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首页 >> 属灵书籍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他的小祖宗甜又野 重生之神级明星 反派有话说[重生] 很纯很暧昧 曼陀罗妖精 春色田野 美女如云之国际闲人 九龙至尊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 
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 属灵书籍全文阅读 - 属灵书籍txt下载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

第3讲:马可福音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各位好,在开始看《马可福音》之前,我们先来复习我在《马太福音》提过的几个重点。可能有人没有看过那一集,所以我们来简单地复习一下。

福音书属于特殊文学体裁,它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事实上它算是新闻公告。有些人把整本《圣经》整理成新闻报导。这是理所当然的。《圣经》本身就是一篇大新闻,它的内容可以说都是新闻,是划时代的新闻,是改变世界的新闻。福音书其实就是新闻报道,所以应该把它朗读出来,就像播报新闻一样。

至于福音书的发展阶段,大家知道福音书总共有四本。为什么要有四本呢?原因之一是,当名人去世的时候,世人对他的兴趣,会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名人过世以后几乎马上会有人撰写他的生平事迹。在这个名人过世的讣文中,会提到他生前的作为;等到时间久一点,大家会觉得,光是知道他的作为还不够,还会想知道他说过哪些话,于是开始集结他的言论和书信;再过久一点,就会有一些有关于这个人不同的传记出炉,来探索他的内在世界、他的行事为人、他的个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行为动机,人们开始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巧的是,四福音书正好符合这样的模式。

最早完成的福音书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马可福音》,它的主旨在告诉世人,耶稣做过哪些事。在马可福音中,耶稣是个行动派,等一下我会告诉你原因。接着是路加和马太福音,他们对耶稣的言论比较感兴趣。马太比较在乎的是耶稣的讲道,路加的记载则偏重耶稣的比喻,但是两本福音书都集结了大量的耶稣言谈。最后出炉的是《约翰福音》。约翰探讨的是耶稣这个人,他探讨耶稣是谁;就某方面来说,约翰看到的是耶稣的内在。马太、马可、路加则是看到耶稣外显的行为言论。因为当时大家看到、听到的是耶稣的行为言论,约翰则深入探索耶稣的内在。因此要真正认识耶稣,从《约翰福音》着手会清楚得多。

人们对于已故名人的兴趣,大体来说就是这样的发展趋势。接着我们深入探讨,从四个方面来看耶稣。

他们从四个角度来写作,所以,从四本福音书的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耶稣的四种面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我们可以说,马太视耶稣为犹太的王,马可视祂为人的儿子,路加视祂为世界的救主,约翰视祂为神的儿子。以上的这四种耶稣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写照。集合这四种面貌,才算认识这位了不起的人物。

你或许不知道,耶稣有250个名字和头衔,祂是有史以来名字、头衔最多的人。偶尔把这些名字全写下来,是有益而且敬虔的操练。多数的人能记到30到40个,但祂总共有250个。有史以来,没有人有这么多的名衔,耶稣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但是我们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四部福音书,刚才我们都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从读者的角度来看。

福音书的写作对象为何,会大大地影响书中的内容;不仅是写作见解不同的作者会影响福音书的内容,作者所预设的读者群也会影响它的内容。四本福音书预设的读者不太一样,其中两本是写给基督徒,要建造基督徒的信心,使他们对基督信仰打下更稳固的根基;另外两本则是为非信徒而写。

目标读者不一样,所写出来的福音书内容也迥然不同,因为《圣经》中每个句子都跟它的前后文有关,所以《圣经》中不管哪一个段落、章节,都要回归到它的出处来看。

马太和约翰福音都是针对信徒而写的,但是程度上还是有所不同。马太福音是针对初信者而写的,这部福音书适合刚信主的基督徒阅读,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刚跨入的国度。《马太福音》五篇训词内容是这样的:第一篇传讲天国的生活,第二篇传讲天国的使命,第三篇传讲天国的成长,第四篇传讲天国的社会,第五篇则是传讲天国的未来。对于初信徒而言,这五篇都是值得研读的题目。而《约翰福音》的对象,他自己说了,是信主较久的信徒。<约翰福音>是要帮助信徒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并且相信自己得以承受永生;目的是要帮助老信徒能够持守信仰,信心得以坚定,不致动摇。

