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首页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明末边军一小兵 清穿皇妃要娇养 拒嫁豪门:少夫人99次出逃 三体 我把白莲花女主逼疯了 离婚后,所有人都开始爱她 女巫说,今晚是个平安夜【无限】 学长凶猛 九炼归仙 穿回七零:娇娇知青很凶猛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五十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09 页。癸一,明不变随缘用。

从《楞严经》的学习,我们要慢慢地习惯把生命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心性,一个是相状。一个是能变现的心性,一个是所变现的万法。那么这两个应该怎么去观察才比较正确呢?就是“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你要经常告诉自己,相状是暂时的,那是缘生缘灭的;而你这一念心性的功德法才是永恒的。我们绝对不能够为了追求一时的相状而牺牲自己的心性,那就太可惜了。比方说,我们今天贪一个相状,你可能会得到一时的满足,但是你失掉了永恒的功德,划不来的。所以,我们只能够假借这个相状来开显内心的智慧,开显内心的慈悲。相状是生灭的,但是这个生灭相状过去以后,你留下来的是那种功德的增上,这个是恒久可以受用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什么是永恒的,什么是暂时的。你要知道你生命的目的,到底是要追求相状,还是用这个相状来开显你的内心的功德。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当然,它的重点在心性,因为心性是真实的,相状只是暂时的。

我们看佛陀跟众生面对心性跟相状的取舍。我们前面讲到杂染缘起。众生是喜欢相状的,爱着相状,所以弄到自己背觉合尘,可以说障碍重重。这个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世界把心性搞坏了。

我们看佛陀,他也面对一个现前一念心性,这个跟我们是一样的。但他怎么去经营、怎么去面对这一念心性、表现出什么样的结果?我们看经文。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可以说是通十法界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是我们把现前一念心性给糟蹋了,佛陀可不是。佛陀面对任何境缘的时候,他是回光返照的。我们看佛陀是怎么面对这一念心性。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佛陀说,我在面对生命的时候,我的态度是这样:我是用“妙明”(妙明是能观的智慧),我用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不灭不生”是所观的理性。用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观照这一念清净的本性,遇到任何事情我就是念念地回光返照,向内安住。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什么效果呢?我是随顺于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样一个真实的道理,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把如来藏本具的功德给发挥出来。如来藏有什么功德呢?它是一个妙觉圆明,而且是像大圆镜智,能够“圆照法界”的功德。

佛陀回光返照,用清净的智慧来观照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把这个妙觉圆明、圆照法界的功德发挥出来了。发挥出什么自在功德呢?在这个生命当中,我会出现两种状态:

第一个,“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种理事无碍的境界。你看佛陀,于一念心,他能够一念心性变现十法界的差别。佛陀可以现出佛法界,在没有因缘的时候佛陀可以现菩萨法界,佛陀甚至于可以现地狱法界,于一切法得大自在,说是“普门示现”。佛陀也可以把整个相收起来,“无量为一”,回归到一念的清净涅盘的心性当中。佛陀在心性跟整个外在的无量相,可以说是进出自在。这个是佛陀因为随顺如来藏。这是第一种自在功德。

第二个,“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讲事事无碍。佛陀可以把最小的事相来显现最大的事相,也可以把最大的事相来含摄最小的事相。后面佛陀会讲出来什么叫“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佛陀这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产生的呢?他的关键点在这四个字:“不动道场”。因为佛陀在因地的时候,面对外在的动荡环境,他内心向内安住,向内观照,安住在内心的一念心性的“不动道场”,生起不迷不取不动的观照,所以他能够产生“遍十方界”。这个“遍十方界”是形容佛陀的心能够遍照十方法界。在三千大千世界当中,哪一个地方下了多少的雨滴,佛陀都能够悉知悉见。

那么佛身呢,是“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佛陀的这个法身,含摄十方的无尽虚空,无有障碍。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是前面说的“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毛端”是在正报当中一个最小的事相,“宝王刹”是整个依报中最大的。佛陀的生命当中,可以把他身体一个最小的毛端显出最广大的依报的宝王刹。这个“宝王刹”就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

能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中最小的,转大法轮是正报中最大的。佛陀在虚空里面一个小微尘当中,能够现广大无边的圆满报身,来演说圆顿的妙法,以最小的依报来摄最大的正报。

