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之败家儿子

鸡蛋羹鸡蛋羹

首页 >> 古代之败家儿子 >>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江山美色 驻马太行侧 京门风月 中华第四帝国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 快穿之反派又黑化了 兵锋无双 乱世枭雄 明朝那些事儿 
古代之败家儿子 鸡蛋羹鸡蛋羹 - 古代之败家儿子全文阅读 - 古代之败家儿子txt下载 -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83章 根除顽疾,风云再起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欧阳志的凄凉身影中,林蒙不禁感慨万千。

然而,更为深沉的,却是朱厚照的心境。

朱厚照蹲在西山之巅,挥锄除草,捉拿害虫,细心施肥,除了心中那点小小的怨气外,似乎……这个过程,竟然出奇地愉悦。

每当王守仁沐浴在知识的沐浴之中,西山便成了知识的盛宴。京师与周边的学子们似乎早已洞察了这个秘密,因此,清晨时分,便有成群结队的学子们纷纷而至。

此时,那些曾对王守仁口诛笔伐的人,早已骂得口干舌燥,毕竟朝廷并未将其他学说定性为邪说,只是钦定了程朱理学为“官学”,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未触犯国法。

来此求学的人,大多是举人和秀才,尤其是那些屡试不中的书生居多。

其实这很好理解,毕竟他们苦读程朱之学,却发现所学无用,日日赋闲在家,越读越觉得困惑,直到听闻了王先生的真知灼见,才恍然大悟。

今日正是王守仁的休沐日,西山早已银装素裹。

学子们身着厚重的棉衣,成群结队而来。

两百多名书生,连刘健之子刘杰也莅临现场。

众人彼此熟悉,见面纷纷颔首致意。

朱厚照这个“小朱秀才”来得最早,其实这几日他一直住在西山,因为来回实在不便。如今,他已不再身着儒衫,而是裹着一件粗布袄子,下身是厚实的棉马裤。

众人见到朱厚照,纷纷行礼。

朱厚照黑了,瘦了,但见到这么多“同窗”,他心中却是喜悦满满。这些日子他埋头苦学,虽然辛苦,但更多的是寂寞。偶尔,张信会陪他一起劳作,但张信太过老实,两人交流起来总是无趣,连朱厚照这样活泼的性子都感到难以沟通。两人的对话,大多简化成了“嗯”、“嗯”、“噢”、“噢”的简单回应。

“同窗们”却不同,他们谈笑风生。见到朱厚照,有人戏谑道:“先生最器重的便是小朱秀才,小朱秀才这几日都在西山,想必又领悟了不少学问,快快说来听听。”

朱厚照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他正要开口,却见王守仁不紧不慢地走来。

此人正是王守仁,他的步伐悠闲,众人立刻纷纷向王守仁行礼。

王守仁轻轻点头,目光转向朱厚照:“小朱秀才有何心得,不妨一一道来。”

这时,朱厚照竟然有些害羞了。他思索片刻,才说:“国家以农为本,百姓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

众人不禁笑出声来,这个道理,他们自然知晓。然而,朱厚照的这句话,却仿佛在无声中点燃了一团火焰,预示着新的思想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在古风浓烈的历史长河中,王阳明非但未对朱厚照的直言不讳嗤之以鼻,反是眉眼间泛起一抹和煦的笑意,轻声说道:“不妨,你且畅所欲言。”

朱厚照沉思片刻,语气坚定地续道:“要如何才能让天下百姓丰衣足食?那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是空谈,真正的丰衣足食,非一日之功,非空言所能成就。”

此言一出,四座皆静,先前戏谑的笑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凝重的神色。

“这,正是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真谛。我们读书人,不能只说不做,就如先生亲耕,看似寻常,实则其中深意,非浅尝辄止。耕地的本意,并非仅仅是劳作,而是通过实践,去领悟耕种之理,积累知识,化为行动。”

“就如同丰城伯张信,他虽出身书香门第,却亦身披蓑衣,在田间劳作。他不同于寻常农夫,因为他有‘知’,他耕地时,不仅注重农技,更积累智慧。他的心得,都如珍宝般记录在竹简之上,每一笔记录,都是为了耕出更肥沃的土地。”

“他种出的粮食,往往比寻常农夫多出一石甚至两石,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的‘知行合一’。他观察作物,研究肥料,掌握灌溉的度,甚至记录地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读书人常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却往往只是口头禅。为何朝廷要封张信为丰城伯,而非那些口口声声要治国平天下的读书人?因为丰城伯虽只增一石之粮,却因他的知行合一,积累智慧,若推广至天下,又将增加多少粮食?百万石?千万石?甚至五千万石?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足以养活多少人啊!”

“丰城伯的每日劳作,看似微小,实则蕴含着改变天下的力量。那些自诩高深的读书人,或许不及他一人对天下的贡献。”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

朱秀才的见解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朱厚照在父皇面前未曾感受过的尊重,却在此时此地得到了。他看着众人聚精会神地聆听,心中喜悦不已,继续激情洋溢地说道:“如今,张信伯正计划培植一种能在沙漠中生长的作物,若此作物真能在沙漠中茁壮成长,那么,先贤们未曾触及的奇迹,将在此刻诞生。你们可知,这将带来怎样的福祉?”

