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快穿:变美后,我赢麻了 皇兄个个不当人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 鸾凤替,皇的神秘隐妃 梦幻香江 快穿,渣儿!给你点颜色看看 九炼归仙 (修真)破戒 乡村猎艳记 玉妃养成记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八第68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心进安然:在五信位的定跟六信位的慧是在这个定慧圆融的基础之上,安是不是必然的?他能做到定慧平衡。寂照、照寂当下圆融为一念,所以我们心里能安。在有能见到空,在空能见到有,即有即空;在生见到死,在死见到生,即生即死。世间人最恐惧的无非是死亡,我们知道人死的当下就是生,在这里达到这种境界,心里安下来了。

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这个「保持」是一种自性流露。明心见性之人已经尝到相似的法味。当受到别人的诽谤、欺骗、伤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会生烦恼。

名护法心:这是七信位菩萨的境界。护持到自己再也不会起嗔恨心,内护自己,外护众生。这是菩萨行道,利己利他。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觉明保持:这是接着上面七信的境界,是在这个情况之下。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这是回自性向佛性,知道心佛不二,自他不二。你检验自己,与众生之间,最起码与同修之间,乃至与其它万法之间,在自性中有没有这种自觉的本能——是这个一体。佛下面打了个比方。

犹如双镜,光明相对:两面都有一个镜子,两个镜子都反光,拿一朵花放在镜子前面,这面镜子里是这朵花,那面镜子里是不是也是这朵花啊?

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对照镜子就知道,这里现过去,那里再现过来,现来现去。这个比喻非常巧妙。那么「其中妙影重重相入」这个法放在解十回向以后四加行的时候,我再来给大家加加行。那个四加行也是在讲「妙影重重相入」。像这个位置,既可以讲浅,也可以讲深。讲浅在七信位、八信位,讲深的话在八地、十地,都是「妙影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这是八信位菩萨的境界。这个「妙影重重相入」就是讲回向心——回自向他,回他向自,回有向空,回空向有。回本身就是个方便说,应该叫变现,都是自心取自心,全部圆融起来了。

再三提醒大家:别看那五十五位菩提路也好,三渐次也好,干慧地也好,其实处处都是围绕万法一个念在这样观照,讲来讲去就是讲这个法,都是怎样把自己和万法圆融在一起。你能抓住这个主旋律,这个经文都会迎刃而解。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心光密回:是在前面回向心的基础之上,前面带有有为法,在用意识心转,这里「密回」呢,就慢慢地由有为而成就为无为,也就是自性流露。「密回」是回而不回,不回而回,他心里没有刻意地想象,已经成就了这种功夫。不用想,他就是我,我就是他。等要想的时候,这个层次就低了一等。但是这个不想并不是凡夫的不想,凡夫是不懂;我们懂了以后,一懂永懂,已经成为一种习气,这叫「心光密回」。这个「心光」与「密回」也是相对待的。「心光」就是在心里那种智慧,心变成光,已经不存在刻意地追求这个光是佛光。如果是凡夫的光呢,他还有种种的妄想、分别、执着。

获佛常凝:与万法一体,这个心更加坚固。不是我跟释迦牟尼佛常凝,咱们就是一对一。那不是常凝,你那是以色见佛。也就是自己与这个万法是一个本体,这个念越来越坚固。这里的「获」可以解释为成就,成就为与万法一体这个坚固之念,不能解释得到了佛的什么常凝,什么加持。

无上妙净:仍然是解释「心光密回」。万法本体是无上也无下,无前也无后,无左无右,无内无外,无空无有,万法一体。

安住无为:我们心住于万法,万法皆是我。在圆顿大法来讲,连无为也没有,这是真无为。如果有个我住于无为法,那你还没有住于无为,还有个我。

得无遗失:仍然是讲这个无为一心三藏——大光明藏中不漏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实际这些都是在提起我们这种观照的心态。你懂得这个法,还要经常提起观照,才能时时住于自性大光明藏。要不然你境界现前的时候,难免还会有烦恼习气。当然,你能提起正念当下转境界,也不失为如来。有些人境界现前的时候,他连烦恼习气都生不起来,这个品位一样不一样啊?不一样的。人家打你一拳,踢你一脚,伤害了你,你心里立即提起感恩——这下给我逮到了,给我消业障。修行人就是要懂得感恩。伤害你,你懂得感恩;赞叹你,也懂得感恩。你应该对一切人充满了欢喜心。所以「得无遗失」,就是要修我们的无漏真心。

