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首页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白色年华 大宋小吏。 我把白莲花女主逼疯了 凡人:张铁,我有一个签到系统 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大清第一纨绔. 九炼归仙 空间:他们修仙我种田 军门密爱之七少的爱妻 我无限回档,洞悉所有底牌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三十七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82页。子五,明身识界即藏性。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它对我们身心世界最大的一个作用,简单地讲就是破障,破除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这一点,我们从本经的序分乃至于正宗分可以看得出来。你看序分,是阿难尊者遇到摩登伽女的灾难而请佛开示圆顿止观的法门;到了正宗分的二十五圆通,乃至于整个五阴魔境,佛陀都是着眼在破障的法门。

本经的破障,其实是有三个障碍要破除的:第一个是烦恼障,第二个是业障,第三个是鬼神障。烦恼障跟业障是属于我们内心的障碍,鬼神障是属于外在的障碍。外障是比较容易破的,本经是用持楞严咒,以诵持神咒来破除鬼神障。其实它的重点还是在破除内障,因为本经的内涵意思是说“内魔不起,外魔不生”,所以内心的烦恼是根本。

这个破障的意义,比方说,我们今天开一部车子要到高山去,虽然我们这个车子的力量很大,方向也很正确,但是这个道路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石头,你就开不过去了,你最后只好无功而返。我们在整个大乘的菩提道当中,虽然我们内心有很强烈的菩提心,也拥有一个正确的法门,但是当我们身心产生障碍,如果我们不知破障法门,可能就是前功尽弃,乃至于堕入天魔外道,最后就失掉了菩萨种性。所以这个破障法门是极度的重要。

从本经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当我们心中产生强大的烦恼或者重大的业障现前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我问你,你怎么办?你说你念佛,你说你持咒,其实这都是表面的对治。从本经的学习我们知道,当你认为身心状况不对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正念真如,通过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赶快把心带回家。也就是说,当我们障碍现前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在障碍过程当中产生迷惑颠倒,产生坚固的执着,然后产生身心的乱动,那就完了。

所以,本经的意思就是说,你障碍现前的时候,记住:不要乱动!为什么不要乱动呢?你就是不能取着。那么怎么能够不取着呢?你就是要有智慧的观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以,当我们业障现前的时候、烦恼现前的时候,你安住在不迷不取不动,你可以把所有的障碍降到最低,那个暴风雨能够把它降到最低。这个时候,我们知道烦恼障、业障是生灭法。烦恼障跟业障有一个最大的天敌,就是时间,它熬不过你的时间。你只要不动,它很快就消失掉。所以,我们修行最大的忌讳就是乱动,盲目的乱动。那为什么盲目乱动呢?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我们不断地学习本经来加强自己的观照,使令我们达到不迷不取不动。这养兵千日,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用得到。你可能临终的时候哪一个烦恼现前,因为你《楞严经》的不迷不取不动而把你保护住了。所以我们的确是要在平常加强这个不迷不取不动的能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子五、明身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一】

好,我们看子五,明身识界即藏性。

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说明,当我们依止内在的身根去攀缘外在的触尘,而产生一个身体的了别功能,叫作身识。当然,身识的了别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事相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相妄性真”就讲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被相状所迷惑,一定要安住在它的体性,你才能够不乱动的。

丑一、总标三界

我们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这个地方“总标三界”,就是根尘识三界。佛陀招呼阿难说,又如你阿难过去所能明了的道理,说是我们依止内在的身根来碰撞外在的触尘,这个根尘的因缘作用就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身识,我们感觉到一种冷热涩滑的感受。那当然,这个地方的所观境是身识。其实佛陀对这个道理已经讲得很清楚,就是身识的产生基本上是不自生也不他生,而是因缘所生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他把这种浮尘的幻妄相的生起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但是,对我们业障凡夫有必要再详细地开显,让它更加明白。佛陀就说了,这个身识到底是从哪里而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们会产生对身体接触的一种感受跟了别呢?佛陀是用假设的方式,就是假设这个身识不是因缘所生,它是有自性的。有自性的话,它就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假设我们说,它是身根所生,从身根而来,那么它就应该以身根来当作它的界限。身根到哪里,它就应该跟到哪里,它以身根为界限。或者说,是以外在的触尘所生,那么就以外在的触尘为它的根本,以它为界限。提出两个问,来带动这段经文的一个总标。