“悠久的岁月里,鞑靼铁骑如同梦魇般横扫大明边境,让无数边镇军民饱受折磨。然而,大明帝国虽屡战屡败,却始终无法摆脱这沙漠之狼的骚扰。原来,即便我们的勇士击败了他们,却也难以适应那恶劣的沙海环境,只能无奈退守关中,徒留一腔血泪。”

“鞑靼人如风沙中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自由自在。而我们汉人,世代耕读,安土重迁,习惯了稳稳的田地生活。”

就在这时,一位热血青年忍不住大声质问:“为何我们汉人不能像他们一样,踏上那辽阔的草原,去追逐自由的牧歌呢?”

此言一出,四周笑声四起。然而,文人墨客们心中却泛起层层涟漪,他们虽然纸上谈兵,却也觉得这并非天方夜谭。

朱厚照浓眉一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似笑非笑地盯着那位提问者,悠悠说道:“若汉民欲踏入大漠,意图压缩鞑靼人的生存空间,首要之策便是解决两大难题。其一,是须培育出适宜的作物,确保汉民在沙海中能自给自足,这是根本。其二,便是学会逐草而居。放牧并非只是圈一块地,养几只羊那么简单。要养肥羊群,必须有充足的草料。而放牧,更是需要大规模的牛马羊群,一旦水草尽绝,就得迁移至下一处。鞑靼人之所以能自如游走,正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而汉民们,虽然不缺放牧的本事,却缺乏逐草而居的智慧。关外险恶,数十人携带羊群行走,一旦遭遇鞑靼或草原盗贼,便如同羊入虎口,生死未卜。这岂不是让汉民以己之短,去拼鞑靼人之长,自讨苦吃?”

众人陷入沉思,渐渐领悟了他的深意。

“但若能培育出适宜的作物,定居问题便迎刃而解。一旦汉民们在荒野中开垦出沃土,庄稼长势喜人,便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聚居一处,结成村寨,再设驻军守护,村寨便逐渐演变为坚不可摧的城塞。城塞壮大,终成城邑。鞑靼人若敢来犯,我们便能在坚固的城墙上与之抗争。哪怕战事持续一年、三年、五年,只要田地丰收,粮草自足,我们便无需再为千里之外的粮草发愁。有了粮,有了人,自然不缺武器——弓弩、火铳、铁炮,应有尽有!他们今日攻不下,我们明日便在北地开疆拓土,建立更多城塞。这些城塞彼此呼应,相互支援,哪怕战败,汉民众多,总能卷土重来。因此,无论是胜是败,我们的城塞只会越来越多,直至横扫沙漠,让鞑靼人见识到汉人的不屈与坚韧!”

“随着时光的流转,我们将逐步拓展我们的牧场版图,精心饲养牛群与马群,却不再效仿那游牧的鞑靼,牛马的数量将恰到好处,只取附近草场的盈余,因为它们并非我们的生命之本。届时,鞑靼人的生存空间将日渐萎缩,他们的牛马也将因草场不足而减产,人口亦将锐减,直至他们不再是我们的心头大患。他们要么选择臣服,成为我们的忠实附庸,学习我们的定居生活与耕作技艺,那么,他们与汉人之间又何异?或许在未来的三五代间,他们也将融入汉族,成为新的汉人。要么,他们将走向消亡,大漠之中将再无游牧民族能取而代之,因为——那里,已是我大明帝国的疆域,永无他族染指之机!”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重生十岁救黑爹 红牌弃妇带球跑 历代风云五千年 阿苏尔纳克斯事记 爱吃香辣姜葱蟹的杨魔的新书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吾为人,镇压神明 剑神在此 千万别看纯靠瞎写 神秘老公,太危险 和男神齐穿兽世!兽夫们争宠忙 我靠赚取功德值带飞全家 最后一作 都市皇宫 末世虫潮 独醉天涯 我能提取熟练度 穿到八零,麻辣警花变成反派后妈 重生之神级明星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这个王爷来自地球 民国崛起之东北虎啸 橙心如意剑 汉逆之吕布新传 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 红楼之薛霸王 麾下一万大宗师,赵高汗流浃背了 我,贾蓉,不做绿帽王 三国之重振北疆 重生之成为现代女神 玄宇宙 战火与权力 庭院带着我来到了古代 红楼志 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大唐岭南王 古今中外奇案录 回到明末做枭雄 世子请叛逆 
最近更新让你做赘婿,你在朝堂一手遮天? 朕乃天命大反派,开局怒斩重生女帝 列强?大秦面前哪个敢称列强? 称霸世界:从建立国防军开始 大明国师,教朱棣治国,朱元璋来听墙根 铜镜约 英烈传奇 明朝的名义 玉符传奇 笔架叉将军 驸马不要脸,骚衣夜勾栏 大明辽国公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说好的神医,怎么又成诗仙了? 新科状元的搞笑重生路2 我和兄弟一起穿越红楼 三国:刘备,天命所归三造大汉 巨宋 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 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 
古代之败家儿子 鸡蛋羹鸡蛋羹 - 古代之败家儿子txt下载 - 古代之败家儿子最新章节 - 古代之败家儿子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