名戒心住:这是九信位菩萨的境界。这种戒是无为心戒,也就是一心三藏这个心地大戒。如果修小乘戒就认为自己能持戒,修得看不起别人,这叫什么戒?破戒。你既破了心戒,也破了小乘戒。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九信位菩萨住于无为之戒,是一种自性的流露,所以叫「住戒自在」。既然能自在,就「能游十方,所去随愿」,他不需要刻意地去提心吊胆。那小乘戒连走路都不可以东张西望,每半个月还诵一次戒来检查,到了「住戒自在」,这些现象都不再执着,他不需要检查,也不可能破戒,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随愿」,他一切的言行举止都是自性流露,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有他的道理。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中所讲第六个功德——意根功德就是这样的情况,受持《法华经》的人他心里想的、嘴巴讲的、身体行持的都是对的,即使现在佛经上没有讲到的,也是古佛那里所得来。只有到了这种境界,你才能深刻地体会到,你就是打人骂人,都是在行菩萨道。你心里始终就是为了别人好,不在乎别人对你怎么样,他心里没有任何顾忌,叫「愿心住」。

名愿心住:这是十信位菩萨的境界。「愿心住」是在前面无为心戒的基础之上,更加得到自在。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晖,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从这里开始进入住位菩萨的境界,十信位满进入初住位。这里的「发心」,是总结以上十信位菩萨的功行成就,也是对下面十住菩萨的一个开始。

以真方便:是真实菩提心。十信菩萨从初信位开始,即已证得无生法忍,即已见到圆教大法之一心三藏——即真心本来面目。发此十心,心精发晖:成就的十种心,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叫「心精发晖」。

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在十信位的时候还有前后次第分别,进入初住位的时候,十种心即圆融为一体。怎么「圆成一心」呢?每一个信位都具足十信位的功德。要注意佛所讲圆顿大法的特点是次第圆融。往往一个次第就具足其它的九个次第,往往你这一个次第成就了,就能同时成就十个次第。讲是十个、五十个,而你可以一念成就,同时成就,或者反后为前,反中为后,所以叫「发心住」。

名发心住:这是初住位菩萨的境界。在住位菩萨还要这样理解,住位,从此开始住入佛家;信位,是对佛法产生真实的信念。当然十信位的菩萨也可以说为住入佛家。住位菩萨的境界更为深厚,可以讲一住永住。信位菩萨可以说临时住下来了。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从住位菩萨往后,在圆教里说为四十一分法身大士。注意前面的「中中流入」,它是有次第的,一位比一位更深,后后胜前前,以前面的为基础,后面为发展。

心中发明:以初住位菩萨那种境界为基础,进一步地加功用道。如净琉璃:「琉璃」已经解释过多次,内外光明通彻。内现精金:「内」是表根本,再进一步地证真。

以前妙心:是以前面的初住菩萨的心态为基础。履以成地:没有地基能不能盖楼房啊?这是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处。祖师(圆瑛法师)在这里(讲发心住时)还打了个很好的比喻: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把十信菩萨比喻为中阴身,而初成阴体,这个阴体已经不是中阴身,而是进入了后阴身。二住位菩萨就好像是我们中阴身投胎之时,以父母性生活的时候作为依止之处。

名治地住:这是二住位菩萨的境界。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地涉知:「心」是表智慧,「地」是表本来面目。「心」表用,「地」表体。心里的那种智慧与我们本体相互地作用与反作用,圆融为一体,用智慧来观照我们的本体,以本体来契合这个智慧。「涉」是相互作用,「知」是互相之间已经圆融。俱得明了:明白了体与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体用是一。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菩萨的责任就是上求下化——上求是自利,下化是利他。到了这个位置呢,菩萨可以大作佛事,能得无碍。到了三住位,教化众生已经得到自在无碍,没有障碍了。十方世界都是我。事在人为,一切靠各人发心,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最大的志就是菩提心志,就是一心三藏,就是明白一切万法都是我。你应该怎么办?明白这个道理,你即住于佛家,住于佛家就要行使我们的义务。你就不能再为名闻利养所困惑,吃饭、走路、睡觉,都要考虑应该怎样帮助众生。凡是发心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的人,这种人不可能生烦恼。他即使生烦恼,也是因为众生不听话,恨铁不成钢。许多人调子唱得非常高昂,一遇到具体问题,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原形毕露,这个很成问题啊!这样的人不能往生,不要自以为怎么样,他那种菩提心是假的。修行人一定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不能浮躁,不能装模作样。你哪怕发脾气打人,心里都充满了慈悲心。

