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出击需要时间,就在东侧战鼓响起曹军大军出现之时,西营最北边的一座砦子失守。说失守不准确,应该说给烧的面目全非连个人影都看不见,燃烧的木炭冒出滚滚浓烟,目视所及一片焦黑啥都不剩。
要说这大火真不是刘琰点起来的,当时胡人骑兵攻势很猛,营门本来就被攻破,曹军点起装满草料的大车。本意是阻滞敌人攻势,没成想车辆堆积过多火势瞬间蔓延,帐篷木墙衣服吃喝凡是能燃烧的都被引燃。
已经都烧了一座也不差两座,第二座营寨的曹军改变战法,集中所有可燃物等敌军接近自己先放火,滔天火势形成一道火墙。此刻略阳战场出现奇怪一幕,攻击一方试图灭火,防御一方却不断朝火里扔可燃物。
敌人越是救火,曹军就越要助燃。眼看火势越来越猛烈,王图几次下令控制,奈何火场上的人都懵了。大火燃烧不光散发热量,还引动一股又一股剧烈的旋风,炙热的风烟烤得人浑身发烫,耳膜生疼,干张嘴听不见说什么话。
看不到敌人曹军还在朝火场扔东西,直到能烧的物件所剩无几,曹军才慢慢停止。大火燃烧引发山谷焚风效应,冬末不会下雨雪,却有时断时续的谷风,山风顺着北面陡峭山坡吹入盆地,浓烟全灌进曹军营寨,几步之外就看不清前路。
敌人退了听不见看不到都无妨,但是砦子也没了,明天刘琰再来怎么办?现实摆在眼前由不得王图过多纠结,没有阵地防御那就继续点火。西营曹军别的事不干闷头收集可燃物,不管是啥能烧的全堆在河岸边。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最北侧营寨烧光之后形成大片空旷区,指望一条连柯川挡不住骑兵渡河,假如刘琰趁夜色强渡,曹军无法及时发现要坏大事。索性沿河西岸堆砌可燃物,夜间燃起篝火方便观察,就算刘琰渡河拦不住,也能及时派人给夏侯渊预警。
西边砦子燃烧娲皇村也没落下,韩遂撤退之前也点起大火。没柴禾干草就烧衣服,破鞋烂袜子一股脑全烧。燃烧破烂火势不大浓烟可不小,灰烟带着刺鼻的怪味,不用靠到近前就给呛的鼻涕眼泪横流。
娲皇村处于略阳盆地中央,谷风影响不到这里。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临近傍晚韩遂点起的浓烟还没散去,
这下可苦了曹军传令兵,夏侯惇手里几乎没有骑兵,传令兵还负责战后侦查任务。旁晚加浓烟各处都灰蒙蒙一片,压根儿看不到敌军序列。对此传令兵自有一套办法,盆地里没有敌人就是都撤回城中去了。
太阳落山之前王图再次玩火,连柯川西岸重新燃起火苗,夜幕中略阳盆地西侧被火光映出整片橙红。为防万一曹军派出小股部队沿河岸巡逻,借助火光照耀随时预警,刘琰想趁夜色渡河办不到。
朝阳未升之际,西方天际还是墨兰色,越朝向东方蓝色愈淡,初光之下逐渐化为棉白。在那棉白色尽头,地平线之下道道橙红投射而出,氤氲柔和的天空中紫罗兰依稀跳跃,平缓过渡难以分清具体界限。
不需要分清,全部的色彩马上会被灼眼的光耀打散。朝阳之下一面白旗立在略阳城头,那代表的是大汉梁王的尊贵和荣耀,也意味着梁王本人还在城里。
曹军巡逻队一夜没合眼,自信整个晚上没有一个敌军离开包围圈。非要鸡蛋里挑骨头,说白日里敌军趁烟火离去也没理由反驳。无需反驳,掰扯无法证实的事没有意义。
现实就这么个现实,情况就这么个情况。没有未卜先知的高人,计划永远跟不上变化,要么是机缘巧合,要么是歪打正着。
夏侯惇在营里喝小酒,盘算着打下略阳后如何出气。是让刘琰先跪下认错呢?还是先抽她几个大嘴巴?或者省点事,跪着大声认错的同时自扇耳光。
也是在当天下午,五十里外夏侯渊和段煨正式开打。
先交代一下地形,方便在头脑中展开一个直观的二维平面图。战场位置在现代秦安县,庄浪县和静宁县交界处的周家峡口。
此处是一座总面积超过四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坐北朝南呈倒三角状。水洛河从三角形当中穿过,在盆地西侧沿着山势转向西北。三角形的顶点处于南面条状小山的北角,条形小山像葫芦中央的窄腰,卡住通往东南莲花镇谷地的通道。
从小山朝北一点五公里来到山边,东西绵延数公里的山梁。山梁下的平地西起水洛河,东到徐城村,长度约三公里就是倒三角盆地的底边,现今平绵高速干道傍山而过。
和略阳盆地内部平坦不同,东侧面积小是整块平原,西侧面积大但是丘陵土梁高低起伏,视线很容易受到遮挡。身处小山能俯瞰全局,盆地中央也是另一处制高点。
此处有个自然村落名为周家峡口,当然汉代不叫这个名字。盆地自古属于丝绸之路的沿线区域,又是多条大路的结合点,因此有理由相信后汉时期存在村落驿站。
