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木棠海糖

首页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一级BOSS:你结婚,我劫婚 重生追美记 快穿:珍爱生命,远离极品 六零小甜媳 爱上野玫瑰 清明上河图史记 快穿,渣儿!给你点颜色看看 学长凶猛 师娘,别玩火 快穿炮灰:好美,你一定是女主吧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木棠海糖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全文阅读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txt下载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752章 盐泉老镇与晶盐的光阴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离开坎儿井村,循着渐浓的咸涩气息向南而行,两月后,一片被盐霜覆盖的盆地出现在视野中。

盐井如繁星般散布在平地上,井口冒着氤氲的热气,盐田像巨大的银镜反射着阳光,

几位老人正用木勺从井中汲水,卤水倒入蒸发池的声响与风穿过盐堆的呼啸交织,像首凝固的岁月之歌——这里便是“盐泉镇”。

镇口的老盐灶旁,坐着位正在晾晒盐晶的老妪,姓盐,大家都叫她盐婆婆。

她的手指被卤水浸得发白起皱,却灵活地将盐粒摊开在竹席上,晶莹的盐晶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映出她布满皱纹的脸。

见众人走近,她拿起一捧盐晃了晃:“这是‘井盐’,要经七道工序才能成晶,咸中带点回甘,现在的精盐看着白,却没这股子土味。”

艾琳娜望着成片的盐田,卤水在蒸发池中泛着青绿色,边缘已经凝结出白色的盐霜,忍不住问:“婆婆,这里的盐井开了很久吧?”

“五百年喽,”盐婆婆指着最深的那口盐井,

“我太奶奶那辈就开始凿井取盐,一筐土一筐石地挖,才有了这七十二口盐井。以前镇上的娃娃刚会走路就跟着学晒盐,说这盐是命脉,要像敬神明一样敬着。”

她叹了口气,从盐仓角落拖出个陶罐,里面装着几卷泛黄的布册,上面用朱砂画着盐井的分布、卤水的浓度,标注着“春晒宜午时”“冬熬需旺火”。

小托姆拿起一卷布册,布料粗糙却厚实,上面的线条刚劲有力,还画着简单的节气表,标注着“清明后卤水最浓”“冬至前盐晶最白”。“这些是制盐的图谱?”

“是‘盐脉经’,”盐婆婆的儿子盐柱扛着卤水罐走过,肩头的扁担压出深深的红痕,

“我爷爷记的,哪口井的卤水含钾高,哪口井的盐适合腌菜,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这熬盐的火候,”

他指着布册上的批注,“是祖辈们守着盐灶试出来的,火太旺会焦,火太弱出晶慢,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

他指着最旧的一本,布面已经发黑,“这是清朝时的,上面还记着大旱年怎么保卤水,说每滴卤都要当油看。”

沿着盐田的小径往里走,能看到不少废弃的盐井,井口被石板盖着,周围的盐田长满了杂草,只有几口仍在使用的盐井,卤水冒着热气,盐工们忙着汲水、晒盐。

“那口是‘祖井’,”盐婆婆指着镇中心的盐井,“镇上几户老人守着,说不能让祖宗凿的井荒了。

我年轻时,全镇人都围着盐井转,汲卤时喊号子,熬盐时比手艺,晚上就在盐仓里品盐论道,哪像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卖咸菜了,盐场静得能听见盐粒掉下来。”

镇中的老盐仓还保留着原样,土墙上结着厚厚的盐霜,木架上堆着码得整齐的盐块,墙角的卤水缸里还盛着半缸青绿色的卤水,散发着淡淡的咸香。“这盐仓的土墙要掺盐夯实,”盐婆婆抚摸着墙上的盐霜,

“能防潮防腐,盐块放三年都不化,现在的水泥仓看着结实,却存不住这老盐的味。去年有人想把盐仓改成仓库,被老人们拦下来了,说这是镇上的魂,不能动。”

正说着,镇外来了几个穿着工装的人,拿着仪器在盐井边检测,嘴里念叨着“氯化钠含量”“工业标准”。“是来收盐的厂商,”盐柱的脸色沉了沉,

“他们说土法熬的盐杂质多,要我们全改成机械化生产,还说要往卤水里加添加剂,说这样产量高。我们说这盐要靠天熬,他们还笑我们‘守着金山讨饭吃’。”