罗睺罗出去参学,回来之后他的床铺被挂单的比丘占住了,正好外面又下大雨。罗睺罗马上讲:「这个床铺是我的,你喜欢我就让给你。」结果那个比丘把他训了一顿,还不领情:「什么你的我的?铁打的寺庙流水的僧。」被训了一顿之后,他就乖乖地跑到厕所打坐去了。现在这个集体生活,首先要想到为别人,为什么不能挤一挤啊?每个人都要有这种责任感,多安置一个人,让他睡一个晚上的觉,他这一生就成佛。修菩萨道,讲「十方无碍」,你能不能做到十方无碍?

名修行住:这是三住位菩萨的境界。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行与佛同:修行人的身、口、意这三业,能够做到自他不分,就要「行与佛同」。受佛气分:这是讲修行人并不只是表面上行持跟佛相同,最重要的是在于这个心,他已经变成了一种自性流露,这叫「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胎生众生是由父业、母业、己业这三业和合因缘成熟。这里是打比喻。「自」是表自己的心,以自己的这种智慧。「父」是表佛的权智,「母」是表佛的实智。这里又要作具体的分析,佛的智慧是不是自己的智慧啊?就是自己的本觉智,三个东西当下其实还是一个东西。

阴信冥通:三种智慧已经相互道交感应。自己的智慧已经知道了有本觉智,知道了始觉智,也知道自己的智慧就是始觉智的一部分,这就开始「阴信冥通」。入如来种:接着前面中阴身打比方的话,就好像已经投胎,好像到了名色这个阶段。

名生贵住:这是四住位菩萨的境界。投入佛胎成为佛子了,是贵人了。如王子在胎,位压群臣。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游道胎:即进入如来之家,作为如来之种,「道胎」就是如来种。亲奉觉胤:是绍隆佛种,承担如来家业。「胤」是后代。「觉胤」就是指觉悟的后代,就是法王之子。「亲奉」谁呀?亲奉老佛爷,当佛子。

如胎已成,人相不缺:这里是进一步来比喻方便智慧,也叫始觉智,也叫权智,渐渐具足。「人相不缺」是表基本上圆满。

名方便具足住:这是五住位菩萨的境界。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如佛:与前面「人相不缺」意思一样,都是讲以方便手段教化众生,与佛没有二样。

心相亦同:是表真实智慧,已经能够反复圆融、圆满地观照自己的本觉智慧,权实不二。对于几种智慧的分别,明确一下:常说的智慧一般分为真智、实智和权智。真智是表我们的实相本体,是个寂照,在那里并不作分别,但一切的分别智慧都由它而有,也就是真实理体,也是讲真心本来面目。实智呢,你能观照真智,也就是你能观照法身,观照实相理体这种智慧,它叫照寂,能见不见之见。权智呢,就是以实智来对当下以及周边环境万法进行种种的分别。所以也可以把真智说为法身,实智说为报身,权智说为化身。以真智化身为权智在世间大作佛事,以实智观照真心本来面目真实不谬。这个权实智慧都是我们真智、真心本来面目的显现。

名正心住:这是六住位菩萨的境界。达到以上所讲的境界,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身心合成:也就是在前面六住位的菩萨基础上,权实不二。日益增长:在不断地增长智力、法力、道力。

名不退住:这是七住位菩萨的境界。达到以上境界,叫「不退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十身灵相:随着智力、法力、道力的日益增长而成就了「十身灵相」,也就是讲我们的智慧、功德圆满到一个新的境界。「十身灵相」是从十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我们的智慧功德的品位,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国土身等十身。十身就是十个品位、十个内容。