佛陀这种“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功德,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因为“灭尘合觉”。佛陀的生命当中,他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选择了放弃对外境的执取,选择了向内去开显他内心的功德,向内观照,所以能够发动这种二空真如相应的圆觉光明本性的功德,可以完全开发出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唯识学上说,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的生命叫作“自变自缘”,我们自己把它变现出来,然后自己再去受用,自己再去攀缘。那么这个地方就说出一个道理,说是心境决定我们的处境。其实我们外在的环境是我们内心创造出来的。

比方说,过去美国有一个居士,叫凯瑟琳。凯瑟琳从小的时候看到水就有很大障碍。她不能喝水的,她一喝水的话就很严重,她甚至于一洗澡的时候整个人会昏过去。那么她的体质怎么就跟水产生这么大的障碍呢?这个障碍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后来她就让人家催眠,说她前生跟水结了很大的恶因缘。我们讲其中两次就好。其中有一次,她带着她的小女儿回娘家的时候,经过一个桥。那个时候下大雨,结果把这个桥冲断了,母女两个都掉到水里面去了。死的时候对水很瞋恨,她对水下了很不好的咒语,起了很不好的名言。这是第一个恶因缘。其次,她有一次因为喝了一个井中的水,得到类似麻风病的病,死的时候很痛苦,她对这个水也非常地痛恨。所以,她多生当中跟水是结恶缘,她把水想象成跟毒药一样。

你对水产生这样的想象,时间久了,我们讲,久了以后就产生一种“色空”,凝结成一种“色空”,这个水在你生命当中就扮演了一个毒药的角色,因为你把它捏造出来就是这样子。我们说,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今天要改变我们的来生啊。当然,我们今生要改变,说实在的,不容易,因为你今生是过去生已经把它创造出来,所以我们今生叫认命。但是认命没关系,这个是短暂的,我们还有一个来生。那你现在开始就应该要为来生布局了。我讲实在话,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其实你来生是怎么样,你的内心状态大概那个雏形都出来了;除非你真的听到《楞严经》,听到《法华经》,真实的那个内心突然间“顿悟”,脱胎换骨,重新检讨你的想法。

那么,我们怎么改变我们既有的思想?

我们下一堂课就会讲到空假中三观。第一个,我们先修空观,先用否定的思考模式来面对你的想法。它不是这样,它也不是这样,后面会讲,“离一切相”。用空观来破除我们心中的妄相。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我讲实在话,初学者,诸位要有一个观念:你对你自己的想法多用否定的角度,不要太肯定。我看很多初学者:我认为怎么样、我认为怎么样。其实这个不对。你一个初学者没有资格肯定你的想法。你那么早肯定了,那表示你没办法进步了嘛。你看禅宗,刚去的时候,那一定是,你动一个念头,一定挨板子。什么时候才有自己的想法?你要破到真的是大死一番,重新又开始发菩提心,产生新的理想,这个时候重新肯定。所以佛法的修学是先否定,否定门入,肯定门出。真的,你生大悲心的时候,要广度众生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可以重新肯定自己。你一个人太早肯定自己,是对自己很不利的,因为你一开始就把自己定型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先修空观,破除我们过去的想法,这个时候你会进步很快,突破得很快。

那么假观呢,就要借假修真了,借假相来修真实的功德。心性虽然本具,但是要假借事修才能开显。海公常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那么怎么修呢?比方说,我们拜八十八佛,我们念:“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赞叹佛陀的功德,很难,你必须假借这些文字,看到诸佛现前,我们用无量的言词来赞叹诸佛的功德。所以,我们每天这样念一次,我们随喜佛的功德一次。你看我们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我们这个时候对阿弥陀佛生起皈依的心。那么皈依的功德怎么来呢?借假修真嘛。你不把这个偈颂念一次,你怎么能够去发明你本具的皈依功德?