马可和路加福音显然是为非信徒所写的。各位如果要送一本福音书给人的话,要先看对方有没有信主,这是做决定最好的依据。《约翰福音》最不适合未信者阅读,但是它却最常被用来传道,这不是很奇怪吗?我想那纯粹是因为希望对方能读到《约翰福音》3章16节、“神爱世人”的那段经文。我们现在所要读的是两本为非信徒所写的福音书,它们不是为非信徒所写的。所以这两本福音书,适合推荐的对象是对耶稣有兴趣的慕道友,帮助他们更多地认识耶稣,认识祂是谁,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事。

我们现在来看《马可福音》,这是今天要谈的主题。

四部福音书的作者都没有提到自己的名字。只在书中留下线索,暗示作者是谁,可是都没有明说自己就是作者。他们的用意应该是希望读者把焦点集中在耶稣身上,而不是作者身上;他们要读者看的是耶稣,而非自己。所以马可并没有说是他写的,但是我们知道它是,他没有把注意力引到这件事上。那我们对他了解多少呢?首先令人惊讶的是,他有三个名字。其中一个我想你们绝对没有听过,你们听过马可,那是一个拉丁名字——马可士。这意味着他虽然是犹太人,却跟罗马政府的关系相当良好。我们知道他家在耶路撒冷,有一间大房子。他的家世显赫,至少有一个婢女。另外还有,他应该和罗马或拉丁有所关联,所以他的家人才给他取个拉丁名字,马可士。此外,他是犹太人,所以有个希伯来名字,叫做约翰拿,简称约翰,约翰马可,约翰拿,意思是“耶和华彰显恩典”。神的确已经彰显恩典在他身上。说不定他是礼拜二出生的,因为礼拜二出生的孩子充满恩典,不过当时还没有这首诗就是了,所以我们知道他叫约翰马可。第三个名字你绝对猜不到,这个希腊名字很难念,是柯罗波达托洛司。约翰、马可、柯罗波达托洛司,一定有人猜那是什么意思,它的意思是“手指”,这个字意思其实就是“肥短的手指”,可见马可生来手指肥短。但就是这些肥短的手指,写下史上第一部福音书,神乐意使用肥短的手指。

以上就是他的三个名字。一个是昵称,希腊名字,一个是拉丁名字,一个是希伯来名字。耶稣死的时候,十字架上就刻着这三种语言,希腊文,拉丁文,希伯来文,马可三种语言的名字都有,是他记下耶稣死时十字架上的三种语言。

他的母亲是马利亚,希伯来名字就是马利安,至于马可的父亲,一般认为他父亲可能就是那个头顶水壶的人,是主在安排最后晚餐的时候,吩咐门徒进耶路撒冷城去,看到有人拿水瓶迎面而来的时候,就跟着他,他必指给你们摆设整齐的一间大楼。最后晚餐几乎可以确定是在马可家中举行的,一般来说,我们就是从这里推断出这本福音的作者是谁。

另外,在客西马尼园也有一个线索,在这里,耶稣在受死前的最后一夜,就是在客西马尼园这里痛苦的祷告。但是《马可福音》中记载了一段不寻常的小插曲,当门徒都睡着,耶稣彻夜祷告的时候,有很多士兵前来逮捕耶稣。《马可福音》说,他们当时抓到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床单,他把床单往士兵手里一丢,就逃离了现场,赤身逃入黑夜中,那个人是谁呢?他一定是有肥短的手指的约翰马可,他一定是跟着耶稣他们,随手抓一块床单披着,跟着他们来到客西马尼园,躲在树后面,看到了整件事件,所以我们才能得知耶稣祷告的内容。耶稣不太可能会告诉别人祂当时的祷告,但是马可听到了——“阿爸父啊,求你将这杯撤去”——全都记载在《马可福音》中,这段小插曲所透露的是马可就在现场。马可他赤身地逃回家中,却把床单留在士兵手里,这个少年人就是马可。