「声闻身」,是讲小乘阿罗汉的智慧和道行。

「缘觉身」,是讲中乘辟支佛的智慧和道行。

「菩萨身」,是讲藏、通、别、圆这四种大乘修行人的智慧和道行。

「法身」,是讲无量法门任何一法都能得到某种层次的解脱功德。

「智身」,是表我们的心力。虚空万法大至佛刹小至微尘,贵至诸佛菩萨,贱至六道众生,都各有各的心智。这种智慧都是我们本来面目,但是高低层次千差万别。

「虚空身」,这是特指虚空,其实一切法包括虚空。但虚空又有它的特殊性,它距离我们的真空最近。它对其它一切万法在形相上来讲显现得最大,最为包容。其它万法千差万别,虚空相对而言是一个同相。

「业报身」,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从诸佛菩萨到虚空、世界、山河、大地,无非是「业报」,无非是因果报应、随心应量。

「众生身」,就是森罗万象、千变万化,它的来龙去脉在卢舍那佛的智慧统统包容。

「国土身」,众生就是国土,虚空也是国土,但这个国土带有特殊性的含义。一般地是指比较大的佛土,比如一个大千世界啊。它有种种的成因,它的真实存在,都是卢舍那佛的报身功德。

「如来身」,本自具足这十种身。

名童真住:这是八住位菩萨的境界。比如这个小孩是个人,他过了八十岁是不是还是这个人啊?是的。再比如初三、初四的月亮像月牙,十五、十六的月亮像盘子,是不是一个月亮啊?是的,也就是比喻修行人已经见到了真,虽然见到了真,但是力量没有圆满佛大,此即分真即佛,即明心见性的人,也叫「童真住」。比如十瓦的灯泡也能照满一个房间,一百瓦的灯泡也能照满一个房间,但十瓦的力量是不是相对一百瓦的力量要低一些啊?所以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你到了童真就已经得到菩提不退,要成圆满佛无非是自己怎样继续用功的问题。我们现在虽然还有烦恼习气,但是这十种力量我们都有。只是有时有,有时没有。

所以听经闻法要与我们修行中的实际情况圆融起来观照,就知道怎样来提升自己。你不能完全变成依文解字,到最后还是佛呆子、口头禅,得不到受用。要学会观照,你一边研究,一边受用,这就证道了。首先要观照,再变成你自己的东西,你不需要死读硬背,到时候就变成自性流露。如果没有变成自性流露,你经讲不好,你做不到如数家珍。既成就不了自己,也成就不了别人。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形成出胎:八住位菩萨的那个比喻,是中阴身已经投胎了,要十个月才能出胎,所以「形成出胎」,是已经离开娘胎了。亲为佛子:这个时候正式地作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这是九住位菩萨的境界。在娘胎的时候人都还没有看到,不会哪个讲这个人是王子身,所以出胎后即成王子身,叫「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表以成人:他已经长大成人了。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关于国家的一些日常事务交给太子一部分,试试看他的能力怎么样,也暗示他——你即将要继承王位。到了这种境界,是要成就还没成就的。此喻佛欲与菩萨授记,恐其智力不堪,且先令代佛宣扬,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即与授记。(选自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即刹利王之子长大成人。「刹利王」是一国之王,还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等各种轮王,他们的国土就更大了。「世子」即刹利王之子。陈列灌顶:太子长大成人以后,把文武大臣召集在一起,把海水装在宝瓶里,当着文武大臣的面从太子头顶灌下去,这是王位的传承仪式。这样让全体的国民都要认可这是王法,也让这个太子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仪式后即可施行政。这是比喻菩萨可以代佛传法、大作佛事、担当教化众生的大任了,佛为其授记。

名灌顶住:这是十住位菩萨的境界。关于这个灌顶位,《华严经》是讲十地位菩萨才能成为灌顶位,等同于《楞严经》的十住位菩萨。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从这里开始往下介绍十行位的菩萨。十住位的菩萨在这个阶段呢,还是以自利为主。到十行位开始以利他为主,大作佛事,在利他的基础上利己。

成佛子已:十住位菩萨住入佛家,应该说就是佛子。按照圆人的说法,实际从初信位开始即已是住入佛家,他是从十住另外开出了十信,要明白。所以这个「成佛子已」包括十信位和十住位这二十个位次。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这种境界通常说为,初住位的菩萨证得无量色身三昧,智慧德能与佛无二无别,仅仅是在力量的等级上有区别而已。十方随顺:无非是我们进一步地观照一切的万法都是我,以此念不断地改变自己的习气。我们是要随顺十方,而不是要十方随顺我,要把心态调整好。「具足无量如来妙德」是自利,「十方随顺」是利他。