你说,欸,我本来就“具足”。执理废事!假观就是说,当我们用空观把过去的跟妄想、颠倒、有所得心相应的假相破掉以后,我们又建立一个清净的假相,跟三宝相应的假相。所以诸位不要忽略我们的功课,那个功课都是在假借这个假相来开显你内心的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我们内心当中破坏了过去的妄想的执着,建立一个清净的假相,虽然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今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来生。因为你心态改变了,你未来的因缘就改变了。但是今生要改很难,因为它业力已经现出来了。所以它这一段经文的意思就是说,同样是现前一念心性,我们凡夫因为向外攀缘执着,所以弄到自己背觉合尘,产生了尘劳烦恼,障碍重重;佛陀用妙明的智慧来观照不生不灭的本性,结果佛陀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种种的自在。同样在一念心性当中,一个是向外攀缘,一个是向内去好好地观照,好好地去开发它的功德,就有不同的结果。

这个讲到一心随顺染净的因缘而有不同的染净的作用。

癸二、明随缘不变之体 分三:子一、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我们看癸二的“明随缘不变之体”。

这个体当然是最重要的,功德的妙用是来自于对内心自体的了解。分三段:第一段,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第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就是我们说的空不空义。这一段正式显现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子一、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

【图一】

看第一段,说明随缘不变当中我们本具的这种如实空义。什么叫“如实” 呢?就是它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来的,这个空是本来如此的。我们看经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这个是总标。前面是讲到这一念心性随顺迷悟的因缘而显现十法界差别的果报,这个地方再讲到十法界的差别果报当中,我们没有失掉一念的清净的本性之体。如来藏,就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这一念心性。这一念心性是怎么回事呢?“本妙圆心。”蕅益大师说,“本妙圆心”这四个字,关键在这个“圆”,就是圆融无碍的意思,也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意思。这个地方“如实空义”,就是在显这个“圆”,表现这个真谛理。

我们看这个“圆”是什么意思(圆融无碍)。看经文。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的如实空啊,它本身不是三界六道的杂染果报之法。“非心”,这个“心”指的是一切的心法;“非空”,这个“空”指的虚空;“地水火风”当然是七大。我们这一念心,它本身不是七大之相,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是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也不是六识。等于它不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

我们前面讲到,我们刚开始在修心性的时候,先把心带回家,这是第一要做的。你不要老是在外境活动,你迟早会产生障碍的。“带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空假中第一个先修空观,先用否定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想法。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我们就是在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当中产生一个我爱执。有这个我爱执,就有一个我爱的跟我所爱的。我所爱就是七大四科之相。我们爱着七大,我们爱着四科,所以就使令我们很难跳脱三界的果报。所以佛陀说,你现在开始要告诉你自己,我的心不是这样子的,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的心本来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本来没有色声香味触法,这个都是后来才有的。表示说你可以做得更好,你不能够只是限制在这样子而已。所以,破除凡夫对于七大、对四科的执着,这是第一个。

我们看看,讲到出世的圣人,佛陀也给他一些建议: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个地方讲到十二因缘。这个十二因缘有顺逆两种观察,顺的叫流转门,逆的叫作还灭门。

我们先看“顺”的,“非明无明”。这个“非明无明”要跟第三段“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配合起来,这个地方是流转门。这个“明”当然是观照,我们观照“无明缘行”,乃至于“生缘老死”。这个是流转门,要否定,没有所谓的十二因缘的相状可得。

还灭门是“非明无明尽”、“非老死尽”,这个第二跟第四要合起来,还灭门。就是说,你要观照这个还灭门也不可得。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这个还灭门也不可得。

缘觉人能够跳脱五阴身心,从十二因缘的顺逆观察而证得我空的真理,说“照见五阴皆空”。但是缘觉人他也有缺点,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缘觉的这个层次。为什么?佛陀说,他产生了一个法执。他破除了三界的我执,但对这个十二因缘的法执特别的坚固,所以他就很难再向前迈进一步。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他可以做得更好。那他怎么办呢?他必须要在所有的因缘当中加一个“非”,来告诉他自己,其实生命当中本来没有十二因缘可得,没有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也没有十二因缘的还灭门;那只是一个对治烦恼的假相,要破除这个法执的相状。

我们看声闻人,佛陀给他什么建议。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等于四圣谛。声闻人是把生命分两部分来观察:“苦、集” 是流转门,“灭、道”是还灭门。

“苦”就是五阴身心的三苦、八苦。这个苦是怎么来的呢?是由内心的“集”所招感的。这个“集”就是爱见烦恼,或者说是见思烦恼。苦和集就构成了一个三界的有漏因果。那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要修“道”。这个“道”是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或者讲戒定慧,趋向于涅盘。这个“灭”就是小乘的偏空涅盘。道和灭就是一个出世间的因果。

