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鲁克来面见李恪的事情,阿拉伯使者哈利德知道了。
他迫切的想知道双方聊了什么,但这是机密,他无从打探。
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来找法鲁克,看看能不能从对方口中探查到消息。
然而却吃了个闭门羹,法鲁克根本不见他。
“大人,咱们若是想得到圣主的好感与支持,就必须表现出诚意。
最好是让圣主感受到我们的真诚,人们都喜欢诚挚的人,圣主也不例外。”一旁的手下开口说道。
哈利德微微点头,说得有几分道理。
想要得到李恪的支持,肯定要被李恪信任才行。
诚挚的人最容易让人信任。
真诚才是必杀技!
哈利德理清思路,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了。
……
一道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从长安城送到了标州。
“秦王殿下接旨……”
传旨的人手持圣旨,如以往一般,高傲的喊叫,等待接旨的人来磕头迎接。
话刚说一半,便察觉到周围气氛有些不对劲,瞬间清醒了过来。
这次是来给秦王送圣旨的,可不能跟以前一样高傲,必须卑微一些。
传旨人员赶紧跳下战马,露出一副谄笑,道:“请问,秦王殿下在哪?我亲自将圣旨送到他老人家手中。”
许褚大步上前,冰冷的双眼上下打量对方一番,这才道:“跟我来!”
传旨的人也不敢多说什么,跟着许褚朝前走去。
很快,他便见到了秦王李恪。
传旨的人上前行完礼,然后宣读圣旨。
秦王居于宝座之上,静静听着,周围将士站在原位,不动如山。
传旨的人内心惊讶又忐忑,之前便听说秦王不将朝廷之令放在眼里,如今亲眼所见,还是挺震惊的。
他传过很多道圣旨,但从来没有人敢这般做。
不过秦王有这个实力,他的地盘已经超越了朝廷,势力也压过了皇上,说他是大唐另一位皇帝也不为过。
圣旨内容很简单,就是夸赞秦王平定江南道叛乱,立下大功,设立江南西道,交给秦王管理,同时赏赐十万贯。
李恪看了一眼许褚,许褚大步上前,将圣旨拿了过来,顺嘴说了句:“他国觐见秦王,都给百万两的见面礼,朝廷就赏赐十万贯,真小气!”
传旨的人面露尴尬之色,他也听说了,波斯和阿拉伯的使者来见秦王,给了不少钱呢。
皇上赏赐的钱跟西部两国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寒碜。
“从长安来标州传旨,也辛苦了,下去歇息吧。”李恪淡淡道。
传旨的人点点头,赶紧退下去了。
在秦王面前,压迫感太强了,呼吸都要小心翼翼的。
姚广孝笑着走上前来,道:“朝廷也算是识趣儿,直接将江南道西部地区给了咱们。”
许褚笑道:“不给又能如何呢?他们也拿不走,到时候丢脸的是朝廷。”
“主公,咱们这次在九洲日报上公布江南道叛乱原因,是朝廷善后工作没做好导致的。
朝廷没有否认、掩盖,直接承认了,还登载在了大唐日报上……”
姚广孝又说道,这是刚刚飞鸽传书送来的消息。
“朝廷这次算是聪明了,居然没有否认,不然负面影响更大,名声更加受损。”李恪淡淡一笑。
典韦好奇道:“这是谁提议让皇上承认错误的?”
“马周、魏征、房玄龄等重臣。”
姚广孝回答道。
“原本,皇上想要处罚海瑞和包拯等人,平息江南道叛乱带来的负面影响,后来经过重臣们的劝解,才改了主意。”
许褚微皱眉头,道:“海瑞他们奉皇上之命行事,所做的事都是经过朝廷和皇上同意的。现在出了问题,反倒想拉他们出来背锅,真是……”
他话没有说完,再怎么说皇上也是主公的父亲,言语上还是要注意分寸的。
“主公,咱们要不要在报纸上反击?”许褚问道。
“不必了,该反击的已经反击了,接下来静观其变即可。”李恪淡淡道。
如果朝廷不承认错误,可以继续反击。
现在朝廷已经承认了,就无需再去反击,否则会适得其反。
让事情慢慢发酵吧,一切都在李恪的掌握之中。
“朝廷设立了江南西道,你们觉得江南西道的总管谁来担任合适?”李恪问道。
几个人纷纷提出人选,不过都感觉不太合适。
虽然韩信在江南西道,但他主管军事,而且韩信平时还有其他事情要处理,不太适合担任江南西道总管。
“主公,要不让属下去担任?”许褚笑嘻嘻的问道。
“仲康,让你担任,我等怕是要昼夜难眠了。”姚广孝开玩笑的说道。
众人都跟着笑了起来。
“诸位,李孝恭担任江南西道总管,你们觉得合适吗?”李恪沉思一番后问道。
李孝恭!
众人微微一愣,此人是大唐皇室,如今已经归顺了他们。
他的能力很强,大唐平定天下,北方地区是当今皇上平定的,南方大部分地区是李孝恭与李靖平定的。
当时江南地区有两大敌人:杜伏威、萧铣。
都是被李孝恭和李靖二人率军剿灭的,所以李孝恭对江南地区的地形地势以及人口情况非常熟悉。
让他来管理江南西道,算是比较合适的。
不过有一点,大家稍微有点担忧。
李孝恭是皇室成员,之前一直跟着皇上。
如今刚归顺没多久,就让他做江南西道总官,多少有点不太放心。
万一他转变立场,去皇上那边了呢?
“李孝恭既然选择归顺,便不用担心他的忠诚。”李恪对众人说道。
众人点了点头,主公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而且李孝恭归顺,天下皆知。
他这个时候再回到朝廷那边,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即便皇上重用,那也只是暂时的,将来还是要清算他的,因为没有人喜欢反复无常的小人。
而且李孝恭做了江南道总管,那也没有绝对的权力。
军事权在韩信手中,政务权在荀彧手中。
李孝恭所做的就是配合他们二人,稳定局势。
姚广孝面带微笑的点点头,拿出纸笔,写了一封任命书。
李恪在上面盖上了自己的印章,道:“即刻送往益州,让李孝恭早些去赴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