傍晚时分,夕阳为盐田镀上一层金红,卤水在蒸发池中泛着粼粼波光。盐婆婆突然起身:

“得去看看结晶池。”众人跟着她走到盐田深处,只见她用木耙轻轻搅动池底的盐晶,盐柱则往池里加入少量清水。

“这叫‘洗晶’,”盐婆婆解释,“能去掉盐里的苦卤,让盐晶更纯。老辈人说,盐要净,心要正,就像这结晶池,容不得半点脏东西。”

小托姆突然发现,某些盐井的井壁上刻着奇怪的符号,有的像火焰,有的像水滴。“这些是什么?”

“是‘护盐符’,”盐婆婆解释,“老辈人传下来的,说刻上这些符号,能保佑卤水不断,盐晶纯白。你看这个像火焰的,”

她指着其中一块石头,“是说这口井的卤水要猛火熬,才能出好盐,都是辈辈人试出来的门道。”

夜里,盐灶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盐婆婆在灯下分拣盐晶,盐柱则在一旁添柴,灶膛里的火焰跳跃着,映得两人的脸忽明忽暗。

“这盐晶要分等级,”盐婆婆拿起一粒盐,“大如米粒的叫‘盐珠’,小如细沙的叫‘盐尘’,不能混着卖,就像做人,要知道自己的分量。”

她指着窗外的盐田,“机器制盐快,可它分不清好坏,出来的盐就像掺了沙子的米,哪有手工制的纯粹。”

盐柱突然说:“我打算把城里的咸菜铺关了,回来制盐。”盐婆婆愣了愣,随即往他手里塞了一把盐晶:“好,好,回来就好,这盐总要有人懂它。”

接下来的几日,镇上的年轻人渐渐回来了,有的跟着老人学看盐脉经,有的学着熬盐晒晶,盐柱则用网络直播制盐的过程,说要让更多人知道手工盐的好。

有位研究盐业历史的教授听说了,特意来教大家古法提纯技术,不用任何添加剂,做出的盐虽然产量少点,却卖出了比精盐高十倍的价钱。

离开盐泉镇时,盐婆婆送给他们每人一小罐盐晶,陶罐上用盐泥写着个“盐”字。“这盐要配家常菜,”她把盐罐包好,指尖还带着卤水的咸涩,

“腌菜要多放,炒菜要少撒,就像这日子,咸淡要自己调,才能过得有滋味。人活着,不能忘了本,这盐就是我们的本。”

走在回镇的路上,盐晶的咸香还在鼻尖萦绕,盐田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却像刻在了心里。小托姆捧着盐罐,突然问:“下一站去哪?”

艾琳娜望着东方的平原,那里隐约有座陶窑的轮廓。

“听说那边有个‘陶土岗’,村民用当地的黏土烧制陶器,罐罐盆盆上的花纹能讲出古老的故事,只是现在,塑料用品多了,土陶卖不出去,陶窑的火都快灭了……”

卤水的咸涩还在舌尖残留,艾琳娜知道,无论是晶莹的盐晶,还是泛黄的盐脉经,那些藏在盐粒里的智慧,从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与土地的相守——

只要有人愿意守护这片盐泉,愿意传承制盐的匠心,愿意把祖辈的生存哲学融入每一粒盐、

每一口井,就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尝出生活的本味,也让那份流淌在盐晶里的坚韧,永远滋养着每个与盐相伴的岁月。

离开盐泉镇,循着渐淡的咸涩向东而行,三月后,一片覆盖着赭红色黏土的山岗出现在平原上。

窑洞如蜂巢般嵌在黄土坡上,晾晒的陶坯在阳光下泛着土黄色的光泽,几位老人正用木轮盘制坯,陶泥在掌心旋转成优美的弧线,空气中浮动着黏土与草木灰的混合气息——这里便是“陶土岗”。

岗顶的老窑前,坐着位正在修补陶轮的老汉,姓陶,大家都叫他陶老爹。

他的手掌被陶泥染成赭色,指甲缝里嵌着细密的陶土,却灵活地用刨子打磨着轮盘的木轴,转动时发出“吱呀”的轻响,像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见众人走近,他停下手里的活计,憨厚地笑了笑:

“这陶轮要用枣木做轴,榆木做盘,转起来才稳当,现在的铁制转轮看着利索,却少了这份土性。”

艾琳娜望着窑洞前的陶堆,有粗陶的缸、细瓷的碗,还有些带着花纹的陶罐,胎质细密,釉色温润,忍不住问:“老爹,这里的制陶手艺传了很久吧?”