所以,他从四圣谛当中而觉悟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这样的四圣谛的因而成就四圣谛的功德,叫作“智”跟“得”。这个“智”就是生空智,这个“得”就是偏空涅盘。

小乘声闻人透过这样的四谛的观照,已经远离了三界的痛苦,而安住在一种四谛的法,跟一个我空智,跟偏空涅盘,而不能够前进。所以佛陀就告诉他说,你要观察,你的这一念心性其实是没有苦集灭道的,这个都是缘生缘灭的一个假相而已,是帮助你超越三界的假相。你对这个假相执着,那你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没办法前进。所以佛陀就加一个“非”字。

我们看权教菩萨,佛陀对权教菩萨的开示。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非檀那,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持戒;毗梨耶就是忍辱;羼提是精进;禅那是禅定;非般剌若,般剌若就是般若,智慧。佛陀以六波罗蜜的法门来引导权教菩萨: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依此而修而成就福德资粮;依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智慧的资粮。所谓“福德为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从六度当中而成就安乐、成就解脱。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这到彼岸是什么意思?佛陀说生死是此岸,涅盘是彼岸,而到达大乘的究竟的涅盘彼岸。以六度为因,以到彼岸为果。权教菩萨如果对这个相产生执着,就永远停留在这个菩萨的阶位,所以佛陀要他们前进,就讲一个“非”字。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这个“非”的意思就是说,只有破它的相,不能破它的法。海公一再强调这个:只破其相,不破其法,否则就偏空了。我们破那个相的执取,但是你该怎么做你还怎么做。

看圆教菩萨。看佛陀对圆教菩萨,是怎么个引导他们。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盘、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圆教菩萨心中也是有所执取。他执取什么呢?怛闼阿竭就是如来,阿罗诃就是应供,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这是佛陀的三种功德,三种通号。也不是大般涅盘,大般涅盘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余依的无余的究竟涅盘。常乐我净就是涅盘四德。对圆教菩萨,佛陀也告诉他们说,你不能够执着在涅盘,不能执着在常乐我净的执取。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破相而不破法。我们刚开始,其实大乘佛法对相是很矛盾的,因为你要假借相,没有假借相你就没办法修行。你刚开始不借相怎么修行?你说我拜佛,你说我面对虚空拜佛,那你有什么功德?你一定要有一个佛像,你才有功德嘛。那个佛像是不是也是一个“相”啊?如果说,欸,我内心就有功德。那你不去拜,你的功德又显现不出来。你要假借这个相去拜它,你才会产生那个功德之法嘛。

我们在过程当中要假借这个相,但是你拜久了以后又对这个相产生执着,又产生障碍,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菩萨对相,是又需要它,但是又怕它。因为不假借相你没办法修行,但是你对它执着以后,你又产生障碍。产生什么障碍呢?产生一个自我设限。

我过去讲一个马戏团狮子的故事。你看那个马戏团起火以后,很多动物就往外跑,那管理员赶快过去。那些过去比较凶猛的动物都关起来,这时候赶快把笼子打开来,很多动物就从笼子跑出来。但是有些动物跑不出来,不是它体力不够,是它内心有障碍。因为他发觉,只要被关过一段时间以后,关得越久的动物越跑不出来。因为它刚开始想跑嘛,它跑久了以后,它说不可能嘛,我跑不出去了,我一辈子活动范围就这样子。它是从旷野中被抓回来,它当然不甘于这样的一个铁笼子的相状。但是它今天这样子走,明天这样子走,走了十年以后,它心中产生一个相状:原来我的生命就是这样子的范围,跑不出去了!所以,这个马戏团的管理员把这个门打开以后,它心中的执着没办法打开,它走不出去了,火烧它也走不出去了,就被烧死了。只要这个动物被关过一段时间,三年五年以上的动物,没有一只跑得出来。自我设限!