显然,马可年轻的时候见过耶稣,但是马可他在新约中从来不是主角。神国非常需要配角来服事许许多多的主角。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吗?神国需要很多能够忠心事奉别人的人,约翰马可就是这样的人。

他其实是初代教会中四大基督徒领袖的助手,这四大基督徒领袖的第一位是他的表兄巴拿巴。巴拿巴把马可带在身边、训练他,交代工作给他做,巴拿巴将马可训练成不亚于保罗的助手。过了几年之后,马可在罗马认识路加,所以马可和路加这两本福音的关系显得非常密切,我们等一下会看到。最后,马可成为彼得的私人助手。彼得在保罗之后到达罗马,年轻的马可担任他的翻译。马可会说拉丁文,彼得不会。加利利的渔夫多半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彼得当时在罗马确实需要翻译人员。我也经常需要。口译员专门搅局,这些人淘气得很,会占用你一半的时间,但是你又少不了他们。马可当时就是彼得的口译员。马可在罗马把彼得讲道翻译成拉丁文,第一部福音书就是这样写成的。

我们推测是这样的。一天,罗马教会的人来找年轻的马可,请马可帮个忙。马可问他们说:你们需要我帮什么忙呢?他们说,彼得的讲道,教会希望能够把它保存下来,请把彼得传讲耶稣的内容写成文字的形式,因为彼得这样传福音,早晚会被政府捉去杀头的。当时的罗马皇帝是暴君尼禄,所以教会要求马可记下彼得的讲道。因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所以要写下他的讲道。马可去征询彼得的意思,可是彼得却兴致缺缺,据说他对这件事未置可否,不阻止,也不鼓励。他让马可自己决定,彼得没有意见。我对这种事情也心有戚戚焉。因为,多年以前,教会有一个人来找我,问我介不介意他录下我的讲道内容。当时我的回应跟彼得一样,我说悉听尊便,我没什么意见。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样会演变成什么结果,马可或是彼得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书竟然会因此而流传两千年,至今仍为世人所研读。神国的事总是令人诧异,事发当时任谁也不明白,但是一切都在神的计划中,而且影响至深至远。

教会的人请马可记下彼得谈论耶稣的事,他们希望保留下来。彼得说,悉听尊便,我没有意见。于是手指肥短的马可就开始写作。成果就在各位的手中。

这本福音书不时会被人称为“彼得福音”,因为它其实是彼得讲道的内容。请记住,新约的内容几乎都是先讲,然后才把它写下来,所以内容才会如此的生动。其中有一些内容文法不太对劲。那是因为它是演说记录,而不是文字作品。所以,把它们朗读出来会比较适合。我想如果能够把它们大声地读出来,那是很振奋人心的。

我记得多年以前,我们夫妻到伦敦的一家剧院,我想是彩虹剧院,就在泰晤士河下游河畔。我们去欣赏一场个人表演,演出者是艾立克?麦克隆,在座有些人应该知道他,在两个半小时的表演之中,舞台上只有他、一张椅子跟一张桌子。两个半小时之久,观众听他一个人朗诵《马可福音》,听得如痴如醉。当时,坎特伯里大主教就坐在我们前两排聆听。而几个月以来,那家剧院天天爆满,后来还得换到西区一间比较大的剧院,而他就是单纯朗诵《马可福音。》这样就有成千上万名的观众,愿意付钱去看这场表演。艾立克.麦克隆说:他的祖父是一个敬虔的人,他小时候祖父叫他跪在地毯上,按手在他身上说,有一天你会为千万人朗诵福音。多年以后,他做到了,我甚至不知道他是不是基督徒。但是他朗诵的《马可福音》,使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可见彼得传扬耶稣的时候,他的讲道是多么感动人心。

