重威胁着大汉王朝的统一和稳定。

夜色渐深,刘恒独自站在宫殿的高处,望着这片广袤的江山。繁星点点,却无法照亮他心中的忧虑。未来的路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他必须要找到一条既能稳定局势,又能削弱诸侯势力的道路,才能让大汉王朝真正走向昌盛,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一些目光深远的有识之士,望着日益凸显的诸侯王问题,忧心忡忡,皆认为局势已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这位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青年才俊,便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风华正茂,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向文帝呈上了那篇震古烁今的《陈政事疏》。在疏中,他深刻地指出了两点要害:其一,亲疏绝非关键所在,同姓诸侯王并不比异姓王来得可靠;其二,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在现有的封国制度下,随着势力的膨胀,最终都会对中央集权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

贾谊深知,要想稳固大汉江山,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他提出的解决办法便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主张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无法形成足以对抗中央的强大力量,从而实现中央集权的宏伟目标。

文帝手捧贾谊的《治安策》,反复研读,眼中满是赞赏与深思。他深知贾谊之策乃安国良计,然而,当时的大汉王朝刚刚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政局尚不稳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和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他无法立刻采用激烈的手段去实施《治安策》中的政治构想。他只能将这份雄心壮志深埋心底,耐心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到来。

华夏历2528年,鲁国一位名叫公孙臣的儒生上书朝廷,声称秦为水德,而汉应为土德,且预言不久将有黄龙现世,大汉应当改正朔,易服色,崇尚黄色。此议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丞相张苍却坚持认为汉承秦制,依旧为水德。文帝在两者之间,一时难以决断。最终,张苍因固执己见,被文帝罢免。

华夏历2530年,成纪之地竟真的出现了所谓的黄龙,这正应了土德之兆。文帝大喜,立刻拜公孙臣为博士,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改正朔、易服色等重大事宜。

华夏历2531年,赵地有一人名唤新垣平,此人善于望气之术,因而得到了文帝的信任。在新垣平的建议下,文帝下令建立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每至祭祀之日,文帝皆亲自前往,虔诚祭拜,以祈求大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同时,文帝让博士诸生摘取六经之中的文句,精心编纂《王制》,并与群臣深入讨论巡狩、封禅等重大礼仪事宜。

华夏历2532年,在汉室的宫廷中,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正在上演。新垣平此人,心怀叵测,竟让人呈上一个刻着“人主延寿”四字的玉杯,献给了文帝。

那玉杯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四字仿佛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新垣平巧舌如簧,在文帝面前极力鼓吹此乃上天赐予的祥瑞,预示着文帝的福寿绵长。文帝一时被这虚妄之言所迷惑,在新垣平的建议下,文帝下令天下大酺。百姓们在街头巷尾欢庆,酒肆中充满了欢声笑语,然而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却是一场骗局的开端。

好景不长,有人告发新垣平所称之神异皆是欺君罔上的谎言。文帝听闻,龙颜大怒,派人彻查此事。真相大白之时,文帝怒不可遏,下令灭了新垣平三族。经此一事,文帝心灰意冷,对于改正朔、易服色、祀神明等事务也逐渐懈怠。渭阳五帝庙和长门五帝坛虽依旧矗立,但文帝再也没有了亲自前往祭祀的热情,只是遣派官员前往,草草了事。

华夏历2533年,齐国传来噩耗,齐文王刘则离世,且无子嗣继承王位。文帝见此良机,趁机施展手段,将原本庞大的齐国分为六国。同时,他又将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封为诸侯王,把淮南国也一分为三。贾谊曾经提出的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然而,这看似高明的举措,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皇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分权与集权的问题依旧如阴霾般笼罩着汉室的天空。

文帝对待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了姑息的政策。他念及血脉亲情,不忍对诸侯王们过于严苛,却未曾料到,这般宽容竟为日后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文帝以秦亡为鉴,时刻铭记着百姓的安乐与疾苦对于政权稳定的重要意义。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若是安居乐业,政权便能稳固如山;反之,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权则危如累卵。文帝生性节俭,在位期间,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力求让百姓休养生息。

宫廷之中,曾有工匠提议为文帝修建一座华丽的露台,以供他休憩赏景。文帝闻之,询问所需费用。当得知修建露台需耗费十家百姓的财产时,他断然拒绝,感慨道:“朕居于这宫殿之中,已深感愧对百姓,怎能为了一己之乐而劳民伤财?”