丑二、妄相无体 分三:寅一、非因身生;寅二、非因触生;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它的别释。佛陀要告诉我们去观察,其实这种身识的了别的妄相,相状是有,但是它体性是空的,妄相无体。

寅一、非因身生

先看第一段。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这一段是说明它不是自生,不是身根所生。说,假若这个身识是有自性的,而这个自性是从身根所生——这个身识是从身根所生,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事实上的情况,如果没有合离两种的触缘(什么叫合呢?就是冷热涩滑跟我们身体相合;离,就是冷热涩滑的因缘跟身体相分离),那么身为一个触尘,如果没有跟我们作一种合离的作用,来当作我们身根所观的一个境,那么我们的身识怎么能够生起了别作用呢?没有冷热涩滑这种合离的触尘的作用来产生我们身根的觉观,我们又怎么能够产生身识呢?这个是不合实际道理的。所以说,身识是从身根所生,这个是不能建立的。不是自生。

寅二、非因触生

我们再看第二段,非他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说是这个身识是单独从触尘所生,但实际上,假设没有我们身根的这种取境明了的作用,那么世界上又有谁能够不需要身根的明了,而能够去了别外在触尘这个合离状态呢?你说这一阵风吹过来很冷。你连身体都没有,你怎么会知道很冷呢?你一定要有一个身根在这个地方,然后,有风吹,跟你的身体一接触,你才感觉到很冷。所以,没有身根的取境明了,光有触尘是不能构成身识的。这个从实际的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出来。所以“他”也不能生。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共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这段经文有点难,有点深,诸位要好好地听。这一段是破根尘共生。那么它破是两段。第一段先说明所生的识是没有兼带的。什么叫没有兼带呢?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佛说,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这是第一段的一个总标。说“物”,外在的物质是不能离开身体而有触知的功能,单单只有外境不能构成触知,必须假借外境跟身根的两种的作用,才能产生触知。这一段经文先把触知作个基本定义,说,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冷、感觉到热呢?必须有两个法交互作用,不能一个,也不可以有三个,三个也不行。就是根尘识只能够有两个,要么根跟尘,要么根跟识,不能有三个,也不是有一个,只有两个。所以触这个作用是两个法的交互作用,这一点先把它按定。

这以下就说明,正式破根尘共生的道理。

说“知身即触,知触即身”。首先我们把“知”这个字抓出来,这个“知”就是身识,是我们身体对冷热涩滑的一种了别功能,叫作知。

先看第一段“知身即触”。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身根的时候,这了别的功能是由触尘所生;反过来,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触尘的时候,那么这个了别的功能却是由身根所生。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现在身体在这个地方,你身体当中有一个识的了别,你现在要注意你的身体会感到冷、感到热,你那个信息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外境来。你感到很冷,你一定注意到有风吹。所以“知身即触”,你能够知道你身体的冷热,一定是假借外尘的因缘。反过来,你要看外面的风大不大,你要知道外境怎么样,你从你的身体“知触即身”,你要知道这个外境、外面的空气到底是怎么样,你一定是从身体的感受去判断。所以说,当我们了知身的时候,我们是由触来引发的;当我们去了知外境的触的时候,是由身根来引发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识跟身跟触同时作用,不可能。你要么跟身根在一起,要么跟触在一起。

所以作一个总结:“即触非身,即身非触。”假设我们身识的了别是由触尘所生,那么就不能兼带身根。你去注意风,你就不可能注意身体。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冷暖,你就不可能去注意外面的风,这很正常,所以“即身非触”。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时候,你的了别识去注意身根的时候,就不能兼带触。

这第一段也就是说,你说识是根尘所生,但事实上,识在产生作用的时候不能跟根尘共同存在。它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根跟尘都不能在一起了,它们两个怎么共生呢?它不兼带嘛!识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它不可能同时跟根尘活动。所以说,它既然不可能兼带地跟根尘活动,它们两个就不可能在一起。不可能在一起,当然不可能共生。道理是这样子。所以“即身非触,即触非身”。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叫“能生无决定”。就是说,能生的根尘,其实它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你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怎么能够共生呢?