亲爱的老彼得,我称他为行动派。他的个性莽撞,跟我很像,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每一次一开口就会讲错话,可是却一而再、再而三。他的性情冲动,只有他想走在水面,别人都没有这么做,只有他想走在水面。当约翰说,是耶稣在岸上,只有彼得跳下水。耶稣复活以后,彼得也没有耐心等候耶稣,他急着去捕鱼。

彼得是坐不住的,在《马可福音》中处处可见这种紧凑的步调。其中有一个字,出现了41次之多,随即,立刻。在比较旧的版本里,提到祂即刻上船,船即刻驶到另一边,好像横渡八里宽的加利利海只要两秒钟,每件事都是立刻发生。读者的情绪也跟着兴奋起来,那就是彼得他讲道的风格,马可忠实地把它记录下来。所以《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中最生动逼真,朗诵起来最振奋人心的。

我猜彼得这种急性子的人不喜欢长篇的讲道,整本《马可福音》里面只有一篇长篇讲道,想必彼得对这篇讲道印象深刻,所以才记得记录下来。所以《马可福音》的重点不在耶稣的讲道,没有登山宝训,只有一连串的行动,一件接着一件。兴奋热情,这就是彼得,这可以让我们看见新约时代,初代教会基督徒不同的性情。

《马可福音》着重彼得的弱点,而不是他的长处,这不是很有意思吗。《马可福音》中可以找到“撒旦,退到我后面去吧”,却找不到“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所以,彼得不怕别人知道他的弱点,他偶尔会让主失望,但是却从不自夸,很有趣,不是吗?在别本福音书中找得到彼得的优点,但是在这里看到的是他的弱点。

《马可福音》记载彼得三次不认主,却没有记载他重拾信心。《约翰福音》里才看得到耶稣三次问他说:你爱我吗?你爱我吗?你爱我吗?马可只记载彼得不认主。这证明《马可福音》是彼得所传讲,约翰马可所撰写的。

彼得对耶稣行的神迹也很感兴趣,《马可福音》记载的神迹比马太、路加、约翰福音都还多。以神迹的数量为例,《马可福音》中有18件神迹,至于比喻,在《马可福音》中只有4则、《马太福音》有18则、《路加福音》有19则。由此可见,彼得对神迹很感兴趣,对比喻则兴致缺缺。他关心耶稣的作为而不是祂的言论。

此外,我们在这里看到彼得的无知还有知识。彼得对耶稣的出生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无论是在《使徒行传》的讲道或者是在他的书信中,都看不出彼得对耶稣的出生有任何了解,彼得对耶稣的认识是从约旦河开始。当时彼得和安得烈在那里受洗,耶稣也在受洗,施洗约翰介绍他们认识耶稣,彼得的知识从此开启,到主复活才结束。所以我们在《马可福音》中找不到圣诞的故事,也找不到耶稣童年的记事,《马可福音》从彼得认识耶稣开始。彼得不能传讲圣诞故事,因为他根本不晓得,所以一次也没有提过。我想证据相当明确,《马可福音》是出于彼得。

接着,我们再来看到,马可这本福音书实在编写得非常巧妙。他收集了许多的素材,然后,把它们放进一个架构里,马太和路加也沿用这个架构。现在我让各位看一个东西。这里有一张图表。乍看之下好像很复杂,不过我会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喔,这张图表可真大,连打开都有点困难。

我们来看看,这三块分别代表马太、马可、路加福音。在这里,《马可福音》的资料是粉红色,穿插了一点绿色,各位看得见吗?粉红色代表四本福音书的共同之处,绿色是只有马可记载的部分。所以,第一眼你会看到马太完全采用马可的架构,路加也是一样。但是,他们的做法不同,马太把《马可福音》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中间加进自己的资料;路加是把马可福音切成大块,整块采用。

一直以来,都有一个争议,到底是马太和路加参考《马可福音》、加以扩充,还是《马可福音》从马太和路加福音浓缩而成。比较可能的情况是,马太跟路加参考《马可福音》,然后再把它加以扩充。

