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据是一名昏君,可能把大汉带入深渊。
即便有卫霍二人的关系在,陆鸣也不会坚持去保他的太子之位,更不会坚持让他来执掌大汉这艘巨轮。
“乱我家者,太子也。”
汉宣帝可以因为自己的太子是许平君所生,哪怕明知他不适合继任皇帝,也要坚持让他继位。
故剑情深,大过了大汉江山的未来。
但刘彻不是刘病已,陆鸣也不是非刘据不可,大汉江山才是更重要的。
……
汲黯的丧事一切从简,与大汉以往的厚葬风气大为不同。
刘彻的茂陵停止修建后,又重新设计,规模上比以前小了许多,陪葬品也很少。
原本打算安排陪葬的奇珍异宝都被拿了出来,只有少数一些刘彻特别喜欢的东西才会陪葬。
上行下效,大臣们中也有人跟着一起改变。
汲黯就是其中之一。
按照他的交代,陪葬品只有一些书籍和几件瓷器。
丧事虽然简单,但并不缺少风光。
“文正”的谥号,以及刘彻给的各种赏赐,足以让汲黯的葬礼风光无限。
前来吊唁的人很多,太子,卫霍和陆鸣亲自前来,更是给了汲家几分体面。
吊丧时,许久未曾出门的郑庄也来了。
昔日的大农令,眼看着已经风烛残年,走路都需要有人搀扶。
“富民侯,没想到汲黯这老家伙比我先走一步,下次恐怕就是老夫的葬礼了。”
郑庄说话时都有些气喘。
陆鸣有些伤感,郑庄的模样,看起来确实活不久了。
“如今高产粮食已经推广到各地,老夫做梦都能笑醒,醒来后还要掐自己一下,看看究竟是梦是醒。”
郑庄看向远方,“富民侯,你一定要活很久啊,大汉需要你活很久。”
陆鸣拱手行礼,
“会的,我身体很好,会活很久的。”
……
刘彻感觉自己在衰老。
尤其是汲黯过世后,精力充沛如他,也感觉到体力有些不如从前。
再生几个儿子的计划被搁置下来,不再每晚都不理耕耘。
随缘吧,有就有,没有也不强求。
“陛下,后世有句话,男人一过二十五就是六十岁,像陛下这样精力充沛的,已经可以让许多人羡慕了。。
今天有点累,腰闪了,胃疼,感冒了,打疫苗了,任何能说出口的理由都能找出来。
陛下的表现已经十分优秀了。”
要是汲黯还在,他可能会有些失望,他的喷子之道无人继承,陆鸣是夸夸派的选手。
陆鸣总能找到各种角度和理由来夸奖刘彻。
刘彻还有点不习惯,“朕…真的这么优秀么?”
“别怀疑,陛下就是如此优秀。”
陆鸣果断点头。
“嗯,朕果然很优秀。那朕御驾亲征怎么样?”
刘彻不讲武德,突然偷袭陆鸣。
“乌孙国吞并几个西域小国,就敢威胁大汉,也不知道是谁给他们的勇气。
开口就要大汉的公主去和亲,他们配么?”
西域都护府传来的消息,让刘彻沉寂已久的心思再度燃烧起来。
亲征,必须亲征。
这次不亲征的话,刘彻觉得以后可能都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
“陛下,大禄王统一乌孙后野心膨胀,以为自己又行了。”
以前的乌孙分裂成两部分,大禄王还曾经派使者前来大汉想要和亲。
想借助大汉的力量来一统乌孙。
“当初拒绝了他们的和亲请求,如今大禄王还是统一了乌孙,可能他想扬眉吐气一下,甚至再来上一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陆鸣可以想象,当初大禄王派来的使者在大汉吃瘪,回去后是怎么编排大汉的。
大禄王自以为受辱,憋一口气在心里,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终于一统乌孙,成为乌孙国前所未有的强大国王。
如今再度提起和亲,要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站在大汉面前。
陆鸣心中为他编写了一部小剧本。
“当初没挨上大汉的毒打,现在非要补上才行?”
刘彻很喜欢大禄王的精神状态,没有这种人存在,他哪来的御驾亲征的机会。
陆鸣本想再劝劝,但转念一想,还是别劝了。
刘彻这几年想御驾亲征都快想疯了,好不容易有个不开眼的,再不让他去,容易给小猪憋坏了。
“陛下,要不要把火枪队带上,找个机会让他们实战一下。”
燧发枪的数量已经有上千把,可以组成一支颇具规模的火枪队。
“好,不过该采用什么阵型呢,需要好好考量一番。”
刘彻早就想试一试排队枪毙的打法,听到陆鸣也支持自己御驾亲征就更高兴了。
但阵型问题让他有些纠结。
最初的设计中,火枪兵和长矛兵按照一比二的比例混合,以长矛兵抵御对方骑兵的冲击。
火枪兵并不是绝对主力,而是起到辅助作用。
后来霍去病试验各种战术后,发现还是排队枪毙的效率会更高。
燧发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限,需要拉近距离后靠着射击密度弥补以上缺点。
给燧发枪上刺刀,让火枪兵在近战中也有武器可用,填补火枪兵的短板。
但燧发枪很贵,拿着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枪管去和蛮夷拼刺刀,打赢了,刘彻都心疼。
蛮夷不值钱,用燧发枪打他们都是便宜他们。
“来人,速召大将军和大司马入宫。”
卫霍二人到来后,得知陆鸣支持御驾亲征,心中也是有些无奈。
“陛下,乌孙路途遥远,陛下亲征的话,朝中政务该如何处理?”
“太子监国即可。”
刘彻早都考虑好了,太子不就得这么用么。
再不出去浪,他就要老了,以后想浪也浪不动了。
太子监国,锻炼政务能力,锻炼后勤保障能力,皆大欢喜。
卫青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担忧,陛下对太子实在是太放心了。
他就不怕太子趁着他出征的时候篡权么?
仔细一想,刘彻确实没必要担心。
按照刘彻如今的声望,太子要是敢篡权,必然会受尽天下人的唾骂。
像司马懿那么没下限的人终究是少数,在没有人打破底线的时候,底线还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