我们看,“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这是一个总标。就是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处所,所谓的内外的处所根本就不决定。

怎么说呢?这以下说明。说是“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身为一个触尘,比如说外面的冷风热风。这个冷风热风本来是外境,但是当它跟身体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当风吹到你身体的时候,有了冷的感觉,那个外境的冷跟你身体的明了已经结成一体了,我们内外已经分不清楚了。所以当触跟根结合的时候,已经合为一体,没有内外的分别。只有当这个触(风)离开身体的时候,回归到虚空,这个时候又回归到外在的事相。所以它有时候是跟我们一体,有时候分成内外,所以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触尘处所根本就不决定。

身为一个能生的内外处所不决定,怎么能够产生一个中间的身识呢?你自己的处所都不决定,所以“中云何立”?怎么能够产生中间的身识呢?既然中间的身识产生不起来,你这个内根外尘也就了不可得,那么我们的身识将以谁为界呢?既然“内外性空”,那么你这个识又由内外所生,内外本身的处所也不决定,那你当然不可能生起。就算你生起,你也不可能以谁为界,因为连能生的内根跟外触这两个东西根本就没有固定的处所。所以这个从两段来破。

丑三、结妄归真

我们看总结。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从前面知道,我们这个身体的感受基本上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它的确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身触为缘,生身识界”,是讲因缘即假。但“三处都无”,讲因缘性空,虽然它有它的作用,但是它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它们三个都是非因缘非自然,一个中道的实相。

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触,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来看,看提婆达多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提婆达多,佛陀在讲到他个人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看阿含经的描述。阿含经的小乘经典讲提婆达多这个人是大恶人,他五逆罪犯了三个:第一个杀阿罗汉,第二个出佛身血,第三个破合和僧。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提婆达多等于是今生就现身堕入阿鼻地狱当中。当然,阿含经是一个小乘的思想,讲业感缘起,它是从外在的事相来论断这个人。

但是,你看大乘经典的态度就不一样,特别是《法华经》。《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讲到提婆达多,讲到两个重点:

第一个,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曾经有一生做大国王。他想要学大乘法门,所以他放弃了王位,到深山去,找到一个阿私陀仙人,向他礼拜,做他的侍者。结果阿私陀仙人把《法华经》的妙理传给国王。而这个阿私陀仙人是谁呢?正是提婆达多。所以提婆达多曾经做过释迦牟尼佛的老师,教导他修学《法华经》的一个老师。这第一点。

第二点,在《法华经》讲到第二个重点,就是提婆达多不但做过他的老师,还做过释迦牟尼佛增上的善知识。他示现很多恶逆的因缘,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快速地成长。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地成就六波罗蜜、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完全是提婆达多的帮助。因为菩萨道,在经典上说,菩萨道只要到初地以上,魔王都不敢动他,连动都不敢动。那魔王不敢动他的话,全世界没有逆境了。所以,初地以上菩萨的那些恶因缘,都是那些高手来示现的,大权示现。我问你,你到了初地菩萨,谁敢动你?初禅以上魔王就不敢动你了,只有在欲界定的时候魔王还敢去干扰你。所以,菩萨道的后面的时候,都必须要另外一个菩萨来示现,来帮助他增上。提婆达多正是扮演释迦牟尼佛增上的一个角色。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实提婆达多——我们从大乘的了义经来看小乘的经典,把它会通,也就是说,提婆达多整个过程是以大悲心来造罪业,然后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增上。

所以在经典上说,佛陀派阿难尊者去地狱拜访提婆达多。阿难尊者就问提婆达多说,你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地方刀山油锅很苦恼。提婆达多说,我在这里的感受就像在三禅的快乐一样。