不管有没有村落,周家峡口都是指挥部的不二选择。距离小山直线距离约八百米,距离西面水洛河不到三百米,朝东两公里左右是徐城村。统帅站在高车上方便指挥攻击小山,同时整片小盆地都在目力之内一览无余。
夏侯渊给段煨预留的指挥部就在周家峡口,普通人会依照地形有利打防守反击,然而被动接敌不是夏侯渊的性格,抢先占据有利地形的目的就是主动发起进攻。
此战曹军的意图是歼灭段煨,因此需要放敌军进入盆地。趁其立足未稳之际,曹军迅速冲过小山,在水洛河南岸集合完毕马上展开攻击。
已经进入盆地再想从容退出却难,只能被动响应决战。敌军背后是高山当面是曹军,南北宽度不过七百米,两万军队只有宽度没有纵深。曹军同样没有纵深但是人数占优,源源不断越过小山加入战场,持续压缩敌人这本身就在扩大纵深。
也是因为曹军人数优势,有余力保留预备队防御小山。前面讲过此处是葫芦型,小山是三山夹两谷的格局,想冲进南面盆地走山谷小路不现实,要仰攻突破小山谈何容易?所以说曹军立于不败之地,分不出结果还能退回南面盆地再打防守反击。
倒三角形的战场决定敌军宽度大于我军,宽度大意味着两翼行进距离变长。两军初始状态可以用一个t字比喻,段煨军是t字横头曹军是t字一竖。既然如此我军就压缩敌军纵深执行中央突破。
夏侯渊给段煨准备的是一连串组合拳,还是将所有远程兵力交给郝昭坐镇小山,六千兵力不是只图防御小山,段煨没有大弓手,开打之后远程兵力做为中央突破辅助力量,是此战能否成功的关键。
东侧山谷相对宽敞,山谷中挤满曹军骑步混合部队。现任骑兵指挥官换成曹休,可怜巴巴的夏侯尚成了副将。过去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临时剥夺你的指挥权而已别有怨言。
曹休有两个任务,首先以最快速度冲到河边,提供警戒为后续部队列阵争取时间。其次,步兵发动攻击时尽最大努力牵制敌军骑兵,任务重风险高非独当一面的强将带队不可,这也是任命曹休接替夏侯尚的原因之一。
夏侯渊的嫡系九千重甲紧随骑兵出击,他们是中央突破的中坚力量,相当于曹军打出的一记右勾拳,全力冲击周家峡口压缩段煨军的纵深。
徐晃部六千人集中在小山东侧峡谷中,他的任务是看准机会,配合重步兵分割段煨军阵,这第二记左直拳还不算杀招。
敌方被分割打乱,军阵失去纵深左右不能相互支援,反过来曹军纵深扩大。此时派出预备队发动总攻,以排山倒海之势合击周家峡口段煨兵团指挥部。
临近中午来报盆地中出现胡人游骑兵,开始还是几十骑,片刻增加到数百骑。知道段煨就在盆地外面,夏侯渊严令各部做好隐蔽工作。小山上的曹军不过数千,段煨有两万多军队没理由不进入盆地。
奇怪的是段煨并没有立刻进入,拖延到下午,大量胡人骑兵才开进盆地。和预想的一样,上万骑兵全部朝东运动,到达距小山不到两里处,在现代徐城村西侧列阵。
骑兵进入盆地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整理马背上些成捆的东西,似乎是干草又像是柴禾。不明白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曹营武官纷纷猜测缘由。文官们却面色阴,集体沉默不作声。
同样心知肚明的还有夏侯渊,最担忧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清楚这一战不好打,但是容不得退缩,这一战非得主动出击不可。
宏观看二月末陇西普遍刮东南风,但是陇西多山,战场又处于盆地,不可避免的受山谷风影响,到了下午山地气温高于盆地山谷风达到最强。倒三角盆地北面山势绵长,自北向南的山谷风尤其猛烈,有西北风,有东北风,就是没有南风。
段氏不愧家传玩火,到哪里都要等待风向有利才肯行动。段煨步兵同样携带大量引火物,攻山用的上,会战同样能使用。步兵迟迟不进入盆地好解释,段煨谨慎的令人发指,重甲兵正在外面披甲,满装备满状态进入盆地随时能开打。
还是那句话不好打也要打,人家不光有准备,还摆明了要放火。防守反击行不通,北风携带浓烟灌进峡谷,逼仄的峡谷深处没有风,浓烟集中到小山上派多少人都得给呛下来,原本的地利没了,曹军守山变成双方抢山。
张合不是那么容易后退的人,必然损失极大才会撤离。就是说段煨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夏侯渊不怕跟段煨堆人命,怕的是接下来杨秋那些后续部队交给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