诸位要想想看一个问题,我们思惟一个问题:我们在受戒的时候为什么发愿?说,我从今开始,过去的我死掉了,现在的我又产生了,法王座下添新生!比如说,今天有些人受了沙弥戒。你说你受了沙弥戒,其实你才刚受沙弥戒,你有什么功德?诸位!他所有的戒今天才刚开始受,还没有开始持嘛,但是他跟居士不一样了,他心中有一个愿望,他已经正式把他过去的“我”完全破坏,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把他过去否定了:我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他对自己又捏造一个更清楚的假相出来。你说,你都还没开始做!但是他已经有这个假相了,他已经开始往那个方向在走了,好过你还活在原地,你还跳脱不出来。所以我们不要忽略我们心中的发愿,因为借假修真嘛。

你今天的生命要改变,我讲实在话,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自己愿意改变。所以你看受戒不能强迫,说我替你发愿,没有用。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发愿不能取代。你自己真的说“我一定要改变”!

当然,这个要听经闻法明白道理。发自内心的觉悟而产生一种愿力——从今开始我要作一个改变。你就有希望,而且你要相信你可以改变。为什么你相信你可以改变呢?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是“本来无一物”的,我现在的状态也是被我过去生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我可以把它打破重新捏造的。

所以我们在观真谛理的时候,给菩萨无量的信心:原来,我们回归到生命原点的时候,回归到我们生命最初的时候,是清净本然,是离一切相。我们现在的相状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我们可以重新再捏造一个更庄严的相状。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那怎么捏造呢?看第二段,假观,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

前面在整个不变的体性当中,强调如实空,强调离一切相,它是一个否定的态度。这以下佛陀又重新用假观来照俗谛理,又安立一个假相。

我们看经文第一段。

【图二】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它又同时地具足世间的功德法以及出世间的功德法。它具足世间的五戒、十善的功德,乃至于出世间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功德法。

这个功德法是怎么来的呢?是“即”。这个即就是当下具足,是如来藏这一念心性当中的一个“元明心妙”所具足。“元明心妙”,蕅益大师说,关键在这个“妙”字,这个妙就是微妙不可思议。怎么说呢?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本来就具足。这四个字很重要:本来具足。不管你有没有去开发它,不管你是不是否定它,都没关系,反正它本来就具足整个诸佛的功德庄严、整个世间出世间的功德法。

我们看。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它本来就具足整个人天的安乐的果报,当然它也具足了杂染法。

我们再看四圣法界。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盘、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其实具足整个十法界的染净诸法。具足这个法,什么意思?比方说我们念佛,古人会常问我们说:念佛是谁?当然是我们这一念心。那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念心呢?也就是说,你心不在焉的时候,嘴巴念佛是没有用,你嘴巴念佛心打妄想,这个效果是很差很差。那么为什么念佛一定要那一念心呢?比方说我今天把录音带放着,让录音带一直在念佛,那这样子它可不可以创造功德?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整个业的造作一定要有心,心为业主,因为心有这个法嘛。因为心具足无量的功德法,所以说,你佛号进来跟心接触,假借这个佛号因缘把我们往生净土的功德开显出来。我们思惟一下,比如说虚空,虚空具足光明,对不对?太阳一定要跟虚空接触它才能够现出光明相。太阳没有跟虚空接触你怎么产生光明呢?这个虚空表示我们心性,太阳是一个助缘。我们的心也是这样。你念佛、持咒一定要有心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你才能够产生功德。没有心是不能造业的,善业也不能造,恶业也不能造。所以它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就具足十法界的因缘,你只是假借外在的因缘来显现你内心的这些法。你用杀盗淫妄的因缘来熏这一念心,它显现三恶道;你用六波罗蜜的因缘,它显现诸佛菩萨的功德;你用忆佛念佛的因缘,它显现往生净土。假借外在的造作,来开显你本性的功德。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看看,为什么说这个“心”是根本。这故事就是讲到舍本逐末的故事。

说有一个猎人,他对国王做了很大的贡献,国王很高兴,就赏他一个很庄严的弓,弓箭的弓。这个弓是黑檀木做的,柄非常的大。这个弓可以说是天下无双。猎人看到这个弓,他说这个弓很好用啊,一射能够射几百里,但是有一个缺点,这个弓的柄雕刻太平淡了。他这个时候就跟一个雕刻师说,你把这个弓柄的雕刻全部擦掉,用磨石纸把它磨掉,重新雕刻一个巡猎图,打猎的图。上面要有晴朗的虚空,要有太阳,有大地,有草木,里面有很多的动物在那个地方跑,还有很多人开着车子、骑着马在那边飞舞。这个雕刻师就照他的话,把整个狩猎图都雕到柄里面去了。雕完以后,这个猎人一看,哎呀,这才是一个天下无双的弓。结果他拿起这个弓要射的时候,啪!这个弓断掉了。因为雕刻太多,把那个木柄弄得太薄了。这个就是讲到舍本逐末:我们为了追逐这个美妙的雕刻相,结果失掉弓本身的功能。

