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文字记录,主要是站在中原政权的立场展开叙事的。
绝大多数记录由汉人撰写。
汉人最初书写历史时,将人种分为汉人、胡人两种。
胡人统括了羌人、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回纥……等等所有游牧民族。
汉人则涵盖西周以来,所有诸侯国人。汉人最大特点是农耕。
“汉人”称呼的起点,自然是从刘邦被封汉王、在汉中建立政权开始。
在此之前,项羽、刘邦都是楚国人。
秦朝被灭国之战,实质是楚国人推翻统治者秦国皇族统治。
如果刘邦运气差点,没有打败项羽得到天下,中国人现在的主体民族就不能叫汉族,而叫楚族。
东胡人统治北方大漠的时候,匈奴人也几乎同时存在。
匈奴人最早的家园,就在西周春秋时期版图的北面。
西周诸国靠北的国家有三个:西边的秦国、中间的晋国、东边的燕国。
查查秦国、晋国、燕国的北部边防战争史,就会发现:春秋时期,匈奴人的地盘西至河西走廊,中间是河套平原,东边是阴山~燕山山脉南北麓。
史籍记载很清晰,在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前,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中,遍地都是匈奴人的毡房。
匈奴人与西周诸侯国发生拉锯战的地方,是争夺阴山~燕山山脉南北麓。
所谓“不教胡马度阴山”,就是把匈奴人挡在阴山北麓的意思。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之后,才设立云中、九原等五郡,建立山丹军马场,把匈奴人赶向更北的大漠。
大漠是东胡人的地盘。
匈奴人干不过汉军,没法子,就退而求其次,干垮了东胡人,占领了那里。
东胡人被匈奴人击败,就东撤躲进鲜卑山、乌桓山的深山老林里。
匈奴人占领了东胡人的地盘,但那里比他们原来的家乡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差远了。
于是,夺回河西走廊与河套平原,成为每一任匈奴可汗就任时的最高誓言,也是绩效考核硬指标。
与咱们现在要收回台湾,是一个意思。
匈奴人最终也没能实现他们的这个目标,而是死在追求理想的路上。
他们被东汉朝廷军击溃后,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里。
被匈奴人赶进深山老林的东胡人,换了一个马甲,以鲜卑族的面貌,重新回到自己的老家漠北。
鲜卑人到了漠北后朝南一瞧,南方西晋汉人政权的内战竟然打得热火朝天、不死不休。
中原沃土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这等好机会,鲜卑人怎会错过。
于是,在四大部落带领下,鲜卑人跨过燕山\/阴山,占晋中、河北、河套,取关中、陇西,攻打淮河流域,直至饮马长江……
鲜卑人的四大部落:东部的是段部、宇文部、慕容部,西部的拓跋部。
四大部落占据中原后,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魏就是经过大浪淘沙、由拓跋部统一鲜卑各部后建立的政权。
后分裂为东魏、西魏。
现在变成了北齐、北周。
这时候(六世纪后半叶),北齐、北周、南陈以外,周边的政权还有:西南吐蕃、西部吐谷浑、西北突厥、北部柔然、东北契丹、远东高句丽。
值得一提的是,544年,中南半岛豪族李贲在龙编(河内)自立为帝,建立万春国。
陈霸先被任命为交州司马,于545年率军击溃李贲,收复交州。
李贲率部向西南撤退,于548年病逝。
其兄李天宝领导残部,继续争取在中南半岛建国,脱离中原政权管辖。
那时的交州包含越南及半个中南半岛。
这也是陈霸先军事生涯初露头角、仕途飞升的开始。
……
北齐皇帝高洋于550年即位后,朝廷制度与东魏没什么变化:
以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为最高荣誉官职。
二大(大司马、大将军)掌握军队。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掌管国防、人事任用、工程建设。
丞相为最高行政长官。
尚书省掌握行政措施执行权。
中书省负责诏令起草传达。
门下省掌谏议。
——上述官职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职。
具体来说:
高洋:刚刚登基时,还不敢下放手中权力,依然兼任大司马、大将军。也就是兼职军队总司令。
高岳:高洋堂叔,清河郡王,太师,司州牧(首都邺城市长)。
高隆之:平原王,太傅、录尚书事。
孙腾:咸阳郡公,太保,尚书令。
杨愔:丞相。
元韶:尚书左仆射。
段韶:尚书右仆射。
彭乐:陈留郡王,司徒,并州刺史(驻晋阳)。
司马子如:须昌县公,太尉。
张亮:侍中(中书省首脑)。
……
高洋当上了皇帝,他深知:想要镇住朝廷一众臣子,必须建立军功。
与北齐相邻的政权是南朝、柔然、突厥、契丹。
柔然与突厥这些年正在掰着手腕,战争不断。
高洋觉得:北齐在双方太平的任何一头押上砝码,另一头必败。
这样不好。应该让他们接着相互消耗。
北齐最佳打击目标,只有契丹。
契丹族是从鲜卑四部之宇文部中分出来的一支。
宇文部从鲜卑山出来时,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向北去了漠北,一部分留在松漠草原(内蒙赤峰附近),一部分南下定居后来的六镇一带。
定居六镇(武川)的这支就是宇文泰家族所属的族群。
留守松漠草原的那支改名库莫奚,也就是后来的契丹族。
契丹族与北周皇室同源,他们经常骚扰北齐边境。
高洋拿他们开刀,也有充分理由。
552年正月,契丹人进犯平城,高洋亲自率军出击,大获全胜,俘虏敌军2万,掳获牲口十多万头(匹)。
553年,高洋这次率军远征契丹。
他一点不顾国君形象,与军士们一道骑马、徒步,爬山涉水,穿林过滩。
有时身体发热了,他直接袒胸露背,与军士们一道喊号子、唱牧歌。
高洋的结实身体素质、不怕苦累的心态、亲民作风,得到北齐军队上下高度认同。
这次远征,北齐军一直打到渤海边,杀死、俘虏的契丹军民十几万,缴获牲畜十几万头。
得胜回朝时,高洋听说突厥在与柔然的战斗中优势巨大,他兴致一来,率军顺便猛攻突厥。
突厥第二任可汗乙息记可汗猝不及防,他派使者给高洋送来降表,答应称臣纳贡。
高洋这才兴高采烈,收兵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