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首页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皇兄个个不当人 重生追美记 雄霸蛮荒 绣色可餐 一级BOSS:你结婚,我劫婚 学长凶猛 快穿:珍爱生命,远离极品 (修真)破戒 乡村猎艳记 继室千金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三第30讲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你已经听我说过,以舌根对味尘,产生了舌识。那么现在看这个舌识到底是舌头生出来的,还是外面那个味尘生出来的。

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如果你讲这个舌头的直觉、尝觉是因为舌头自己生出来的,那还要我们这些香甜苦辣干什么?你自己去生吧。「甘蔗」为甜,「乌梅」为酸,「黄连」为苦,「石盐」为咸,「细辛」为辛,「姜」为辣,「肉桂」气香味甜。如果这些味道都没有的话,你去尝尝你那个舌头,到底是甜味还是苦味?也就是说,离开外面味道、外面的味尘,舌识就不能显现出它的功能。也就是,不能讲味道是舌头生出来的。舌头自己有没有酸、甜、苦、辣那种个别性?没有。因为味觉它是作第一念分别,你必须感觉出酸、甜、苦、辣才可能产生意识心。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同理,眼睛能不能自己看自己啊?有的人讲,我只要把我的舌头跟上腭一舔,就能尝出舌。上腭是不是味尘?如果舌头悬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能不能尝到舌的味道?我的右手能不能打右手啊?不能。它一定要有一个对待的东西。

舌不自尝,孰为知觉:你这个能尝没有所尝,怎么能生出这个知觉分别?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舌头自己本身没有这种甜、苦、淡、辛种种的个别之性。「味自不生」,既然没有个别性,它能不能产生甜、苦、淡、辛等这些味道?不能。前面讲舌自己不能尝自己,退一步讲,就算能尝自己舌头,又怎么样?它能尝出甜味、苦味、酱油味、辣椒味吗?尝不到。佛把话说绝了。「云何立界」,那我们这个舌识界怎么能成立啊?

若因味生:如果那些味尘能够产生味识这种知觉。识自为味:这个舌识自己就是味尘。同于舌根:就跟舌头不能尝自己一样。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怎么谈得上是味道或者不是味道?因为它是无情的色尘产生的那种所谓的味识。别说是味道,它连不是味道都不知道,还有什么是味道啊?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按照世间心态,一切味是不是要一切物生啊?各生各的味道。「味既多生,识应多体」,比如苹果生出的舌识,它是不是只能尝甜?它能不能尝辣、尝咸、尝苦?不能。所以多种味道、多种味尘生出的味识是不是应该是多种?那么「识应多体」,下面又会造成什么错误呢?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识体只是一,能尝的这个能只是一,按照一物只能是一味,那在理上成立的,在事上又不成立。舌头虽然是一体,我们却能尝很多的味道。在理论上来讲,你是一体的话,只能尝一个味道,把这么多味道都尝成一个味道,就没有分别心。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它没有分别,就不能叫舌识。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总不能说是虚空来产生了你的这个舌入,产生了你的这个尝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前面的是舌生,还是味生,还是空生?这是破单生。这里「舌味和合」是破共生,就是舌头和味尘来和合而生出舌识。这也是我们容易混淆的问题。舌根与味尘,舌根是有情的内尘,味道是无情的外尘。如果讲舌头的尝性是有情的灵知,味尘是无情的顽钝之体,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两种,是相异不相类,它不能产生因缘生法这种原理。我们曾经讲笑话,那个木头牛跟这个肉身牛能不能生一个半木头半肉身的牛出来?没有办法生的。

这种和合没有自性,既不能和合成那个灵知,又不能和合成无知。你不能说和合成一个半无知半有知,没有这个道理。如果用前面的几段经文解的话,那么「合必见离」,合的话中间应该有痕迹;但事实上中间有没有痕迹?(没有)。如果离开呢,这个味识、这个知觉,要分一半给舌根,分一半给味尘。但是它能不能分?注意,这是一种假设法。「元无自性,云何界生」,各自都没有自己一定的那种根性、本性,它能不能和合生什么东西?不能。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以舌为能缘,味尘为所缘,所以能产生出舌识界这种所缘缘,这三个缘,查无实处。

则舌与味,及舌(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三样东西,本来就存在。讲「本非因缘」呢,就是讲显真。这个真就是显通教、别教所讲的那种空性真;「非自然性」,就是显别教的那种妙用。如果用圆教,这个应该讲成「则舌与味及识界三,本真真如性」,实际就是讲一心三藏。自古以来很少有人把《楞严经》的这个真真如性来发挥得圆融贯通。这个「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已经讲了十几回了,这几句口头禅从头到尾都在讲。凡是在经典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字眼、相同的语句,一定是最重要的问题,它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要当心观照。