名欢喜行:这是初行位菩萨的境界。这是一种法喜。遇到障碍、伤害,我们都要欢喜接受,这正是成就自己的时候。菩萨道菩萨道,没有哪个地方不是道。

那这个初行位菩萨同时是不是十信位的菩萨?是不是十地菩萨?是不是如来啊?初行——欢喜行,它是我们行道的基础,我们在今后的整个过程中,就是要以欢喜心来行菩萨道。哪一行、哪一地、哪一向,包括前面的十住、十信,他能不能离得开欢喜心啊?要懂得次第圆融。没有哪一行不是哪一行,没有哪一行不是哪一地,没有哪一地不是哪一住,要这样来观照。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菩萨到这个境界已经没有分别,他能利益一切的众生;在初行位还带有个别性、分别性。初行位菩萨初步尝到法喜,到了二行位来讲,你已经没有什么法喜的感觉,你感觉不到的喜才是真正的法喜。

名饶益行:这是二行位菩萨的境界。实际上从这里往后一直到十回向、十地,是不是都是饶益行啊?饶益别人是不是饶益自己啊?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这是三行位菩萨,在二行位基础上又提升一步——二行位是没有分别地供养一切众生;到了三行位来讲,你不但要无分别地供养一切众生,而且当人家伤害你的时候,你还要供养他。你要逆来顺受,横来正对,主动地去度化对方,否则你就不能叫觉他,也不能叫自觉。

佛讲了:忍之为德,布施、持戒所不能及。你行菩萨道到底为何而行?我们有时觉得是受到了别人伤害,其实呢,有时就是诸佛菩萨、护法神明在这里挑拨。看你能不能经得起考验?之所以伤害你,是因为你发了大心,看你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你的薄弱环节不经过考验,你就永远不能超越。就像平时参加考试,如果那道题做不出来,你是怪老师出考题呢?还是感觉幸亏这个题给你逮到了?这样下次再考的话,就不会错了,你应该感恩老师还是去埋怨老师啊?

佛曾讲过,提婆达多是他的第一善知识。为什么呀?因为提婆达多在无量劫之前就发愿,要做释迦牟尼的对境善知识。他专门去和佛唱对台戏、去杀害佛的生命、吃佛的肉、推佛下悬崖……总之就是修佛的忍辱波罗蜜。这都是佛在因地修行时的真实公案。佛一一通过种种残酷的考验,所以早早成佛了。你以为善知识是什么?你该怎么看待提婆达多?

名无嗔恨行:这是三行位菩萨的境界。我们今后是不是应该感恩伤害你的人?否则你这个关怎么过?何况那些不伤害我们的人是不是更加应该感恩呐?确确实实就应该感恩。如果他是因为菩萨示现来观机逗教伤害你还好一些;如果他是属于嗔恨心来伤害你,他成就了你,消你的业障,他自己还得受果报。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感恩人家呀?要感恩。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类出生:这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分别智,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出现了,菩萨的智慧要懂得因人施教、因病施药。

穷未来际:修行人从来没有休息的时候,一直到断气都是在教化众生。世间职业还有个退休,但现在有些人也是退而不休,在搞第二职业,仍然是在修我执。现在看来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当不休息菩萨。

三世平等,十方通达:我们要时刻准备面临各种各样意料之外的事情。对明心见性的菩萨来讲,这不是个难题。佛在《法华经》讲,「我独无所畏」。真正明心见性的人,走到哪里他都没有恐惧心,哪里都是他的故乡本土,哪里都是他自己。我们要常常把这个念提起观照。

名无尽行:这是四行位菩萨的境界。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数量多了,自然就产生质的飞跃。多行多持,我们必然就会灵感爆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是表无量的万法次第交融、次第圆融。千变万化、琳琅满目,往往使我们应接不暇啊,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成就智慧的时候。「合同」,就是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大光明藏中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不丢一事。得无差误:真心弘法的人没有差误,赞叹、训斥、帮助、打击,都是慈悲道场。