这个地方就跟我们本经的道理接近,就是我们这一念身识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即假是什么意思呢?即假的意思是说差别性!你看,这么多地狱的众生,几千个几万个众生,同时跑到刀山油锅去,每一个人感受不一样。这个人感觉到很痛苦,这个人痛苦一点点。提婆达多的身体跑到刀山油锅去,他的身心清凉快乐!你说这个刀山油锅有没有自性?当然没有自性,循业发现嘛。

比方说,我们现在台湾出了太阳,我们台湾两千万人全部去晒太阳。同一个太阳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没有两个人感受是完全一样,两千万人每一个人的感受通通不一样,这个就是即假。为什么假?因为它产生的作用不同。如果真实的话,每一人应该相同。太阳是真实的,感受也真实的,那应该大家都一样。所以这个地方就牵涉到因缘的问题,诸法因缘生。既然有牵涉到一种因缘,那就不能有自性。

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体会即空即假即中。我们通过对外境的即空即假即中,就可以通过这个三观,从事相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理体,而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首楞严王三昧,破障。所以,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一定要修三观,才能够会事入理。

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三界;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图二】

我们看第六段。子六,明意识界即藏性。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依止内在的意根来攀缘外在的法尘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识,叫作意识。这个意识的作用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它的体性却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

丑一、总标三界

看经文。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佛陀说,阿难,又如你过去所能够明白的这种唯识的道理,我经常讲一个观念说,我们依止意根来攀缘法尘,这两种因缘的相互的作用,而产生一个现前的明了分别的意识出来。当然,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对于整个法尘的了别。这个意识是因缘所生的,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那么,“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还是“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首先也是一种相反的论证,假设这个意识是有真实性的。有真实性,它一定有一个来的处所。是因意根所生、以意根来当作根本,或者是由法尘所生、以法尘为根本呢?提出两个问题。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非因意生;寅二、非因法生

我们看佛陀的后面的回答。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这第一段。它回答有两段,我们先讲第一段。佛陀说,阿难!假设这个意识是由意根所生,换句话说,这个意识是不需要经过法尘的刺激,就能够生起了别的作用。那这样子有问题了。佛陀说,在你的意根的明了当中,你的意根一定要有一个所思缘的境界,才能够去发明你的意识了别作用,这才合理的。意根必须有一个所对的法尘,才能够产生了知。你说,我的心攀缘佛像,我的心才能够产生信心,第六意识产生信心的作用。说我信心哪里来?我不要看佛像,就产生信心?不可能嘛!你一定有一个所缘境,才能够产生一个心的作用。你说,我看到他就很欢喜。你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你跟他很有缘。你说,我看到五欲的境界而生起贪欲的烦恼,一定要怎么样?“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在意根当中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才能够产生意识的活动。你说,我心里面本来无一物。那你的心是不能活动的,你的心安住在如的境界,你识不能活动。识的活动,必须在意根当中有一个所思虑的境界,才能够去触动你的意识。假若没有这个法尘当作所缘境,那么我们连能思惟的意根都不能生。这个地方的意根就是,假设我们没有法尘当所缘境,连能思惟了别的意根都不能生。所以意根离开了所缘的法尘,根本就没有形相、没有作用。连意根都不能生,何况是识?怎么生起呢?就算你识生起,没有法尘,你识又能够生起什么作用呢?所以,你说意识是由意根所生,是不合道理的,因为缺乏了法尘的所缘境,连意根都不能生,何况是意识?所以这个自生是不合理的。这第一段。

我们看第二段。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这个地方是讲同异的差别,这是第二个破。又者,你的第六意识跟“诸思量”(这个思量当然讲意根,意根就是恒审思量)——恒审思量跟它的了别性为同为异(恒审思量了别性就是讲第七意识,讲意根;这个识心是讲第六意识)?说是意根创造了意识,那么这两种的了别性到底是相同还是不同?第七意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那么这两个到底是相同,是不同?就提出这个问。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说第七意识的意根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那这两个是相同的。相同的话,你怎么说它所生呢?既然是相同,就没有能生所生的差别。两个完全相同,那谁生谁呢?所以“云何所生”?就构不成所谓的能生所生的问题。所以,相同是不合道理的。