另一个有趣的色格是蓝色,它代表《马太福音》特有的内容,没有沿用别人的;黄色代表《路加福音》自己的部分。注意《路加福音》里耶稣诞生的故事,以及《马太福音》前面的部分。抱歉,蓝色不是马太,白色才是马太自己的部分;蓝色是马太和路加都有,但马可没有的篇章。所以真的很复杂。

但是看得出来,《马可福音》的内容,在马太和路加福音里都有,就是粉红色的部分。马可提到耶稣故事的基本大纲,马太和路加福音都加以采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想稍后我们会再谈到。

现在,先来看看《马可福音》的架构,我会尽量用象征性的方法来解说,其实它也不会太抽象。先来看看这个,《马可福音》涵盖三年时间,就是耶稣传道服事的那三年。《马可福音》呈现一个清楚的曲线,前两年半是铺陈,推向高潮;之后那6个月,情况急转直下,这个时间点就像是分水岭。

故事从约旦河开始。约旦河是地表最低点,这里是约旦河,这里是加利利海,故事从约旦河发展到加利利,然后一路向上攀升,最后到达应许之地的最高点,也就是黑门山。在黑门山山脚下有一座小城,该撒利亚腓立比。前两年半的故事都是在为这个关头做铺陈,花了两年半的时间,这个时候才达到这个故事的高潮。一到了那一点,耶稣马上动身到耶路撒冷。

接着故事开始走下坡,就是从那个高点往下走到犹大。穿越约旦河东一个小地方派利亚,所以他们从北方的黑门山沿约旦河东走到派利亚,一直到犹大,耶稣就在那里死在十字架上,然后三天之后复活。

各位知道那一点有什么重要呢?耶稣在等什么呢?一切似乎都是在为那个关头铺陈,然后突然间出现180度大逆转。所以最后六个月和前两年半相比,有天壤之别。事实上,最后一周才是关键所在。

在那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马可福音中的加利利部分。这个部分涵括了两年半的时间,路线则是从约旦河上至黑门山。这里的服事分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正是《马可福音》的主旨。第一阶段,耶稣广受民众的爱戴,数千人得到医治,他周游各地讲道,所以在第一到第三章,耶稣到处受到欢迎,耶稣的声望高涨,万民拥戴,非常成功。接着进入到第二阶段,情势开始逆转。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安息日,冲突随即升高。不久以后,耶稣的敌人就比朋友还要多。在第七到第九章进入第三阶段,耶稣把重心放在12门徒、12个男人,从服事几千人到现在专心带领12门徒,前九章涵盖了两年半的时间,第十章涵盖最后六个月,十一到十六章涵盖最后一周。现在我们要问的是:这里到底发生什么事,竟然完全改变了耶稣服事的方向呢?

我们回来看刚才的图片,左边的图片是在黑门山脚拍摄的,一个称为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地方,这个地方很有名,是约旦河的发源地。约旦河宽30到40尺,从峭壁直奔而下,在黑门山脚下,名符其实,就像从磐石流出来的水。约旦河没有确切的起点和终点,这是最叫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它是黑门山顶的积雪融化,沿着山边裂隙流下来,再从河面地底的洞冒出来,所以它只是看起来像河,和这一样宽,或是更宽,从这座峭壁直奔而下。你可以想想看,这样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一定会引发迷信,以及邪教崇拜,几千年来,这里确实成为异教敬拜中心。从峭壁流出的水上方,不知道你看不看得清楚,这里有一个洞穴,峭壁面这里有一些凹洞,只有几个小凹洞,我想已经有人看到了,他们通常是把神像放在凹洞里。我要特别提出两个特别的神像,其中一个是希腊的潘神,直到如今,这地仍被称为潘内亚斯或是班尼雅斯;另外一个是凯撒的雕像,那是希律王的四个儿子之一腓立所立的神像。希律王死后,腓立继承这块封地,就用自己的名字为这地命名,罗马皇帝称之为该撒利亚腓立比,也就是“凯撒”加上“腓立”。我们现在来想想,一个是希腊的潘神,他是希腊神只,可是却以凡人的样貌出现;另外一个则是凯撒,他是人类,可是却被称为神。