名离痴乱行:这是五行位菩萨的境界。他的心态没有我执这种愚痴,他的一切行持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在这个五行位的菩萨,我们仍然提起观照一心三藏的道理。提起一次观照,他的定力就加深一层,境界就提升一个品位。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菩萨要善于用各种境界来成就自己。懂得「同」,这叫无分别智,还要懂得万法千差万别。你能以各种各样的办法去对待各种情况,而且你念念都是佛知佛见,这叫理不碍事,性不碍相。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他都没有离开真心本来面目这种智慧。它对应前面讲的十八界就是妙真如性,这叫事不碍理,相不碍性。

名善现行:这是六行位菩萨的境界。这种理事无碍、性相无碍的境界即「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十方虚空,满足微尘:是笼统地讲,十方三世都是一个真如本体。「满足微尘」,不缺一法,也不多一法,缺一法就不圆满,多一法就变成了有二法门,就不是佛知佛见。所以「十方虚空满足微尘」观照为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真心本来面目其大无外,没有边际。如果有个边际,边际之外是什么东西呀?可是我们的心量只是执着在一个我,执着在一个家族,你说可怜不可怜呐?一旦明白一心三藏的道理,又能一步登天,奇妙不奇妙啊?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这个次第圆融的功德不可思议。

现尘现界:就「现尘」而言,虚空包芥子,以大含小;尘中现界呢,非智莫知,非智莫证,这就是《楞严经》在前面讲,「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也就是「一一尘中现十方界」。我们今天在这个讲堂里,你眼睛看到多大的范围,现在心就有多大的境界。当你破除了烦恼习气,破除了我执,我们的心就能包容整个尽虚空遍法界。不相留碍:你留碍了没有?不需要问别人,只要问自己。

名无着行:这是七行位菩萨的境界。这里答案已经给我们提出来了。「无着」,你要放下我执,不要自以为是。只有破除我执放下烦恼习气,一切万法才真正是我,那是无我之我,那是大我之我,那是性具之我。圆顿心地法门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他下手的前提就是明心见性,就是首楞严大定,首先把我们定在大光明藏中。这个法门又叫果教派,是带果行因。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啊,他修行了无量百千万亿劫都是白用功。修得好,能得一个人身再继续修;修得不好还要到三恶道里去转,不知转多少个来回再得人身再接着修,修得多苦啊!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手套大法——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任何一法都是阿弥陀佛,都是地藏王菩萨;任何一法都是无量的地藏王、无量的阿弥陀佛;任何两个地藏王也是任何八个普贤王。我们怎样看待都是「第一波罗蜜」。

名尊重行:这就是八行位菩萨的境界。你走路随便踩一根青草,吐一口唾沫,随便把一个石子踢得老远,随手把瓜子壳烂苹果皮一扔,你都是破戒。那烂苹果皮是不是释迦牟尼?前面刚刚讲了,无想众生是不是也有灵知性啊?所以这些行为都不能有。是不是叫我们尊重一切万法呀?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是圆融:在前面十信、十住、八行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与一切诸佛的心想在一起,与一切诸佛的嘴巴话讲在一起,与一切诸佛的行持融合在一起,承佛教诲。

名善法行:这是九行位菩萨的境界。到这里,是不是还在破除我执?在佛法里有我即是恶,无我方称善。把一切的万法都看成是自己,这是真正的无我。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明心见性以后,时时、事事、处处、念念都是道场,真正做到有漏、空漏、欲漏统统清净。「无漏」,不会漏到三界六道轮回,也不会漏到小乘变易生死,也不会漏到通教、别教那种的空漏。一真无为:就是一真法界。性本然故:是讲真真如性这个「性」,讲一心三藏这个「心」。「然」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之中,我们不能知觉而已。

名真实行:这是十行位菩萨的境界。始终以一心三藏圆顿心法作为我们因地修行的指导思想。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盘路,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从这段经文往下,开始介绍十回向位菩萨的道行、品位。我们瞻前顾后,在前面十信位是菩萨成就自己的正信,十住位菩萨是成就自利功德,到十行位是成就利他功德,然后自然而然就会研究自与他相互之间的关系,无非是互相回向,回自向他,回他向自。

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这是承上,承上三十位的修证,通过自利和利他两种功德的成就,菩萨得到了自在无碍。「满足神通」,是菩萨行持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性流露。这里的神通跟外道神通、小乘神通不一样,他是在心态上做文章,是明心之通,见性之通。