再看不同。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说是“异意不同”。说是第七意识的意根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创造出来以后,这两个了别性却完全不同。那这样子表示什么呢?我们得到一个答案:“应无所识”,表示这两个识根本没有了别的作用,完全是个物质。为什么呢?因为第七意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却两个完全不同,就好像说父亲生了儿子,父子两个完全不相应,这不合道理。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个完全是物质才有可能。如果是心法的话,父亲创造儿子,这两个一定要有点相类似。所以,完全不同,就表示了这两个都没有明了性。既然“若无所识,云何意生”?既然是一个物质,没有了别性,那又怎么能够说意根生起意识呢?这是第一点。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说是假设第七意识把第六意识创造出来,而两个都还有了别性,那么“云何识意”?我们又怎么去区分这是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还是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呢?就没办法区分了。

所以总结:“唯同与异,二性无成。”不管是相同,不管是不同,这两种体性都没办法建立,怎么能够说是意根去生起意识呢?这样的界是不能建立起来。所以,单单是从意根来生起意识,是不合理的。

寅二、非因法生

我们再看非因法生,是破“他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这一段先作一个总标。说是我们这个意识完全是由内在的法尘所生,跟意根没有关系。那么,这个地方必须把法尘跟外面的五尘——内法尘跟外五尘做一个区别,说世间上一切的诸法不离开五尘。我们看世间上一切的法,都是色声香味触五尘。那么,“汝观色法”,你仔细地观察色法,还有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以上的五尘,相状是非常的清楚分明,相对于五根,而产生了别性。但是这个外五尘,其实不是意根所收摄。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第六意识在看到外境的时候,我们是看到自己的法尘。比方说,你现在看到这个莲华的灯光,你第六意识在了别的时候,是眼睛去攀缘这个外境,但是你真正受用的是你心中的法尘。你一定要取到这个莲华,然后落到你的心中,你才可以攀缘。你攀缘不到外在的法尘。你是把它取进来,然后放到你的心中,再去攀缘,要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们第六意识是不能直接攀缘外境的。一定要把外境拿到以后,然后丢到心中去,变成一个落谢的影像,你才可以攀缘。所以这个地方说,外五尘是非意所收摄,我们只能够攀缘内心的法尘。好,先把这个观念按定。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这个地方正式地破“第六意识是法尘所生”的道理。说我们这个第六意识假设是决定依法尘所生,那你应该要仔细地观察,“法法何状”?第一个“法”是指的内法尘,第二个“法”是指外在的五尘。你应该去观察内法尘跟外在的五尘这两个之间有什么相互的关系。

佛陀就叫我们观察了。我们因为有色空的对比产生色尘,有动静的相互作用产生音声,有通塞的作用产生香尘,乃至于有身体的合离产生触尘。而当我们的法尘、这种生灭的法尘离开了前面五尘,“终无所得”。所以这个地方的“生灭”,这个地方的经文是“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就是说,身为内法尘的这种生灭相,假设离开了前面五尘的作用,你就得不到影像。因为你这个法尘正是外在五尘一个落谢的影像,所以,离开了外在的五尘,你根本没有内在的法尘。所以说,“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当法尘生起的时候,你外在的五尘就有;当法尘消失的时候,外在的色空的诸法也消灭。

这个地方得到一个结论。“所因既无”,说你能生的法尘都要随着外在的五尘而生灭,可见得你能生的法尘根本就没有自性。那么“因生有识,作何形相”?就是说,你能生的法尘尚且没有真实独立的体性,那么依止这个法尘所生的第六意识又有什么相状可得呢?第六意识由法尘所生,而身为一个能生的法尘,自己都作不了主,都要受外在的五尘影响,它生你就生,它灭你就灭。所以说,能生的法尘既然是没有自性,所生的识也就没有自性。那么,所生的识既然没有自性,“界云何生”?那第六意识又怎么能安立这个界呢?所以说,第六意识完全是法尘所生,是不合道理的。