有一天,耶稣带着12门徒来到这个地方,他问门徒:人说我是谁?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在这里了吗?身后的一个雕像是化身为人的神,一个是被奉为神的人,这个时候耶稣问,那么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

门徒回答:有人说你是先知转世,因为你才30出头,你的才智过人,你前世一定是一个伟人。耶稣说,有意思,那我前世是哪个人呢?有人说是耶利米,也有人说你是施洗约翰。“那你们说我是谁?”耶稣祂等着问这个问题,等了两年半,答案是从彼得口里说出来的。“你从前活着,但不在这世上,你是活在天上。你是基督,永生神的儿子。”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我希望你知道谁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就在几个礼拜以后。是马大说的,她不只厨艺好,更是第一个这么说的女人。

彼得是第一个这么说的男人,于是,耶稣就对彼得说:如今祂终于可以去完成两件事。祂提起两件祂从未提过的事情,祂说现在祂要建立祂的教会。在这之前,祂从未提过教会。祂讲道、医治、喂饱众人、平息暴风雨,但是从来没有提过要建立教会。如今,祂说要建立教会,因为在人还不认识耶稣之前,祂不能建立教会。教会是要建立在认识耶稣的人身上,这样教会才能建立。而彼得这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磐石。他原本的名字是西门,指的是风中摇晃的芦苇。耶稣说,西门,你是芦苇;但我要使你成为磐石。很感人吧。当彼得一说出耶稣是谁,主便说,祂现在可以建立教会,且死在十字架上。

门徒跟随主两年半的时间,祂未曾对自己的死泄露只字片语,只字未提,现在祂说自己可以上十架了。但这个时候彼得却又说错话,他才刚刚称耶稣为王,说祂是基督,现在又说:我不让你上十架。谁才是王?你是王,但是我不让你死。别怕,你可以把教会建立在我身上。但是我不会让你上十字架的。当下,耶稣就严厉地斥责他。

黑门山脚下就是分水岭。当时,耶稣带着彼得、雅各、约翰上山,爬到雪线之上,黑门山终年积雪不退。就在那里,彼得说,祂的衣服洁白,比洗衣粉洗出来的还要白。彼得其实是用“洗洁剂”这个字眼,当时的洗洁剂就等于现代的洗衣粉。那是因为他们看到有光从衣服里透出来,他们看到主的荣耀。从那以后,主就朝着十字架直走,一路往南,直到赴死。这就是《马可福音》的架构,马太和路加都用这个架构作为基础来写作。

现在我们来对《马可福音》做一个总结。《马可福音》有什么重要性呢?

第一,它让我们对基督的位格有清楚的认识。我不知道各位读《马可福音》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我挑几节经文来读,我不会告诉你经文出自哪里,我在各章挑出一行。“祂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祂”;“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耶稣打发他走,严严的嘱咐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祂显露出来”;“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耶稣不愿意人知道”;“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打发他回家,说,连这村子你也不要进去”;“耶稣就禁戒他们,不要告诉人”;“耶稣嘱咐他们说,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马太、路加和约翰福音中完全没有提到这些。在前两年半中,耶稣禁止任何人谈论祂是谁。两年半过后,祂才问门徒“我是谁?”你们认为我是谁?看得出主是如何预备门徒的吗?祂要门徒自己得到结论。祂是为他们好,不要他们听从邪灵或道听途说。祂要门徒从天父那里认识祂是谁。圣经学者所谓的“弥赛亚的奥秘”,是《马可福音》中的一大特色。马可说主在守密,禁止他们告诉任何人,借此约束他们的思想,直到主认为门徒已经知道而且也学到够多。一般称黑门山脚下这个时刻为“大认信”,这件事扭转了整个剧情。