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这个问题也是你所已经明白的,我当初曾经讲,以我们的身根为能触,以离、合、违、顺这四相为所触的触尘,能够产生出我们身体的这种感觉,叫身觉,下面就是研究这种身识、这种触觉从何而来。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仍然按照前面的那种逻辑推理,你这个身识要么就是张三(根)生,要么就是李四(尘)生,要么就是张三和李四合起来生,实在不行就是老天爷(虚空)生。如果是我们身根生起触觉,顾名思义,那应该以身为名挂牌,这是身识界,这不是触识界。

因触所生,以触为界:如果是因为触尘所生,那应该以触为名,挂牌叫触识界。下面我们就看看到底是谁生谁。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触觉就是我们身体与触尘和合以后所产生的第一念直觉。「必无合离」,没有离也没有合。「二觉观缘」,就是觉合、觉离的那二觉,这是「观缘」。有能观必然要有所观,因为我这个能观就是观离与合,没有这个离合所观之缘,我这个能观它能观到什么?那观不到谁,会不会产生触觉?产生不到。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既然不是张三,按照世间人推理,那肯定是李四。身根不能生,那肯定是触尘所生。离与合是无情的色尘,是顽体,它不能生出触觉来;即使生出触觉,那个触觉有没有灵知性?也没有。如果你一定要认为它能生,而且有灵知的话,那「必无汝身」,那它生触觉与我这个身体有什么关系啊?谁有非身知合离者?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没有身体却还能有触觉?「知合离者」,就是触觉。实际上就是说,没有身体就不可能有触觉。所以由触尘而产生触觉的这个道理不存在。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这段经文就是讲,触觉到底是由身根产生,还是由这个触尘所产生,还是由身根和触尘和合所产生?

物不触知:「物」,这里是表无情,无情即使触也不会产生触觉。「身知有触」,身虽然能够产生触觉,但是不触能不能产生呢?所以这两句话实际上是讲非不因缘。没有这个因缘法,它也不能产生触觉。

知身即触:能够知道身识,能够产生触觉,就是因缘于触尘,是在补充解释上面的文章,这也是讲非不因缘法。「知触即身」,能够知道触尘,有那种触识,知道离与合这种感受的那种身识也源于身。实际上,没有身,没有触尘,我们就不能产生触识。这四句话是讲非不因缘。佛唯恐我们在破因缘法的时候,只知道非因缘,却不懂得非不因缘。非不因缘是讲,又不能说这个触识不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

即触非身:能够知道触尘的那种触觉也叫身识,这个身识不是由我们的身根所生,不是肉团身所生,也不是由我们的身入所生。所以这个「身」有两种含义,这是破因缘法。即身非触:知道身体、触尘的也是一种身识,身识离开了触尘,不能感受到;但它不是由触尘所生,不是由离合违顺这种种的触尘所产生的身识。「非触」,这也是非因缘。所以「即触非身、即身非触」都是讲非因缘。它不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下面再看: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这个「身触二相」就是身入和触尘。身入和触尘在前面十二处里是不是已经破除了?按照道理来讲,在这里就可以下结论,它也不能共生出身识来。就算它能共生出身识,即使能合的话,「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能造与所造都和起来了,那么与离合触尘是不是合在一起了?一体还有没有对待的触位了?为什么没有触位?前面讲了,中间没有缝啊,没有缝就是变成一了。

那么离怎么办呢?「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身根和触尘如果离开的话,那就等于虚空各种各样的形相各自为政呐,就不存在能触所触之用。离开以后是不是我、茶杯、电灯各自为政?谁触谁呀?

内外不成:「内」是讲身根,「外」是触尘。内和外都是各自为政,不存在能与所这种对待。「中云何立」,依靠内根、外尘而产生的这种身识在内根、外尘不存在的情况之下,它怎么能存在?中不复立:中间的意识心不能成立。内外性空:内尘就是身根,它也没有身识这种个别性;外尘那个离合违顺之相,也没有身识这种个别的性。「性空」,就是我们拿不出东西来看。

则汝识生,从谁立界:那么你这种身识到底是身识界还是触识界?虽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木和水就宛然现在。它是怎么回事?讲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就能明白它是妙真如性所现?它就是存在啊,随着身和触这个因缘和合而显现。一定要注意,每讲这一段,观照一下,都是我们的自性所显现。为什么我们却不能认识自己?因为你自己就是自己。这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看看《楞严经》讲得多亲切,多慈悲!佛一直围绕什么眼睛、皮肉筋骨在讲来讲去的,对着外面的这些东西就从我们自身讲起,从脚下讲到头顶,脚下的地、头上的天、对面吹来的风、后面打来的雨,与你的眼睛、鼻孔到底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离开我们当下去谈玄说密?没有啊,这就是讲正法,这就是讲真实法。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在这里,佛推翻过去的方便说法。以身根为能触,以离合违顺触尘为所触,而产生出我们的身识这种触觉,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三处都无」,是对三处说无,「三处」,就是有相之实相,这个「无」不是断灭空,是无相之实相。这是对相说性,也就是会相归性。会三处之相,归无相之性。那「三处都无」是不是如是我闻?「三处」是不是「是」,「都无」是不是「如」?「如是我闻」,你闻到没有?

