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清晨还带着薄雾,肖芳菲就已经收拾好行李了。
行李箱里,除了她的衣物和机车比赛资料,还放着给青龙坡众人的礼物。给灵九儿的慕尼黑风景明信片,每张背面都写了一句祝福。
给张婶的手工刺绣桌布,上面绣着慕尼黑的啤酒花,颜色是耐脏的米白色;给村长的啤酒酵母,是她在当地的老字号店里买的,村长喜欢酿酒,说不定能酿出不一样的味道;还有给陈工匠的一套小刻刀,她用蓝色丝绒盒装着,怕路上磕碰。
“东西都带齐了吗?”
孔浩宇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里的他刚收拾好公文包,背景是分公司的办公室。
“我已经订好了去机场的车,大概两个小时后到,你在酒店等就行,别自己搬行李,重。”肖芳菲笑着点头,拿起丝绒盒给他看。
“刻刀我放好了,还有给大家的礼物也都打包好了,你放心。对了,我还买了点慕尼黑的巧克力,给灵九儿当零食。”
孔浩宇眼里满是笑意。
“还是你想得周到。我昨天跟裴总通了电话,他说守窑棚已经搭好了,就等咱们回去添松枝。
对了,裴总还发了几张青龙坡的照片,你看——”他点开相册,屏幕里立刻出现守窑棚的画面。
灵九儿蹲在窑口,膝盖上摊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温湿度数据。
顾繁星站在石桌旁,正帮张婶摆芝麻饼,手里还拿着块刚烤好的递到裴洛南嘴边。
村长则在松枝堆旁翻拣,把细枝和粗枝分开堆放。
肖芳菲看着照片,心里满是触动,忍不住说:“灵九儿也太认真了,这笔记本记的比我比赛的技术参数还详细。”
孔浩宇笑着说:“裴总说她每天要查十几次温湿度,凌晨都要起来看一眼,就怕陶坯受潮。等咱们回去,多帮她分担点,让她能睡个安稳觉。”
他还打开手机里存的资料,是他查的清宁窑烧瓷历史,里面记着南宋时窑工们怎么选料、怎么控火,甚至还有当时窑工的生活记载。
肖芳菲接过手机,翻着资料里的老记载,比如“松枝需向阳三年,长石取鹰嘴崖下三尺土……”忍不住说:“这些细节太有用了,到时候到了遗址,也能帮帮繁星和九儿。”
两个小时后,孔浩宇准时到了酒店。
他刚进门,就接过肖芳菲手里的行李箱:“怎么这么重?是不是带太多东西了?”
肖芳菲吐了吐舌头:“都是给大家的礼物,总不能空手回去吧。”
孔浩宇无奈地笑了笑,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杯。
“我给你装了热豆浆,别喝凉的。”
肖芳菲接过保温杯,指尖传来熟悉的温度,就像上次比赛时他递过来的冰镇饮料一样,总是那么贴心。
去机场的路上,肖芳菲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掠过的慕尼黑街景。
孔浩宇怕她无聊,又翻出裴洛南发的照片,指着其中一张说:“你看这窑边的竹帘,是张婶和灵九儿一起编的,灵九儿还在上面画了窑纹,等咱们回去就能看到了。
裴总说试烧当天,村民们都会来守窑,张婶会做一大锅玉米粥,村长还准备了祭窑的新玉米,都是青龙坡的老规矩。”
肖芳菲看着照片里竹帘上的图案——简单的窑炉线条,旁边还画了几颗小小的松针,透着可爱的认真,忍不住笑了。
“灵九儿手真巧,这竹帘看着就暖和。”
飞机落地时,已经是傍晚了。
孔浩宇推着行李箱,肖芳菲跟在他身边,刚走出机场,就看到裴洛南的车停在路边。
顾繁星从车上跳下来,对着他们挥手。
“菲儿!浩宇!这里!”
肖芳菲快步走过去,和顾繁星抱了抱,闻到她身上熟悉的陶土香,心里瞬间踏实了。
“一路累了吧?我给你们带了热粥,在保温桶里,快上车喝。”
顾繁星拉着她的手说,眼里满是笑意,还从包里掏出两双厚袜子,“我妈寄来的,说晚上守窑凉,给你和孔浩宇各一双,先换上暖暖脚。”
车上,顾繁星给他们讲青龙坡的近况。
“陈师傅把烧瓷的釉料都调好了,用的是鹰嘴崖的长石和新晒的松针灰,跟宋代的配方一模一样。
村长把守窑时要盖的被子都晒好了,还在棚子周围挂了灯笼,晚上亮堂堂的。
灵九儿把纪录片的脚本都写好了,就等你回来拍实拍镜头。”
肖芳菲拿出明信片,递给顾繁星。
“这是给你和灵九儿的,慕尼黑的风景,背面我写了祝福,你帮我转给她。”
顾繁星接过明信片,翻到背面,看到肖芳菲写的“愿我们都能在热爱里闪闪发光”,忍不住笑着说:“这话写得好!灵九儿肯定喜欢,她前几天还跟我说,等你过来,我们三个要好好疯玩一下。”
车子驶离市区,往青龙坡的方向走。
窗外的风景渐渐从高楼变成了稻田,金黄的稻穗在夕阳下泛着光,远处的青龙坡隐约可见。肖芳菲看着窗外,心里满是激动——她终于来了,来到了这个顾繁星念叨了无数次的地方,来到了这个充满温暖和传承的地方。
到青龙坡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守窑棚里亮着灯笼,村民们还在那里忙碌。
张婶看到肖芳菲,立刻迎上来,手里拿着块刚烤好的芝麻饼。
“菲儿姑娘,快尝尝!加了核桃碎的,香得很。”
村长也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米酒:“甜口的,不醉人,解解乏。”
陈工匠拿着那套小刻刀,笑着说:“孔小子有心了!这刻刀锋利得很,明天我就用它给陶坯刻花纹,保证好看。”
灵九儿抱着相机跑过来,兴奋地说:“菲儿,明天咱们就可以好好聚一聚了,等我们玩够了,就可以让你体验一下我们伟大的考古工作了。
到时候我把我们的工作拍下来,作为我们友谊地久天长的证据。我已经选好了拍摄角度,窑口、釉料、松枝,每个细节都不能漏。
对了,我还在笔记本上记了每天的温湿度变化,到时候需要数据,随时跟我说。”
灵九儿又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厚厚的标本册,里面夹着她这段时间收集的陶片碎片,每片都贴了标签,写着发现地点和年代。
“你看这片带鱼纹的,是在水井边找到的,应该是窑工吃饭用的碗底,我还特意拍了高清照片,你剪辑的时候能当特写”。
肖芳菲接过标本册,指尖摸着陶片的纹路,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心里更期待接下来的时光。
裴洛南和孔浩宇一起把行李搬到休息棚,顾繁星则陪着肖芳菲熟悉环境。
月光洒在青龙坡上,像一层薄薄的银纱,窑边的松枝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守窑棚里的灯笼摇曳着,温暖又明亮。
肖芳菲看着黑漆漆的窑膛,仿佛能看到里面沉睡的陶坯,正等着被窑火唤醒。
她心里暗暗想:接下来,她可以尽情体验青龙坡的温暖,也开始她和孔浩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