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月前,刊登在《南洋晚报》上的一则社会新闻。”情报官解释道。
“报道称,暹罗北部山区因持续暴雨引发特大山洪,道路桥梁损毁严重,救援队伍无法进入。
南洋政府出动了一种新型旋翼飞行器,成功将急需的工程机械和救援物资吊运至受灾最严重的山村,为抢通生命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他念出了翻译稿中新闻的核心段落:
“……在暹北救灾行动中,我方首次投入实战应用的游龙式旋翼飞行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该型飞行器无需跑道,可垂直起降,并在复杂山地地形中实现稳定悬停。
此次行动中,游龙们成功将总计超过十五吨的工程设备与物资精准投送至多个孤岛式村落,充分证明了其卓越的野战适用性和技术可靠性,为我国未来应对自然灾害及特殊任务提供了全新手段……”
楚门听完,脸上带着明显的不解:“这…这能说明什么?一种能吊运推土机的……飞机?”
然而,在座的几位军方将领,脸色瞬间变了。
莱希上将猛地看向马歇尔,马歇尔将军的眉头紧紧锁住,眼神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大统领阁下。”马歇尔深吸一口气,语气沉重,“如果这报道属实……那么,南洋人已经开发并实际应用了一种我们还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测试的武器——直升机.”
事实上,白鹰当时的确在紧锣密鼓地研发直升机。
伊戈尔·西科斯基的VS-300原型机在39年就已成功首飞,奠定了实用直升机的基础。
其军用衍生型号,西科斯基R-4“胡蜂”已于44年开始少量交付白鹰陆军航空队和海军,成为当时水蓝星上第一款投入量产的直升机。
然而,R-4体型较小,有效载荷很低,主要被用于侦察、联络和有限的救援任务。
更先进,机体更大,动力更强的R-5和R-6此时正在测试中,但距离大规模成熟应用还有距离。
可以说,整个直升机项目此时在白鹰都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虽然保密性比不上麦哈顿计划,但密级也不低,五角大楼中也只有几位高层将军了解直升机计划。
此时,白鹰也在探索,这种新型可悬停飞行器该如何应用。
随着性能和可靠性不断改进,原时空中,这些白鹰早期直升机,及其后续型号,如西科斯基S-51\/h-5,将在几年后的半岛战争中首次大规模亮相,承担起伤员后送、物资运输、指挥联络乃至有限的武装攻击任务。
其中经典的“直升机+mASh医疗队”模式彻底改变了陆军战术和战场医疗后送体系(图)。
“我们的R-4,还在进行前线适应性测试,载荷有限,稳定性也远未达到能吊运重型工程机械的水平。”
一位空军将领失声道:“而南洋人,他们竟然已经将其投入民用救援,并且看起来非常成熟可靠,这…这技术至少领先我们两到三年!”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
先是来源不明、规模庞大的b-17机群,然后是已经投入实用、性能似乎更胜一筹的直升机,再联想到之前南洋在阅兵中公开展示的、集成在卡车上的移动雷达系统……
一条清晰的线索在众人脑中浮现出来。
南洋合众国,这个他们一度视为需要扶持的、在东南亚对抗鬼子的小伙伴,其隐藏的工业研发和制造能力,远远超出了白鹰之前的预估。
“先生们。”
莱希上将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南洋,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军事技术实体。他们在雷达、航空、可能还包括其他我们尚未知晓的领域,具备了独立甚至领先的研发能力。
这……对我们未来的太平洋战略,意味着什么?”
几位将军交换着眼神,那里面充满了警惕,甚至是一丝威胁感。
一个可能不受控制、且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盟友,有时比一个明确的敌人更让人难以安眠。
然而,楚门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却展现出了不同于军人的政治思维。
他摆了摆手,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
“诸位,等等,先等等。”他环视众人,语气恢复了平静,“我不太明白你们在担心什么?”
“南洋,现在还是我们最坚定的盟友之一,对吧?张弛先生建立的国家,甚至连国名都叫‘合众国’,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他摊开手,仿佛在陈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他们正在和我们并肩作战,对付鬼子。
而且,看看地图,想想未来,他们所处的位置,正好可以钳制……嗯,那些我们在欧罗巴正在面对的、可怕的红色分子的东方盟友。
有一个强大的朋友挡在前面,帮我们分担压力,难道不是好事吗?”
楚门甚至向前倾了倾身体,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
“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在某些方面的科研进度,确实暂时比不上我们的南洋朋友,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
我们可不可以,主动要求他们帮忙?
就像我们当初和约翰人合作研发雷达和破解恩格尼玛密码机那样?
进行技术共享,或者联合开发?”
他这番反向合作的提议,让几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一时语塞,脸上表情复杂。
欲言又止。
他们当然希望获得更先进的技术,无论是为了眼前的战争还是未来的格局。
对南洋在战场上展现出的战斗力,他们内心是欣赏甚至有好感的,毕竟强大的盟友意味着更少的己方伤亡。
但与此同时,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潜在挑战者的警惕,以及大国博弈中“技术优势即战略优势”的思维,让他们难以完全接受楚门这种看似天真的乐观。
将关键技术依赖于一个正在快速崛起、且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并非完全一致的国家,这其中的风险……
莱希上将最终缓缓开口,语气斟酌:
“大统领,您的想法,可能有一定道理。
与南洋深化合作,确实符合我们当前的战略利益。
但是,任何形式的技术交流,都必须建立在…嗯…充分评估和严格管控的基础上。
我们需要更详细地了解,他们的技术究竟从何而来,又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马歇尔也点了点头,补充道:
“而且,这也涉及到战后太平洋沿岸地区力量平衡的长远考量。”
椭圆办公室内,关于如何对待这位突然展现出惊人实力的南方盟友,白鹰的最高决策者们,心中第一次充满了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思绪。
盟友与潜在竞争者,合作伙伴与需要防范的对象。
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正是冷战序幕即将拉开时,大国博弈最典型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