丑三、结妄归真

看总结。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得到结论,我们遇到外境刺激的时候,产生一个意识的分别。其实这个意识的分别是因缘即假,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所以我们这个意识界基本上是非因缘、非自然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

这个第六意识在整个八识当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强烈、最重要的。“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我们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一个人身体的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主要是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就是你的思想。

但是业力的影响是短暂的。比如说,我们今天看到某一个事情,我们第一刹那的感受那真的是业力,那真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看到他就不喜欢,看到这件事情你就痛苦,这个是你跑不掉的,这一部分你跑不掉。但是等到第二念,你的了别——名言分别生起的时候,这跟业力都没有关系了。所以《楞严经》讲,我们射到第一枝箭,中第一枝箭,那是业力,你跑不掉;但是第二枝箭射进来的时候,那跟你的思想有关系,就看你作的是一个正面的思考还是负面的思考。

我们今天可以作一个很简单的测试。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个杯子,一个500cc 的杯子,里面装半杯的柳橙汁。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看到它,你有什么样的思想?你产生什么思想?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哎唷!太好了!这柳橙汁还有半杯可以用。他看到的是柳橙汁这一部分,所以他看到以后欢喜一整天。这种人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快乐当中,因为他的思想会主导他的感受。我们讲过,我们第一刹那是业力,第二刹那以后就思想主导。有一种人是看到半杯柳橙汁,他不看柳橙汁,他看到那个吃掉的、空的部分。他说,啊,糟糕!柳橙汁被吃掉一半了。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生命当中痛苦的时间非常长,不管他福报多大。

所以,我们在思考事情,产生正面的思考还是负面的思考,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从唯识的角度说,某一个人跟某一个事,它是无自性的。它到底是在伤害你还是在帮助你,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善知识的角色;你经常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一天到晚障碍我,他果然障碍你!他一定障碍你的,他绝对障碍你,他一辈子障碍你!其实这跟业力没有关系。我们一般人说,我业障很重。其实这跟你的业障没有关系,那是你思想错误,跟业障没有关系。这个观念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男欢女爱 逍遥人生 爹爹开门,我带剧本来救全家了 怪物合成大师 后宫春春色 名门艳旅 龙族:开局卧底,封神之路 都市花语 天龙风流之替身段誉 富贵小丫鬟 田野花香 绝品废材:邪尊的逆天狂妃 武炼丹尊 特种兵在都市 一笙有喜 禁区猎人 开局金风细雨楼主,一刀惊天下 将军好凶猛 莽荒纪 
经典收藏逆青春 渡仙玄记 团宠小医宝逃荒种田开挂了 大齐魔人传 英雄联盟电竞梦 走绿茶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琳琅诡事录 截胡魂魂,我点化了所有恶魔果实 爱一场 套路玩的妙,总裁跑不掉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娘娘不在乎 全球末日后我觉醒了自然亲和 二次元心愿旅行 退婚另娶?成全你,当皇后不香吗 身体互换,我替无能太子站稳朝堂 仙君追逃妻到蓝星挖自己墙脚 修仙反派,天天想杀气运女主 猎魔人的传说 穿进古代,炮灰有空间 
最近更新都说校花同桌自闭,直到她跟我到大学 穿越兽世遇最强龙夫 掌宠玄妃 红颜憾 玄学老祖被毁婚,京圈大佬都炸了 重回八零,我拿下了傲娇竹马 拿瓦:开局攻略马灵灵 穿回八零:被裴警官撩失控了 你的懒懒llan 天灾!战乱!我杀疯当女帝怎么了 变身斗萝,我的次元通讯连通万界 四合院:开局让易中海给我捐款 火岩王白拓传奇 回话有招练就好口才 医妃惊世:妙手回春 快穿:宿主她又娇又撩 科学修仙,我炼制出法宝计算机! 灵笼,就是需要一副好身体 人在新奥当黑迪,大家都叫我球长 小潘侦探之旅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钦予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txt下载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 -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