纯洁精真:在行位已经做到了无漏,「精真」是对「纯洁」的进一步解释。在无漏的时候,我们已经由有为之行而提升到无为之行,由刻意地用戒律来管束自己,提升到可以自觉地以定力和慧力来自性流露,行无为之行,这叫「精真」。我们圆顿大法讲的无为绝对不是无所为,而是指自性流露,以无为之心行种种有为之法。

远诸留患:有些人讲,佛证真如,虚空、世界、山河、大地即一念化为无上菩提,那为什么我们还在这个六尘烦恼之中轮回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讲清楚的话,会给我们的修证造成障碍。佛证真如,知十方万法皆是他的自性本心,是他自己自觉地证到自己跟一切的万法是一个命运,共一个呼吸。有呼吸没有呼吸,有命没有命,都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佛是在他的本体位上得到这种解脱,他看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看泥巴瓦块都是自己。所以这里的「远诸留患」,是修行人在这种境界上,证到极果如来的相似法味。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就是不执着菩萨自利利他这种相。因为在前三十位进入信位、住位、行位涉及到的第二义谛比较多,所以从十回向这里开始,我们要懂得回俗向真,向真如本性来回向,使我们的心进一步地由粗变细,由相归性。修行就是这么个过程,会相归性,回俗向真。如果我们不会相归性,不回俗向真,我们就不能圆满解脱;如果我们不回真向俗,不回性向相,那我们也就不能度众生,而度众生的过程本身就是成就自己。要时时提起这个观照,当我们有了一个回向的念,我们就已经落入分别。但是没有这种分别我们就没有办法达到无分别。这就是叫我们要提起观照作回向的原因。

「灭除度相」,这是不执有、不落有;「度众生」呢,就是不执空、不落空。度众生就要有度相,见性就要灭相。所以度相和灭相是圆融的,缺一不可。

回无为心:是由有相回到无相,「无为心」就是见性。向涅盘路:前面的回到无为心是证菩提果,这里是证涅盘果。这里的「无为心」是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法。回向来回向去,其实是一念成就的问题,不要落入次第,一闪念观照一下就过来了。所以在回向无为的时候,你也不要执着回向的那种相。「向涅盘路」,我们讲了四种涅盘,这里的「涅盘」说为无余依涅盘。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这是初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讲来讲去还是在重复总结要救护众生,我们就必须成就自利涅盘功德;同时还要离一切众生相——这个离相不等于离行,不等于离事,不等于无所事事;也不等于就是执着在事相上,我们要学会圆融,始终和光同尘。

在十回向中,同样来讲这个一向,后面十向、十地、等觉、妙觉,是不是都是在这样回向啊?前面的十信、十住、十行,是不是也是在这样回向啊?要懂得次第圆融,瞻前顾后。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其可坏:只要有相就要离。第一个「坏」是动词,是离,第二个「坏」是相,可坏。我要离,这个「离」要不要离呢?连这个离相都要离。你这个相不离的话,是不是还是着相啊?是不是着了那个离相的离啊?但是你不着相不能教化众生啊,把这个道理好好想圆满。实际上就是离而不离,不离而离。

远离诸离:是不是还是「坏其可坏」啊?这里是重复解释,度众生不着相,离相不离心。包含能离的我,所离的生死和诸众生之相,通通要离,连菩提心、涅盘果都要离。离的这个菩提心就是《楞严经》所讲,「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所以能离、所离都离开以后,是什么东西啊?就是真真如性。真真如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名不坏回向:这是二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这第二个回向就是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里讲得更加具体一些,其实在第一个回向里已经包含这种含义在内。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觉湛然:菩萨在这个位时,自觉与他觉,本觉与始觉,他已经能够刻骨铭心地体会到。「湛然」,明明白白就是这回事。觉齐佛觉:在三回向位就知道,我的本觉跟佛的本觉是一个本体。

名等一切佛回向:这是三回向位菩萨的境界。回向的目的就是证真真如性。自与他、性与相,通过回向来圆融、圆满、圆通为一个本体。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精真发明:本觉循序始觉,性具功德来显现事造功德,这就是发明。地如佛地:这可以从行为上来说明,从事相上来观照等同佛地的境界。