又有一次,文帝见众多列侯留于长安奉朝请,而其吏卒们长途奔波输送物资,疲惫不堪。文帝心生怜悯,下令让列侯们回归各自的封国,以免吏卒们受苦受累。

在刑法方面,因缇萦救父之事,文帝深受触动,下诏废除了残酷的肉刑。当需要通过赦免将死刑减一等时,采用宫刑作为替代刑。这一举措,虽未能完全杜绝刑罚的严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文帝的仁慈之心。

不仅如此,文帝还诏令罢天下田租,让百姓们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心耕种,享受劳动的成果。在他的治理下,汉朝的社会经济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

田间,农夫们辛勤劳作,望着金黄的麦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集市上,商人往来穿梭,货物琳琅满目,交易声此起彼伏;学馆中,书声琅琅,孩童们在先生的教导下,诵读着经典,憧憬着未来。

在文帝的引领下,汉朝文教大兴,国力日益强盛。百姓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对文帝的仁德传颂不已。

汉文帝刘恒,常着绨衣,朴素无华。那一日,他望着宫廷中欲修建的露台,听闻所需花费竟达百金,心中不禁一震。“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话语坚定,掷地有声,修台之事就此作罢。他深知百姓之苦,不愿为一时之欲而劳民伤财。就连他宠爱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也不得拖到地上,帏帐不得绣花纹。文帝以身作则,为天下人树立了节俭的榜样。

在文帝的励精图治下,大汉江山日益繁荣。华夏历2540年,文帝在未央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享年四十七岁。群臣悲痛,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文帝的离去,宛如一颗巨星陨落,但他所开创的盛世基业,却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希望。

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新帝即位,万象更新。他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以孝道治天下。

华夏历2541年,景帝深知百姓农耕之艰辛,即位伊始便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这一举措,犹如春风拂过大地,让百姓们的负担大大减轻,田野间处处洋溢着希望与喜悦。从此,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为西汉定制,为大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却日益激化。在这关键时刻,御史大夫晁错挺身而出,与汉景帝一同谋划削藩之策,以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稳定。

华夏历2542年,景帝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徭役的年龄三年,并缩短服役的时间。这一仁政,让百姓们得以有更多的时间耕耘劳作,发展生产。而晁错,这位一心为国的忠臣,向景帝上呈《削藩策》,再次痛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他的目光坚定,心中满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一时间,朝廷上下风云激荡,一场关乎大汉未来的变革即将拉开帷幕。

汉景帝下诏,楚王刘戊犯下大罪,本当处死,但念及宗亲之情,特赦其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以示惩罚。此令一出,朝野震动,各方诸侯皆心有戚戚。

不久,刘启之弟梁王刘武入朝觐见。宴席间,刘启酒后一时兴起,戏言道:“千秋万岁后传于王。”梁王刘武赶忙辞谢,但其心中却不免一动。他深知,背后有窦太后的支持,这让他对皇位渐渐有了觊觎之心。

而在另一边,赵王刘遂亦因有罪,被削去河间郡;胶西王刘卬售卖爵位时舞弊,被削减六个县。景帝的削藩之举接二连三,令诸侯们人人自危。紧接着,景帝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事宜。

此时的吴国,吴王刘濞忧心忡忡,他深知景帝的削藩不会停止,若不反抗,只怕封地被削尽,家族衰落。于是,他决定谋反,以保家族荣耀。刘濞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刘卬密谈。

“胶西王,如今景帝削藩愈烈,你我若不反抗,终将无容身之地。”刘濞目光炯炯,语气沉重。

胶西王刘卬皱着眉头,沉吟片刻后说道:“吴王所言极是,但谋反之事,非同小可,若失败,便是万劫不复。”

刘濞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我已联络各方,只要你我同心,大事必成!”