“八百年喽,”陶老爹指了指最古老的那孔窑洞,

“我祖上从元朝就开始烧陶,那时候烧出的‘赭釉罐’能装酒不渗,盛水不馊,方圆百里的人都来求购。

我年轻时跟着师父学艺,光练揉泥就练了三年,师父说陶是土做的魂,要揉进三分力、七分心,才能烧出好东西。”

他叹了口气,从窑边的土屋里拖出个木箱,里面装着几卷泛黄的图谱,上面用矿物颜料画着陶器的样式、花纹,标注着“罐口需收三分”“釉料配比:黏土七分,草木灰三分”。

小托姆拿起一卷图谱,麻纸已经变得脆硬,上面的线条质朴有力,还画着简单的窑炉结构图,标注着“火膛深五尺”“烟道需呈之字形”。“这些是制陶的秘方吗?”

“是‘陶火经’,”陶老爹的儿子陶明抱着一摞陶坯走来,裤脚沾着泥点,

“我爷爷记的,哪类黏土适合做炊具,哪类适合做陈设,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这烧窑的火候,”

他指着图谱上的批注,“是祖辈们守着窑火试出来的,氧化焰烧出青灰,还原焰烧出赭红,要像看孩子脸色一样,拿捏得恰到好处。”

他指着最旧的一本,纸页边缘已经碳化,“这是清朝时的,上面还记着大旱年怎么调釉料,说要往黏土里掺草木灰,才能让釉色发亮。”

沿着黄土坡往下走,能看到不少废弃的窑洞,窑门被荒草掩盖,里面散落着破碎的陶片,只有几孔仍在使用的窑洞里,还堆着待烧的陶坯,窑火的余温透过黄土散发出来。

“那孔是‘祖窑’,”陶老爹指着坡底的窑洞,“村里几户老人轮流守着,说不能让祖宗传下的窑火灭了。

我小时候,岗上到处是拉坯的、上釉的、看火的,烧窑时要祭窑神,出窑时要敲铜锣,晚上就在窑边的棚屋里听老人讲陶艺,哪像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卖塑料盆了,岗上静得能听见陶坯开裂的声响。”

山腰的泥料坊还保留着传统的踩泥池,池里的陶泥被踩得乌黑发亮,墙角的石臼里还杵着揉碎的矿物釉料,石杵上的包浆温润如玉。

“这泥要光着脚踩,”陶老爹脱鞋走进泥池,双脚在陶泥里反复碾踩,

“人身上的汗气能让泥更活,机器搅拌的泥看着匀,却没这股子灵气。去年有人想把泥料坊改成水泥场,被老人们拦下来了,说这是岗上的根,不能刨。”

正说着,山下来了几个穿着夹克的人,拿着相机对着陶坯拍照,嘴里念叨着“文创产品”“批量生产”。“是来谈合作的商人,”

陶明的脸色沉了沉,“他们说手工制陶效率低,要我们改成模具生产,还说要往陶泥里加化学釉料,说这样颜色更鲜亮。我们说这陶要靠手捏、窑火烧,他们还笑我们‘抱着土疙瘩当宝贝’。”

傍晚时分,夕阳为黄土岗镀上一层金红,陶老爹突然起身:“该封窑了。”

众人跟着他走进“祖窑”,只见他用湿黏土仔细封好窑门,又在窑顶的观火口插了根松枝:

“这叫‘看火枝’,松枝烤焦的程度能看出窑温,比温度计还准。老辈人说,烧陶要敬火,火烈了会烧裂,火弱了烧不熟,就像做人,要懂火候、知进退。”

小托姆突然发现,某些陶坯上刻着奇怪的花纹,有的像云纹,有的像水波纹。“这些是装饰吗?”