这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这念心,你看它具足了声闻、缘觉、菩萨、如来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追逐某一种相,结果忽略了去开显它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内心其实有无量的珍宝是可以去开发的,它本来就具足的。这个讲如实不空义。

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

我们看第三段,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看经文。

【图三】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遮”当然是讲遮一切相,讲如实空;“照”就是照一切法如实不空。这个地方把空跟不空合起来,空不空——如实空不空义,它同时具足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也就是所谓的“如来藏妙明心元”。

“妙明心元”这个观念在这个“元”,圆满无缺的意思。这一念心性本身是离一切相,所谓如实空,但是它又即一切法,又如实不空,可以说圆满不缺的。

我们看它遮照同时的说明。看双遮。

离即离非。

这四个字的关键在这个“离”,它离开了即,也离开了非。离开了“即”,这个“即”当然是俗谛理。“非”,是真谛理。换句话说,从双遮的角度,一空一切空,真谛、俗谛都空。

“离即”,离开了俗谛;“离非”,离开了真谛。一空一切空。

看双照。双照是假观。

是即非即。

这个“是即非即”的观念在这个“即”,也就是说它即是、即非。它当下是俗谛,当下也是真谛,所以一假一切假。

所以,从双遮的角度,是一空一切空;从假的角度,是一假一切假。总而言之,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个就是顺入中道的实相。

这个“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我们解释一下。说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

比方说我们一念心把它比喻作一个镜子,一个清净光明的镜子。远处有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这个镜子就显出一个人的影像。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我们看这个人的影像,你说这个镜子里面有没有人?有没有人?

你说它本来没有人,没有错,即空就是它本来没有啊;就算有,也不是真实有,如果前面人跑掉,它相就没有了。所以即空,就是说离一切相。

但是,你说它真的没有人,它还真的有一个人的相在那里面。你说它没有人吗?即假,它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

那你说这个镜子到底有没有人?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即空即假即中。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古德讲一句话说,不是佛陀要把道理讲这么玄妙,而是道理本来就这么玄妙。你看大乘佛法讲得很奇怪,什么即空、即假、即中。其实道理本来就是这样,佛陀只是假借方便。你看,你说镜子的人到底有没有?你说它有也对,没有也对。

这个地方就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性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即空即假即中。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明星潜规则之皇 逍遥人生 男欢女爱 都市捉妖人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最强神医在都市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都市皇宫 花都太子 大唐第一世家 甜蜜暖婚:宝贝,乖一点 位面商人 重生暖婚:傲娇总裁有点暖 贵女种田忙 修神外传 顾太太的豪门日常 老婆大人有点冷 诡异修仙世界 镇墓兽 战国之齐皇 
经典收藏逆青春 网游之血御天策 渡仙玄记 桃运特工俏佳人 灵蛇转世镇百怪 做饭太好吃,被整个修仙界团宠了 高纬游戏 渣男白月光回国后,豪门千金她不装了 重返1987 凤命凰谋 沈夫人的马甲层出不穷 四合院:开局一等功 套路玩的妙,总裁跑不掉 蛮横相公贪财妻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易界杀手之王 短命老公遗产多,豪门寡妇我最强 二次元心愿旅行 身体互换,我替无能太子站稳朝堂 快穿之干啥啥不行,生娃第一名 
最近更新我靠切切切当上太医令 我重生后,哥哥们都真香了 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重生不当舔狗,校花全家急疯了 买来的禁欲夫君是太子 你进来,仇怨得报 幽冥之契 穿越古代,有空间 时光变迁我选择爱你 三阴之血 荒年恶妇开了挂,逆袭成全县首富 真千金断亲后,侯府上下追悔莫及 HP一个不顾读者死活的爱情故事 龙珠:我被布欧吃出混沌体 综影视:顺心如意 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亲老婆 为了过上咸鱼生活,我付出了太多 失忆成了薄爷掌心娇,豪横一点怎么了? 铜镜通古今,侯府嫡女被狐仙娇养 萌学园:你是我的奇遇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