胶西王刘卬最终被说服,同意谋反,并与其兄弟一起,与齐国旧地的其他诸王相约共同反汉。吴王刘濞也没闲着,他派出使者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然而,汉景帝的诏令来得更快。一道诏书,削夺了吴王刘濞的鄣郡、会稽郡。诏令传至吴国,刘濞怒不可遏,立即下令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正式举起了反旗。

他振臂高呼:“景帝无道,重用奸臣,削我封地。今我等为保家园,不得不反!”一时间,吴国境内,男子皆被征募入伍,凡14岁以上,60岁以下,皆聚集起来,竟达三十余万人。

刘濞深知,单凭吴国之力,难以抗衡朝廷大军。于是,他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许以重利,请求他们出兵相助。

楚王刘戊接到刘濞的邀约,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叛的队伍。他对景帝削减其东海郡之事一直怀恨在心,此次谋反,正是他复仇的机会。

赵王刘遂也积极响应,他集结兵力,准备与吴王刘濞等诸侯会师。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诸王,亦纷纷起兵,与吴王刘濞遥相呼应。

七国联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之名,浩浩荡荡,举兵西向,直逼长安。

华夏历2543年正月,料峭的寒风尚未褪去凌厉,吴王刘濞于广陵悍然起兵,旌旗蔽日,喊杀声震彻云霄。他将粮仓置于淮南的东阳,此乃其精心谋划之步,为的便是保障大军的粮草供应,以图长久之战。

刘濞率领大军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胜利会合。他深知情报与奇兵的重要性,派遣了众多间谍和游军,让他们如鬼魅般深入肴渑地区活动,搜集情报,扰乱敌军后方。吴楚联军士气高昂,渡过淮水后,一路向西进攻,步伐坚定而迅猛,俨然成为此次叛乱的主力。

与此同时,胶西等国的叛军把目标锁定在了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临淄城中,齐王刘将闾心急如焚,指挥着将士们拼死抵抗,城墙上下箭如雨下,喊杀声不绝于耳。而赵国则心怀鬼胎,与匈奴暗中勾结,妄图引外敌犯汉,以增加叛乱的胜算。

由于刘濞早有预谋,这场叛乱在初始阶段进展得颇为顺利,七国联军势如破竹,捷报频传。

远在京城的汉景帝,闻知七国叛乱的消息,如坐针毡,急召晁错入宫商量出兵平叛事宜。皇宫内,气氛凝重,景帝眉头紧锁,忧心忡忡地问道:“晁爱卿,如今七国叛乱,朕当如何应对?”晁错沉思片刻,拱手建议道:“陛下,此次叛乱来势汹汹,为保万无一失,臣建议陛下御驾亲征,以振士气,臣愿留守京城,确保后方安稳。”

景帝闻之,心中略有迟疑。而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此时看准时机,向景帝献策:“陛下,如今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若陛下诛杀晁错,满足叛军要求,或许他们会退兵,叛乱自可平息。”景帝听后,心中不禁动摇。

袁盎的计策在景帝心中生根发芽,他随即封袁盎为太常,令其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试图说服吴王退兵。袁盎领命而去,怀揣着景帝的期望,踏上了这艰难的使命之旅。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奏章中言辞激烈,历数晁错之罪过,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望着那道奏章,内心痛苦挣扎,但最终还是批准了。

东市之上,人群熙攘,晁错身着囚服,被押解至此。他的眼神中透着不甘与无奈,最终却只能在刽子手的刀下,身首异处,结束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

然而,杀死晁错并没有如景帝所愿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相反,七国联军认为景帝软弱无能,刘濞更是得意忘形,自称东帝,妄图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袁盎碰了一鼻子灰,狼狈返回京城。

景帝此时方知,妥协换不来和平,唯有武力镇压,方能平定叛乱,还天下一个安宁。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以武力解决这场祸乱。

于是,景帝派遣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统领大军抵御吴楚联军。周亚夫智勇双全,临危受命,他深知责任重大,点齐兵马,誓要与叛军决一死战。

另一边,曲周侯郦寄领命攻打赵国,他率领着精锐之师,一路奔波,直逼赵境。栾布则挥师进击齐地诸叛国,兵锋所指,叛军闻风丧胆。

而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他目光如炬,时刻监视着齐、赵两地的动向,以便及时调兵遣将,支援各方。

吴楚联军掀起反叛的狂潮,汹涌东进,兵锋直指长安。

战旗猎猎,马蹄声疾,吴楚联军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一路席卷而来。行至梁国,他们遭遇了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梁国的城墙在战火的映照下显得肃穆而凝重,梁王刘武身披战甲,屹立城头,眼中燃烧着坚定的火焰。

吴楚联军兵强马壮,他们并力攻城,喊杀声震天动地。梁国南面的棘壁,在叛军的猛攻下,终是沦陷。梁王刘武心急如焚,深知局势危急,赶忙向朝廷告急。

长安城中,景帝眉头紧锁,召集众臣商议对策。周亚夫挺身而出,他目光炯炯,神色沉着,分析道:“陛下,如今吴楚联军势大,气焰正盛,若正面与之决战,恐难以取胜。臣献策以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臣则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待其疲敝,再伺机击溃叛军。”景帝权衡再三,终是同意了周亚夫的计划。