则身与触,及身(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解释同上。比如说,我们这个身根所对茶杯这个触尘,你能不能说我身根生茶杯,茶杯生身根,或者我和茶杯生出一个身觉?能缘、所缘和所缘缘的身识,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那你能不能讲谁生谁?这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当下是一个念,当下是万法。生也是我,死也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我,他也是我,都是自己在变化。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阿难,你过去已经听我说过,以我们的意根为能缘,对应的法尘为所缘,而能产生我们的第六意识心。意根,是指第七识;法尘,也叫前尘影事。那么这个意根对法尘来进行分别、打妄想,就造成意识心。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仍然是统一的句式。那么这个意识心到底是意根所生,还是法尘所生,还是意根和法尘和合共生,还是由虚空无因之生?无非这四个方面。

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我们头脑是不是时时在妄想分别,到了扬州还考虑家里情况怎么长怎么短?如果说因为这个妄想分别心是由你自己心里的意根产生的——一定要注意,意识它能够分别,这是它的一种能力;它分别出来的那个东西叫所分别,叫所缘缘,也就是我要吃好,我要穿好,是这种心——那这种意识心后面是不是有产生这种意识心的东西?

于汝意中:就是你这个意根之中。必有所思:就是法尘。比如说,我们要做馒头,必须要有面粉和水。没有面粉和水能不能做起馒头来?「发明汝意」,必须要有法尘才能成就你的意识。若无前法:「前法」就是法尘,就是我们的意根所缘之境。意根是能缘,法尘是所缘,能缘与所缘和合才能产生意识心。意识心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若无前法」,如果没有所缘之境;「意无所生」,意识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是说,我这个意根、我这个想法,如果没有面粉和水在前面,我就不可能产生我要做馒头这个意识。

离缘无形,识将何用:这里的「离缘」是指离开所缘的法尘。法尘都没有,形都没有,影子都没有,「识将何用」——即使产生了意识又有什么用啊?实际上通过意根对法尘产生了意识,它的作用是反过来作用于这个法尘。比如我们头脑有「一二三四五」,这是法尘。那么,意根通过「一二三四五」产生了意识,干什么?来搞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五等于七,是不是来反作用于这个法尘呐?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下面进一步分析,讲得更加细腻。这个「识心」,「识」就是第六识,「心」就是第七识,意识和意根;「思量」,是指讲我们的意根和识心的种种的分别心,分别功能,这里作为动词来用。意根它是一种直观的反应。在讲小乘因缘法时,把它说为无知。因为相对前面六种意识心,它好像如如不动,它其实动得更大。正因为它动得特快特快特快,所以我们感觉不到。

兼了别性:这个「了别性」是比喻种种的妄想分别。前面「诸思量」是从总体上来讲,「兼了别性」是从具体上来讲。这里也就说尽了我们一切的思维观照、一切的心法,乃至包括前面的五种俱生意识、心法统统包含在内。所以一兼全兼。为同为异:就总体上来讲,这些意识心到底相同还是不相同?重点地讲,意识心跟意根相同还是不相同?我们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如果相同的话,那你意识心就是意根,你还要讲什么谁生谁啊?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意识心跟意根如果不同的话,那么意根是心法,那意识就变成了色法;或者意识是心法,意根是色法。这两者体性是不是杂乱呐?所以「异意不同,应无所识」。两者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这两者谁生谁?到最后来讲,谁都不认识谁。意识它就是起这个分别作用,如果不认识谁,它有没有分别作用了?没有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识别的功能都没有,你还谈什么意根生出意识?若有所识,云何识意:这个就从逻辑推理上来讲,一定是意根生意识。那么你这个意识跟意根是相反,不是同类的,你能不能以意根来叫意识?不能。你只能叫眼识,或者是什么什么识,你不能叫意识。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同也好,异也好,这两种性体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如果意识跟意根是同一体,那么这个一体它没有能所,一体不能变成两体——因为意识跟意根相同,都是个心法,能不能讲谁生谁?不能。这是讲「唯同」不能成就。两个体性不一样,也不能造成能所。你能不能讲肉牛与木头牛可以生个什么牛?所以无论是同或者是异,都不能讲意根能够生出意识。