所以《马可福音》的第二个主题就是基督的工作。《马可福音》最着名的特色就是强调基督的死。有人说《马可福音》就像快车先减速,然后慢慢进站。他用几页篇幅,匆匆的带过前两年半,然后放慢速度,用接下来几页涵盖几个月。速度再减慢,用几页描写一周。接着再用几页描写一天,然后再细述几小时。最后快车停靠在各各他。一开始是全速前进,然后一路减速到终点,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完成祂的工作。

马可强调耶稣受死的人性层面和神性层面。人性层面是这样的,耶稣是因为亵渎神的罪名而受审,现代的鲁西迪同样也被控这项罪名,而且判决有罪。在回教律法和摩西律法中,亵渎神都是死罪,所以耶稣被控亵渎,只是因为祂说自己是神。在犹太律法中那是死罪,而且只有死路一条。他们试图寻找见证来控告耶稣,只是证词都各不相合。于是祭司做了一件违法的事,他对耶稣说:我奉永生神之名命令你,告诉我你是谁?奉永生神之名的命令一下,身为犹太人的耶稣自然必须开口。祭司问祂,你是那当称颂者的儿子基督不是?主说:我是。大祭司就撕裂衣服说,你们都听见了,你们的意见如何?70个人都说治死祂。问题是,他们不能光明正大地处死祂,因为犹太人受罗马政府管辖,所以要获得罗马政府许可才能将祂处死。但在罗马律法中,亵渎神不是一项罪名。这么一来,该怎么做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更改罪名。他们把耶稣送交彼拉多,控告祂犯了叛国罪,而非亵渎神。马可清楚记下这件事,叛国罪不是耶稣自称为神而是自称为王,犹太人的王。这就是耶稣之死的人性层面,从头到尾都是不公不义的。耶稣祂既没有亵渎神,也没有叛国,全是被人陷害的。

《马可福音》中也有神性的层面。耶稣一开始就知道,祂来是要为人受死,牺牲自己,来救赎世人,这事必要发生。祂一定会遭到背叛,神定意如此。而彼得也势必会试探耶稣,劝祂逃离十架。在这个地方,生动地描绘出基督人性的层面,耶稣如何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所以,《马可福音》非常适合未信者来读。

《马可福音》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重点,它通篇都谈到了两个关键字——惧怕和信心。惧怕和信心贯穿全书,彷佛要人面对抉择,你对这件事,你的反应是什么呢?惧怕或信心?记得耶稣平静风浪的故事吗?耶稣站在船上,门徒对祂说,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耶稣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这一切只为带出一个重点——不要怕,只要信。不要怕,只要信。即使到最后耶稣复活的时候,马可还是坦承门徒看到耶稣了,可是还是不信。他要责备门徒的不信,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你们为什么惧怕?不要怕。不要怕,只要信。

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在面对超自然现象的时候,不要怕,只要信。就是因为这样,我总是推荐未信者读《马可福音》,对不认识耶稣的人来说,《马可福音》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基督的位格,基督的工作,以及可以怎样回应。

在结束《马可福音》之前,有一件事我必须要说清楚,因为如果没有说清楚,以后会有很多的问题。那就是《马可福音》的结局很特别,事实上,它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完。早期发现的《马可福音》手稿,到第十六章8节的中间就结束了。它最后的一个句子很怪,它说:因为她们怕……,然后句子到此就结束了。英文翻译通常会稍微润饰为“因为她们惧怕”或是“她们害怕”,但句子确实是突然断掉,而且结束在惧怕这个重点。《马可福音》的主题是围绕着惧怕和信心,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故事后来发展如何?马可为什么不好好地写完呢?为什么在《马可福音》中,没有耶稣复活以后显现的记载呢?只写到空坟墓,有人发现坟墓是空的,可是却没有提到耶稣向门徒显现的事。这在福音书中是很不寻常的。我想至少有三种可能:

第一,是马可故弄玄虚,留下未知的结局,让人可以揣测。不过我想这不太可能,这种结局很怪。他只写到,妇女什么也不告诉人,因为她们害怕……。各位会不会觉得,这样的福音书结尾未免也太奇怪了。