周亚夫率领大军绕道而行,穿过蓝田,出武关,一路马不停蹄。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他们的目标是迅速到达雒阳,抢占战略要地。

梁国这边,战火连天,叛军轮番急攻,如疯狂的猛兽般冲击着梁国的城池。梁王刘武心急如焚,他一次次地向周亚夫求援。然而,周亚夫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坚守不出。梁王望着远处按兵不动的周亚夫大军,心中又气又急,再次派人前去求援。

“将军,梁王使者求见!”士兵的通报声在营帐中响起。周亚夫面色平静,他微微摇头,说道:“告诉使者,此时出兵,非明智之举,我军需等待最佳时机。”使者无奈,只得返回梁国。

绝望中的梁王刘武,深知不能坐以待毙,他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激励将士们拼死抵御。韩安国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剑,在城墙上与叛军奋勇厮杀;张羽指挥若定,组织士兵们用滚木礌石击退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梁国的军民同仇敌忾,与吴楚联军僵持不下。

梁国的城池防守严密,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吴兵久攻不下,无法西进。无奈之下,他们只得转而奔向周亚夫的军队,企图冲破这道新的阻碍。

周亚夫的军营中,气氛紧张而凝重。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周亚夫却坚守壁垒,不肯与战。他深知,此时出战,并非良机。私下里,他却悄悄派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成功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营地,炊烟渐稀,士兵们饥肠辘辘。饥饿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军营,为了摆脱困境,他们决定拼死一搏。

夜晚,月黑风高,吴军悄悄出动,袭击周亚夫军营。他们佯攻东南面,企图声东击西。然而,周亚夫早已识破敌军计谋,他冷静地命令部队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如潮水般涌向西北方向,他们喊杀声震耳欲聋,期望能一举攻破周亚夫的防线。但周亚夫的军队严阵以待,强弓劲弩如飞蝗般射向敌军。吴兵一次次的冲锋,都被无情地击退,留下满地的尸体和伤者的哀嚎。

最终,吴兵大败而归,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周亚夫抓住时机,率军追击。军旗飘扬,喊杀声再次响彻云霄。周亚夫的大军如虎狼之师,锐不可当,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的数千名壮士趁着夜色的掩护,匆匆逃离战场。他们一路渡过淮河,狼狈不堪地逃至丹徒。此时的吴王,心中满是不甘与恐惧,他决定退守东越,以期能寻得一线生机。同时,他还派人四处招集那些在战乱中失散的残兵。

而汉廷这边,洞悉了吴王的处境,巧妙地派人以丰厚的利益引诱东越。东越王在利益的驱使下,心生一计。他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当吴王毫无防备地出现时,东越王的士兵们突然举起矛戟,无情地刺向吴王。曾经雄心勃勃的吴王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东越王为了向汉朝表功,将吴王的头颅献了上去。

在吴军溃散之后,楚王刘戊深知败局已定,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以死谢罪。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纠集大军,气势汹汹地围攻齐都临淄。然而,临淄城的防守坚固,他们连续进攻了三个月,却始终未能将其攻下。

就在这时,汉将栾布率领着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进逼而来。面对强大的汉军,三王深知继续围攻临淄已无胜算,无奈之下,只得退兵回到各自的封国。

胶西王回国后,他的儿子刘德看着局势愈发不利,心急如焚地建议父亲袭击汉军。刘德说道:“父王,如今汉军势大,我们若不主动出击,必是死路一条。不如拼死一搏,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若不成,我们就逃到海上,也能暂避其锋芒。”然而,胶西王经过一番思量,最终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

走投无路的胶西王决定向汉营请罪,希望能求得一条生路。当他踏入汉营时,韩颓当一脸怒容地斥责他阴谋叛乱,随后宣读了诏书。胶西王深知自己罪孽深重,已无生还的可能,绝望地拔剑自杀而死。

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没能逃脱惩罚,纷纷伏法被诛。他们曾经的野心和欲望,在汉廷的铁血镇压下,化作了泡影。

在赵地,郦寄领兵对赵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赵王刘遂坚守邯郸城,凭借着坚固的城墙和顽强的抵抗意志,使得郦寄的军队久攻不下。

