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格外丰盛,江海涛拎回来的那条鲈鱼被清蒸得鲜嫩,蒋敏做的红烧肉油光锃亮,林母炖的乌鸡汤飘着金黄的油花。
一大家子围坐在餐桌旁,杯盏相碰的脆响里,满是寻常日子的踏实。
林父端着酒杯,非要跟林辰碰一个。
“这杯酒,爸敬你。不光是为了那个奖,更是为了你做事的那份心。爸没什么大本事,但知道做人得有担当,你做到了。”
林辰举起杯子,跟父亲轻轻一碰,仰头喝了大半杯。
“爸,我记得你以前总说,钱再多,不如心里踏实。现在我信了。”
林父眼眶一热,别过头去夹菜,嘴里嘟囔着:“喝酒喝酒。”
江雪薇看着这父子俩,偷偷给林辰夹了块排骨。
江海涛见状也加入了进来。
第二天一早,林辰去了龙湖大厦。
刚进办公室,助理就抱着一摞文件进来。
“林董,应急管理部把采访提纲发过来了,还有几家媒体的资料,您要不要过目?”
林辰接过提纲,上面列着十几个问题,大多围绕救灾经历、民间力量的作用,还有对未来公益事业的规划。
他翻了几页,对助理说:“把龙湖集团这几年的公益项目整理份清单,再找些灾区现场的照片,采访时用得上。”
“好的,我这就去办。”
助理出去后,林辰电话又响了。
一看,居然是蜀州大学校长的电话。
结果是想让林辰开学的时候上台演讲,林辰含糊着糊弄了过去。
几天后。
采访当天,龙湖大厦的安保比平时严了许多。央视的采访团队一早就到了,在顶层会议室架起摄像机,灯光调试得明亮又柔和。主持人是位资深记者,姓王。
“林先生,我昨天特意看了网上的视频,您在废墟里救人的样子,比任何宣传片都有力量。”
“只是做了一个大夏企业家应该做的事。”
林辰请她坐下,助理端来咖啡。
采访正式开始,王记者没绕弯子,直接问起在青溪镇的经历。
林辰说起第一次到震区的感受,说起那些被困的村民,说起救援队员的辛苦,唯独没提自己徒手撑板的惊险,只轻描淡写地说: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得赶紧把人救出来。”
“听说您协调了大批国际物资?”
王记者问。
“这在以往的救援中非常少见,您是怎么做到的?”
林辰端起咖啡喝了一口,语气平淡。
“刚好认识些做国际物流的朋友,大家都愿意帮忙。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没人想做事,是没找到合适的渠道。”
他说起民间力量参与救援的优势。
“企业反应快,社会组织灵活,要是能跟官方救援形成互补,效率会高很多。比如这次,我们的无人机先探路,救援队再跟进,就省了不少时间。”
王记者点点头。
“那您觉得,未来民间力量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应急救援?”
“建立长效机制吧……”
采访新闻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那天,正是周五晚高峰。
城市的车流里,无数家庭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画面里那个穿着藏青色西装的年轻男人,平静讲述着震区的故事。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湖面,在全网掀起了层层涟漪。
新闻刚播完,#林辰 大夏突出贡献奖#的词条就以火箭速度再度冲上热搜第一,后面紧跟着“爆”字。
微博评论区瞬间被点燃,不到半小时就突破了数万条留言。
“以前总觉得企业家都是唯利是图的,直到看到林辰。身家千亿却冲在救灾一线,徒手救人还协调国际物资,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吧?”
“查了下他的资料,这次地震直接砸了十亿物资,关键人家才大一出头,这格局真的绝了。”
“看他在新闻里说‘企业该反哺社会’,突然想起那些偷税漏税还买热搜洗白的明星,人和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
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来自一个四川网友:“我就是青溪镇的,地震那天我家房子塌了,是林辰先生的人先送来的帐篷和水。他本人穿着迷彩服在废墟里挖人,根本看不出是大老板。现在我们安置点的板房、学校的临时教室,都是他公司捐的。说句实话,没有他,我们可能还在睡露天。”
这条评论下面,无数灾区网友跟帖佐证。有人晒出林辰在安置点给老人递热粥的照片,有人回忆起他指挥无人机探路的场景,还有人贴出收到的救援物资清单,字里行间全是感激。
但网络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声音。
很快,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冒了出来。
“说白了还是有钱烧的,几千亿身家,捐这点钱对他来说九牛一毛,换个奖和名声,血赚好吗?”
“我要是有这实力,我捐得比他还多,有什么好吹的?”
“会不会是作秀?毕竟现在企业家都爱搞这套,镜头前一套背后一套。”
这些评论刚出现,就被潮水般的反驳淹没。
“九牛一毛?那你倒是拿出你的‘九牛一毛’来看看?人家捐的十亿够建多少所学校,救多少人,你算过吗?”
“你有这实力?先不说几千亿,你先拿出几十万捐给灾区再说这话吧,键盘侠最擅长的就是慷他人之慨。”
“作秀?谁作秀会亲自钻进废墟里徒手撑预制板?谁作秀会在震区待上半个月,累到在后颈贴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