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魏训之后,罗月娘的表情明显有些悲伤。
魏训刚刚离开没多久,她显然还未从悲痛走出来。
之前一直忙着蜀中之事,这份悲痛被暂时压制了下去,而如今在李彻这里得到了让他安心的答案,悲痛又悄悄冒出了头。
李彻便安慰道:“魏卿不幸离世,是朝廷的损失。”
“不过,你是蜀军的统帅,也是朕渴求的人才。”
“这一路从蓉城到帝都,想必你也看了不少,朕想问你......你觉得朝廷新政与你蜀地旧制,孰优孰劣?”
罗月娘放下茶盏,沉吟片刻,选择了坦诚相对:
“回陛下,末将一路行来,所见庆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见各州府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
“陛下新政,利于百姓,强于蜀地旧制,毋庸置疑。”
罗月娘虽然没有主政的经验,但毕竟在魏训身旁耳濡目染,对政事有着自己的理解。
魏训的为政手段说起来很简单,就是一点,不折腾。
让百姓自己种地,少安排徭役,少征收杂税,蜀中百姓的生活不说大富大贵,倒也安稳和平。
李彻的执政方式同样如此,上位后没有大肆修改庆帝的政策,只从几个方面进行微弱的改动。
比如科举、查税、修路等等。
而这些微小的改动,显然不会太过于扰民,又对名声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
这才是罗月娘看好李彻新政的原因,虽然对世家磨刀霍霍,但对百姓却是润物无声。
李彻点了点头,对她的坦诚颇为满意。
两人接下来又闲聊了一番,却都很默契地没有再提归降之事。
话说到这里,已经不是投降不投降的事情了。
直到茶水微凉,怀恩上前又换了一壶热水,李彻才开口道:“以将军之才实为难得,朕自当重用,但也尊重你的想法。”
罗月娘正色看向李彻,知道关键的事情来了。
李彻开口道:“朕给你两个选择。”
“南方战事未平,你可加入军中独领一军,若能立下军功,日后必有重用。”
罗月娘闻言没有做声,能继续领兵打仗当然是好事,至少说明陛下对她没有防范之心。
但她还是想听听下一个选择。
李彻又道:“二是留在朝中,参赞军机,学习新式军队的战法。”
“想必此次,你已经看到庆军的作战方式,朕也不瞒你,未来的战争必将以火枪和火炮为主导,能熟练掌握新武器的将领,才能登上历史舞台。”
如今庆军已经进入了火器化时代,李彻不缺火器化部队,缺少的是指挥他们的人。
除了奉军的将领外,大庆的其他勋贵武将终究年龄大了,很难接收新鲜事物,学习新战法的速度很缓慢。
而罗月娘如今不到三十岁,又颇具灵性,好好调教一番,必然大有作为。
李彻目光灼灼看向罗月娘,问道:“如何抉择,全凭将军心意。”
罗月娘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李彻也没有催促,只是默默喝着茶水,给她足够的时间。
没过多久,罗月娘便下定决心,站起身,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
“陛下,末将出身草莽,蒙先夫不弃,得窥文武之道。”
“往日囿于私仇,不识天时,抗拒王师,已是罪孽深重。蒙陛下不杀,反以诚相待,末将......感激涕零。”
她抬起头,一脸坚定道:“蜀地已定,南方之战事有朝廷诸良将在,不缺月娘一人。”
“末将愿留在帝都,恳请陛下允末将研习王师之新法、新器。末将愿从头学起,他日若得陛下不弃,无论戍边还是开疆,臣皆愿往,必竭尽所能!”
李彻闻言,脸上终于露出微笑。
果然是个聪明人,知道如何选择才是最有利于她的。
换言之,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就是有利于她罗月娘的选择。
“好!”李彻朗声道,“罗将军既有此心,朕便成全你!”
他略一沉吟,当即下令:
“敕封,罗月娘为归德将军,赐邸京城,授军长衔。”
“即日起,入庆军进修,待学有所成,再行任用!”
“臣,罗月娘,领旨谢恩!”罗月娘深深稽首谢恩,声音有些颤抖。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的人生,连同蜀地的命运,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李彻柔声道:“你可知靖宁侯?”
罗月娘眼中闪过异色:“可是陛下军中唯一的那位女将军?”
“正是。”李彻微微颔首,“你先去她身旁当个副将,可好?”