远在北方的匈奴,原本答应在吴楚起兵时出兵相助。然而,当他们得知吴楚兵败的消息后,便违背了承诺,不肯出兵。失去了匈奴的支援,赵王刘遂的处境愈发艰难。

栾布在平定齐地诸国后,马不停蹄地率军还师,与郦寄的部队会师。他们经过商议,决定采用水淹的战术来攻破邯郸城。

随着滚滚大水涌入邯郸城,城墙在水的侵蚀下逐渐崩塌。最终,邯郸城被攻破,赵王刘遂见大势已去,无奈地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济北王刘志在这场动乱中,被国中郎中令劫持,未能发兵参与叛乱。因此,汉廷赦免了他的死罪,但将他徙居菑川,以示惩戒。

齐王刘将闾在叛乱中为朝廷守城有功,然而,他曾经有过夺取帝位的想法,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他又与胶西王等暗中通谋。这些罪行终究没能被汉廷所容忍,刘将闾在重压之下,被迫自杀。

华夏历2544年四月,春风拂过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宫廷之中传出一则重大的消息,皇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一时间,宫廷内外,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未来的储君身上。

刘启的姐姐馆陶公主刘嫖,这位在宫廷中地位尊崇的女子,心中怀揣着一个宏伟的计划。她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大汉的皇后,母仪天下。于是,在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她满心欢喜地带着这份期许,欲将女儿许配给尚未婚配的太子刘荣。

然而,刘荣的生母栗姬却对馆陶公主心怀不满。只因馆陶公主屡次为刘启进献美女,分去了刘启对她的宠爱。栗姬的嫉妒和怨恨在心中积聚已久,当馆陶公主前来提亲时,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桩婚事,丝毫不给公主留情面。馆陶公主刘嫖碰了一鼻子灰,心中的愤怒如熊熊烈火燃烧起来。她在宫廷中向来呼风唤雨,从未受过如此羞辱,她发誓定要让栗姬为今日的决定付出代价。

就在刘嫖恼怒不已之时,胶东王刘彻的母亲王娡敏锐地察觉到了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她主动与馆陶公主交好,为自己的儿子刘彻与馆陶公主的女儿订下了婚事。从此,馆陶公主与王娡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共同为刘彻的未来谋划。

在之后的日子里,馆陶公主不时在刘启面前说栗姬的坏话。她将栗姬的嫉妒、狭隘和自私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对刘彻的聪明伶俐、德才兼备赞不绝口。刘启本就对馆陶公主十分信任,加之他也确实在与刘彻的相处中看到了这个儿子的过人之处,心中对刘彻的宠爱日益加深。

有一日,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宫殿的地面上,长公主刘嫖神色凝重地来到刘启面前。她压低声音,告诉刘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栗姬经常让宫女们在背后用巫术诅咒唾骂皇帝喜爱的妃子。刘启听后,心中一惊,愤怒和失望瞬间涌上心头。他万万没有想到,曾经与自己恩爱有加的栗姬竟会做出如此恶毒之事,对栗姬的厌恶之心由此而生。但念及以往和栗姬的深厚感情,他仍旧心存善念,希望这只是一场误会,决定暂且观察,不急于处置栗姬。

时光流转,刘启的身体偶感不适。在病榻之上,他怀着一丝期望试探栗姬,说道:“我百岁之后,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们的儿子啊。”本以为栗姬会在此时展现出宽容和善良,谁知栗姬当时心怀愤恨,非但没有答应刘启的请求,反而口出恶言。刘启的心在那一刻彻底破碎,他对栗姬的最后一丝期望也化为泡影,心中对栗姬彻底失望。但他深知宫廷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宫廷的稳定,他选择隐忍,没有当场发作。

华夏历2546年九月,秋意渐浓,宫廷中的气氛也愈发凝重。刘启终于下定决心,废黜了皇后薄皇后。这位出身名门的女子,在宫廷的风云变幻中失去了自己的地位。

而在薄皇后被废后的第二年,王娡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以及馆陶公主在背后的支持,成功被立为皇后。母凭子贵,其子刘彻也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曾经风光无限的刘荣,如今却沦为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被废黜了太子之位。