名至一切处回向:这是四回向位菩萨的境界。我们以此心圆融贯穿万法,能至一切处而无所障碍,来体现出因果不二、即因即果。所以第三回向也可说成是「等佛觉回向」,第四回向说为「等佛地回向」。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是器界,作为依报。如来:是根身,作为正报。互相涉入:互相回向,以依报入正报,以正报入依报。得无挂碍:以依入正,一毛孔内能容无量佛刹;以正入依,一微尘内无量如来转正法轮。依也好,正也好,都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自在变现。所以心法不可思议,佛法不可思议。在五回向位的菩萨,他就已经尝到这种法味。注意,这里佛讲的是现量佛土证道位菩萨的功德,他已经具足无量的色身三昧。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这是五回向位菩萨的境界。就是无量的智慧德能回向到当下、当处。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于同佛地:这是总结五回向菩萨已经证得依正互融,一多无碍这种功德。所以叫「同佛地」。觉也同,行也同;菩提果也同,涅盘果也同;正也同,依也同,是无量之同。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这是在修差别智、道种智。「各各生清净因」是带果行因,因为前面「同佛地」已经是果,所以所生之因是「清净因」。

任何一项菩提、涅盘、差别智功德,他这个因地心都是果地觉,都是一心三藏佛知佛见。所以圆顿大法妙啊,妙就妙在带果行因。修行人一上路,首先要明心见性,首先要成分真即佛,叫「同佛地」。打一个比方,明心见性好比看到前面就是灯,是不是进入佛土了?然后我们一步一步地往灯前面走,叫做「各各生清净因」。怎么「清净因」啊?始终对着灯光行走,这就是「清净因」,这就是因地心,这就是不生灭心。我们在看到光的同时已经看到灯,进入了佛土就好像是初三、初四的月牙,然后对着灯光跑,跑到十五、十六是不是大圆满呐?那时是究竟圆满之佛。

依因发辉,取涅盘道:是不是对着灯跑啊?我们已经尝到了法味,无非进一步扩大成就而已。这个时候呢,就如佛讲的取涅盘道,「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并且中间没有一切委曲之相,你不会打闲岔。所以依正因发真辉,发真亮,证真果,因正果圆,直通宝所。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这是六回向位菩萨的境界。这里的「平等善根」就是带果行因,修因证果,即因即果,即果即因,因果一如,这叫「平等」。没有因大果小,也没有因小果大。「善根善根」,一切万法唯一之根,没有第二根。我们平时讲根机大小都是方便说。诸佛菩萨、天人鬼畜、泥巴瓦块都是一个根,就是一心三藏。

不管你是无量劫的老修行还是从零起步的新修行,只要你能抓住当下,早晚上床,一起天亮。这是我们这十来年来在全国各地弘法的经验证明。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无限群芳谱 林岚秦小雅 网游之奴役众神 让你当兵戒网瘾,你成军官了 莽荒纪 大帝姬 白袍总管 灵域 我的美女董事长 汴京春深 大宋之最强纨绔 武侠从神雕开始 玄幻都市之超神小学生 万界之最强主角系统 皇家小娇妻 洪荒之太上老子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 地狱电影院 北朝帝业 
经典收藏逆青春 网游之血御天策 桃运特工俏佳人 灵蛇转世镇百怪 离婚后她成了财阀前夫的白月光 重生逃命,竟敲开京圈太子的房门 青梅竹马但嘴硬 止末白马怕青牛(GL) 海贼:我两面宿傩,乱杀 海贼:符咒恶魔面具?我全都要! 江湖公敌,从我做起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易界杀手之王 凤凰谋之吸血凰后 港综:我带曹达华当卧底 庶女当自强 快穿之大佬自救系统 黑神话:吾为天命狼 斗罗:重生瑞兽麒麟,多子多福 身体互换,我替无能太子站稳朝堂 
最近更新田妹重生:改写命运之章 一袭幽梦 查理九世之泪雨流年 恶灵缠绕 踏天之路! 夫君是反派?逃荒路上我杀疯了! 我的世界:开局认魔王为主公 双城之战:都是家人,忠诚! 叶谨:我的黑客能力震全球 言出法随,我请天雷劈!劈!劈! 穿书狐狸精,奈何剑尊他强夺 全家要我做纨绔,我靠漫画名天下 你以为的禁欲权臣,是我裙下疯狗 高冷学神之攻略手册 有了兽夫后,小雌性她被爆宠了 人在有风,娶妻许红豆 破局:黑暗中的正义曙光 满门殉国你悔婚,我娶嫂嫂你哭什么? 娇软美人二嫁:疯野糙汉沦陷 砺刃!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