罗月娘轻舒一口气,心中更加感动:“全听陛下安排。”
她毕竟是个女将,又刚死了丈夫,若是跟在其他将军身旁,难免传出风言风语。
跟着杨璇,显然就没有这些顾虑了。
而李彻心中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早晚要给杨璇一个交代,日后封了妃子,就不可能再带兵了。
同为女将,罗月娘显然是杨璇最好的接班人。
李彻又安抚了罗月娘一番后,便让她先行下去休息,待到明日再正式册封。
罗月娘自是没有意见,躬身告退。
看着罗月娘退下的背影,对身旁的怀恩轻声笑道:“燕王何在?”
怀恩回道:“回陛下,殿下已经在养心殿等候多时了。”
“嗯。”
李彻带着怀恩来到养心殿之时,李霖正坐着发呆。
“四哥。”李彻温和一笑,“家中可安顿好了,嫂嫂不生气了?”
李霖眼中闪过一丝尴尬:“莫要取笑为兄,你嫂嫂虽然聪颖过人,但也是温婉知礼,岂会因为这点小事嫉妒?”
李彻看破不说破:“对对对,你说得对。”
李霖咬了咬牙,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李彻这么说,他反而觉得对方在阴阳怪气。
好在李彻没让他继续难堪,开口转移话题:“蜀地如何?”
李霖正色道:“果然如你所说,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质朴,而且罗月娘那个丈夫也是一个擅于治理的,将民生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彻颔首道:“不仅如此,蜀地北接汉中、东连荆楚、西控高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我已经告诉兵部,蜀地旧部可以开始着手整编了,方式要温和些。”
李霖赞同道:“蜀军还是很能打的,就是装备差一些,加上伙食没有咱们好。”
不需要李霖多说,李彻自然清楚蜀军的战斗力。
他又道:“也不知李焕那小子怎么想的,好好的蜀王不当,非要染指皇位。若是他能老老实实,哪怕在蜀地当一个闲散王爷,也能舒舒服服过完一生。”
听到李彻提到李焕,李霖立刻想到了杀死李焕的晋王。
他不由得问道:“三哥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了,你打算如何处置他?”
李彻含笑道:“你说......让他去蜀地如何?”
李霖微微一愣:“贬为蜀王?”
王号之中,晋极其尊贵,蜀虽然也不错,但终究差上一些。
若是将晋王送去蜀地,那自然要改封蜀王,属于降了一格。
李彻摇头道:“不是蜀王,而是蜀省省长。”
李霖讶然道:“让亲王当封疆大吏,这......”
“正是。”李彻语气平静地解释,“三哥本就是亲王中最擅长理政之人,当年他在晋地,将那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其才能是经过事实验证的。”
“蜀地情况复杂,正需一位既懂民生经济,又有足够威望的能臣坐镇。”
李霖看着李彻,知道他不是在开玩笑,便也认真思考起来。
李彻趁此机会,向这位最信任的四哥述说了自己对于李氏皇族未来的一些设想。
“四哥,你我兄弟,有些话可以直说。”
“世袭罔替的实权王爵,不可能再有了,你是最后一个。”
“未来的亲王、郡王都将是荣誉虚衔,朝廷也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休止地供养所有宗室子弟。”
李霖默默听着,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他早就料到李彻会有此改革。
李彻继续道:“但作为补偿,朕会鼓励皇族子弟凭自身才学本领,参加科举,入朝为官,甚至出将入相。”
“朕对皇族并无芥蒂,或者说,朕的目标是打通天下所有向上的通道,让寒门、庶民皆有晋身之阶,没道理反而将自家人挡在门外。”
李霖深知李彻的脾气,知道他既然提出了,就绝非试探,而是真正打算如此推行。
他点了点头,开口道:“如此也好,让宗室子弟有些正事做,总比整日无所事事,惹是生非要强。”
“四哥能理解便好。”李彻欣慰道,随即回到正题,“至于让三哥入蜀之事,宜早不宜迟。”
“蜀地羌蛮还需安抚,民生要恢复,蜀军也要尽快打散重组,纳入朝廷体系。”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一丝促狭的笑容,对李霖道:“择日不如撞日,反正眼下也无紧急政务,不如我们现在就去三哥府上看看他,顺便把这事定了。”
“现在?”李霖吓了一跳,这未免也太突然了。
“就现在。”李彻点头,行动力极强,“走,这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