“是‘陶语’,”陶老爹拿起一个刻着鱼纹的陶碗,“老辈人传下来的,每种花纹都有说法,鱼纹代表丰足,云纹代表吉祥,都是心里的念想。你看这个回字纹,”

他指着一个陶罐,“是说日子要循环往复,生生不息,都是一辈辈人刻在陶上的期盼。”

夜里,窑火渐渐旺了起来,红光透过窑口的缝隙映在黄土坡上,像跳动的心脏。陶老爹坐在窑前的石墩上,望着跳动的火光:

“以前烧陶讲究‘三分做,七分烧’,坯子再好,烧不好也是废品。那时的陶是过日子用的,缸装粮、碗盛饭、罐存药,哪像现在,都成了摆在架子上的摆设,没了烟火气。”

陶明在一旁整理陶土,说要明天就去县里申请非遗,求他们保住这门手艺。

接下来的几日,岗上的老人们都行动起来,有的整理“陶火经”做资料,有的在窑洞前演示制陶,陶老爹则带着陶明教孩子们揉泥、

拉坯,说就算塑料再多,这土陶的手艺也不能丢,留着给后人看看老祖宗是怎么用泥土造万物的。

当文物局的专家赶来考察时,整个陶土岗都沸腾了。

专家们看着“陶火经”上的记载,摸着那些带着“陶语”的老陶器,连连赞叹:“这是民间制陶的活化石啊,比任何工艺品都珍贵!”

离开陶土岗时,陶老爹送给他们每人一个小陶罐,罐身上刻着简单的云纹,釉色是温润的赭红色。

“这罐要装米才好,”他把陶罐递过来,陶土的质感粗糙而温暖,

“陶能呼吸,米放里面不生虫,就像这日子,要有点缝隙透气,才能过得踏实。土可以烧,可老祖宗的法子不能忘,那是用血汗换来的匠心。”

走在离开的路上,身后的窑火还在夜色中闪烁,陶轮转动的“吱呀”声仿佛还在山岗上回荡。小托姆捧着陶罐,突然问:“下一站去哪?”

艾琳娜望着北方的草原,那里隐约有座毡房的轮廓。

“听说那边有个‘毡匠营’,牧民们用羊毛擀毡,织出的毡毯又厚又暖,能抵御草原的寒风,只是现在,化纤毯子多了,手工毡卖不出去,羊毛堆在帐篷里都快发霉了……”

陶土的气息还在指尖残留,艾琳娜知道,无论是粗糙的陶坯,还是泛黄的陶火经,那些藏在黏土里的智慧,从不是对自然的改造,而是与土地的对话——

只要有人愿意守护这片陶土岗,愿意传承制陶的匠心,愿意把祖辈的生存哲学融入每一把陶泥、

每一次窑火,就总能在平凡的泥土中,烧出生活的温度,也让那份流淌在陶纹里的坚韧,永远温暖着每个与土相伴的日子。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我真是大明星 漫游五界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一胎三宝,总裁爹地求复合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修真界第一女悍匪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经典收藏聚宝仙盆 虚空塔 辞凤阙 炎武战神 闺蜜嫁一家,我是儿媳她是婆妈 超神学院之我不是配角 婚后热恋 夫人孕肚藏不住,禁欲总裁找上门 英雄联盟电竞梦 诸天影视:我努力让主角无事可做 止末白马怕青牛(GL) 爱一场 套路玩的妙,总裁跑不掉 易界杀手之王 凤凰谋之吸血凰后 景家五姑娘 娘娘不在乎 全球末日后我觉醒了自然亲和 DC宇宙当飞人 斗罗:重生邪魔虎鲸王,多子多福 
最近更新港片:我不是来混的,是来清场的 神豪,我的钞能力来自你的情绪值 黑道千金她懂法?小弟连夜学刑法 火影,异世界的风 男神们都自我攻略了怎么办? 别在我的世界里降温 综影视:生子系统养成记 斫道 奥特:地狱副本?你再看看呢? 开局成为图书馆守夜人 四合院:我为众禽敲丧钟 打工女孩穿越认的干爹,豪横! 综影视宇宁一生一世 予寻如常 宝可梦大师小智 穿七零,算计来的军官丈夫他超爱 穿越成恶少狐狐怎么办? 海贼:开局响雷果实养成娜美 开局被退婚,我觉醒了万古剑骨 原神,变成猫猫穿越提瓦特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 木棠海糖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txt下载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最新章节 - 无限流之中式副本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