第二,《马可福音》没有写完的第二种可能,是马可写到一半的时候被打断了,可能是突然被捕或者被带走,以致手稿没有完成。

第三种可能是,结局因为某种原因而失传,可能是被撕掉或者是手稿被毁了,或者甚至有可能是被彼得撕掉了。因为这本福音其实是彼得的福音,记载彼得传讲耶稣的事迹,耶稣复活显现的主要对象包括彼得在内。虽然我们不知道时间、地点,但是最早看见耶稣显现的男人就是彼得,这里没有这段记载。我想,或许彼得认为这太宝贵、太亲密、太私人,所以不愿意公诸于世。没有人知道,上天堂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虽然信徒不见得关心,但是别人一定会问怎么回事。

虽然我们不知道,但是后来有人加入其它结局。不同版本的《圣经》,结局不尽相同,有的短,有的长。但是,只是长短不同的差别而已,总之有人完成了《马可福音》,故事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圣经》大多采用长的结局,就是第9到20节。这个结局兼顾了惧怕和信心,它的确说到门徒不信他们所看到的,也提到一些耶稣的言论,重要却不讨喜的言论,因而使得这个结局受到质疑。比如说,耶稣在这里谈到了方言,这是耶稣说门徒说方言的唯一记载。另外,还有赶鬼、医病、拿蛇、不受害,这些保罗在马耳他都遇到了。这是大家不爱听的。另外,耶稣在这里也提到得救必须要受洗。祂说,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这也是大家不爱听的,所以后来争议不断。虽然这个结局不一定是马可所写,但是至少是初代教会里的人写的,反映了初代教会对耶稣最后托付的认知,也涵盖了其它福音书的内容。

这里提到以马忤斯路上的事,也提到《马太福音》中的大使命,看来是有人把其它福音书拼凑起来,然后完成了马可福音的结局。我想等我们以后上了天堂,就能够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原委搞清楚了。但是我相信这个较长的结局的确出于神,它真实反映出初代信徒的共识,即使那不是马可所写的,也不是彼得所说的。

《马可福音》就研读到这里了。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肥水不流外人田 农家仙田 大奉打更人 宋檀记事 世界不需要魅魔拯救 一拳和尚唐三藏 抗战之烽火 重生都市之犀利天师 田园大唐 快穿女配冷静点 大唐贞观第一纨绔 重生弃女当自强 大魔法师都市游 全民魔女1994 从火影开始的宇宙世界 穿成神仙哥哥的心尖宠 洪荒之盘王证道 谍涯无痕 我的钢铁战衣 
经典收藏都市皇宫 极品全能学生 九龙至尊 鹰酱快别忽悠了,兔子他是真造啊 后宫春春色 艳海风波 何以负深情 都市无敌剑仙 盛世贵女:傲娇郎君惹不得 洛小姐,双面老公快签收 满怀男色一妖娆仙尊 重生从报复老丈人一家开始 指间的黑客 阎罗狂医 天眼邪医 腹黑毒宝拖油瓶 四合院:逆天改命一住户 罪妻来袭总裁很偏执 十倍返现,不做渣男做暖男 萌妻嫁到,总裁接招 
最近更新女总裁倒追,前妻追夫火葬场了 重生九零年代,被迫再做资本大鳄 高考落榜,听劝的我成了首富 逆流港湾 含冤入狱:陷害我的校花没想到我重生了 出山后,我的身份瞒不住了 重生60:分家后我把妻儿宠上天 炮灰:女友前世是病娇小男娘 地幔战记 开局获得141,成立巨神集团 害我女儿我化为灭世僵王 迷糊先生 万般皆是我,我为奇迹的化身 六零年代:系统每天带我寻宝 夕阳醉了往事 觉者之鹰! 中年离婚,赌石暴富,前妻后悔 娇妻出轨白月光,我直接一脚踹开 重生58:有系统谁还娶俏寡妇 天下第七也挺好 
属灵书籍 巴登岛的玛格纳顿 - 属灵书籍txt下载 - 属灵书籍最新章节 - 属灵书籍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