刘荣被废之时,窦太后心中另有打算。她心疼自己的小儿子梁王,想趁机立梁王为嗣,让梁王成为大汉未来的皇帝。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大臣袁盎的坚决反对。梁王得知后,怒不可遏,派人暗杀了袁盎等一众反对他的大臣。景帝刘启得知此事后,对梁王的不满达到了极点。他恨不得立刻将梁王绳之以法,但又不忍看到窦太后伤心欲绝,只能强压怒火,暂且放过梁王。

华夏历2556年,整个大汉王朝的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阴霾。长安城内,皇宫之中,皇帝刘启的寝宫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氛。刘启,这位统治大汉多年的君主,此刻正卧病在床,面色苍白,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与无奈。

病榻旁,太医们神色凝重,束手无策。刘启的病情日益加重,每况愈下,他自己也清楚,大限将至。然而,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心中最为牵挂的,便是大汉的未来,是那即将继承皇位的太子刘彻。

在病中,刘启强撑着虚弱的身体,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为太子刘彻主持加冠典礼。这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权力的交接,一种对未来的期许。

加冠典礼的筹备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宫廷内外,忙碌的身影穿梭不停。虽然一切从简,但仍要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加冠典礼之上,刘彻身着华丽的礼服,身姿挺拔,面容刚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刘启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来到大殿。他望着刘彻,眼中满是欣慰与期望。

“吾儿刘彻,今日为你加冠,自此,你当肩负起大汉的重任,以仁德治国,以智慧安邦,不可辜负朕与天下百姓之所望。”刘启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力量。

刘彻跪地叩头,郑重说道:“父皇放心,儿臣定当励精图治,使大汉繁荣昌盛,名垂青史。”

加冠礼成,刘彻站起身来,那一刻,他仿佛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与使命压在肩头。

然而,刘启的病情却没有因为加冠典礼的完成而有所好转。相反,他的身体愈发虚弱,每一次呼吸都显得如此艰难。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刘启再次从昏迷中醒来。他望着守在床边的皇后和嫔妃们,微微摇了摇头。

“朕怕是要走了……”他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皇后泪如雨下,“陛下,您一定会好起来的。”

刘启苦笑一声,“不必安慰朕,朕自知天命。往后,刘彻就托付给你们了,要辅佐他,让大汉长治久安。”

说罢,刘启缓缓闭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长安未央宫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哭声回荡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刘启的驾崩,让整个朝廷陷入了混乱与不安。但在这混乱之中,太子刘彻迅速展现出了他的果敢与决断。

刘启被葬于阳陵。谥号“孝景皇帝”,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随着刘启的离去,刘彻正式即皇帝位,成为了大汉王朝新的主宰,是为汉武帝。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超凡大航海 恰似寒光遇骄阳 都市皇宫 限制级末日症候 都市极乐后后宫 网游之奴役众神 都市捉妖人 一切从宠物模板开始 吃鬼的男孩 后宫春春色 玄医暖婚之腹黑靳爷追妻忙 全能照妖镜 武侠之神级大宗师 汴京春深 和傲娇竹马官宣了 武侠从神雕开始 洪荒降临之最强玩家 大宋之最强纨绔 皇家小娇妻 
经典收藏末世两界倒爷 快穿之这是黑化后的沫沫 完美弧线 绝灭魂锁 星际求生神秘星球之旅 快穿之反派他重生啦 直视古神一整年 我在快穿界横行那些年 武侠第一门徒 诸天武神路 末世大佬零元购地狱模式 创世序列 冰河下的庇护所世界 末世杀戮:无限空间之异能王者 全能诡帝 快穿神操作:妖孽宿主,别精分 开局召唤武大郎,竟羁绊九天玄女 灰巫师 十道之外皆在神上 都市之极品玩家 
最近更新海平面升高七十米,我赚麻了 末日游戏全球降临 末世狂人打工记 纪年前记 穿越星际兽世,小雌性她可盐可甜 末世:我的公寓很安全 末世:我猎杀丧尸,你们怕什么? 三星纪:古蜀文明的宇宙征途 愚公重生:断代星球 最后的御者 微尘:时空之旅 末世双杰 星际机甲之破晓者 探索者号 开局把自己上交:咱妈使劲宠 不是,你真搞南天门计划啊? 末日堡垒:我预知未来能具现 末世,重生开启写轮眼 末日:我觉醒空间系和精神念力 重生之昆虫末世 
烘炉记 一棹碧涛 - 烘炉记txt下载 - 烘炉记最新章节 - 烘炉记全文阅读 - 好看的科幻小说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