所以「界云何立」,这个「界」是指意识界,怎么能成立?不能成立。意识心在第二义谛里,在十法界这个范围之内,你找不出它的来龙去脉,但它又宛然现前。所以佛处处把我们逼到如来藏,既然十法界找不出它的根源,它又现前,当下不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随缘显现吗?处处都要往这方面悟。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如果讲我们的意识心不是意根所生,那么就是因法尘所生呐。「若因法生」,是指法尘,「世间诸法」就是世间一切法,「不离五尘」的五尘是色法。下面,色、声、香、味好理解,这个触呢,要注意,不要理解为跟它相摩。这不是触,是指通过接触以后产生的合与离这两个法。这两个法也是色法、尘法,不是心法。离、合这两种东西我们的心可以感觉到,但你还拿不出来给人家看。「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我们的意根只摄受法尘,它只管你前面五尘的影子,所以五尘实法不经意根。这里要明白。我们只有眼睛才能对着色法,耳朵才能对着声音。当我们眼睛闭起来的时候,这个实法能不能经过我们的意根?不能。但是它的影子能经意根——哦,这是红珠子,有这个印象。这个红珠子在不在你意根里?不在,它是虚妄的。

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我们的意识心就算讲生,也只能讲是依于法尘而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你今好好看,你这个法尘是什么样子,特别强调法尘之法是怎么回事。因为我们一定要咬住意识已经不是意根生,那么也咬住它一定是法尘所生。即使错误的,错也错的在理。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色空」属于色法,「动静」属于声法,「通塞」属于香法,「合离」属于味法和触法。这五尘法怎么样呢?是什么特点啊?生和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如果我们的法尘离开前面的这些相,它存在不存在啊?因为它是前面「诸相」的影子,没有形体,有没有影子啊?这是一步一步地来观照。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这里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也就是说,法尘是随着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生而生,随其灭而灭。前面讲了,意根不可能摄受这五尘色法,那它能不能依靠这五尘色法来产生意识?(不能)。五尘五种色法也都不能产生意识,那五尘色法的影子能不能产生意识?连五尘色法的影子都不存在,它随着这五尘色法的生而生,随其灭而灭,它自己都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能不能产生出任何一种东西?不能。

所因既无:所以这里讲,意识所依靠的法尘都没有独立的实体地位。因生有识:你却因此而非要强调能产生所谓的意识「作何形相」啊?到底是什么样子啊?

现在提醒大家一句,因为我们一直是讲一心三藏,我们这种意识心是不是本来就是啊?你当下就是意识心呐。因为佛一开始讲这个法,大家没有办法认可。为什么不认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佛讲了各种各样的法,说是怎么因缘和合产生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铃是佛系起来的,佛再给我们解铃。因为佛当年讲这个法本身就是戏论法,但是现在仍然是用戏论法来破戏论法,这就使我们感到很困难。

所以我讲这个法的时候,始终提醒大家,一切都是当下现成的。意识心怎么来的?我们自己就是意识心,这是本有的。它随着我有这么个意根,有这个肉团,有外界这么多所对的法尘而显现的这种思维。我们却以为它就是这样产生的,其实不是的。我们本来就有这种心,随着这种环境就会显现出来。人生本来面目就是几句话的事情,一切的东西都是我一个念变出来的,这句话就了了。懂了,信了,你就了生脱死了。

相状不有:这个「相状」是指法尘的相状,法尘没有相状。界云何生:这个意识界怎么能成立啊?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所以你们要知道啊,我释迦牟尼过去讲的那种因缘所生法不能成立。意根、意识和法尘这三界,没有实体,找不到出处,却宛然存在。则意与法及意(识)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到这里为止,这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算是圆满了。后面进入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实际上这七大是把前面的这四科从另外一种不同的角度再进一步地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前面四科。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佛当年就是这样讲的,因四大和合而有世间万法。佛讲因缘法,是用小乘法初步引导众生,因为最初不具备宣扬大乘法的气氛。如果不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讲一心三藏,不会有人信的。但是,诸佛出世就是为了讲一部《法华经》,讲一部《楞严经》。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你现在怎么不认账呐?过去通过因缘法来批判外道的自然法,你现在是自然法也不认,因缘法也不认,这是什么道理?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我阿难现在给你搞糊涂了。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这是以诚心、恭敬心请法。我没有其它指望,只有一条路。「垂」,是以上对下,表示关爱。「开示众生,中道了义」,「开示」二字至关重要。说明我们本身就是中道了义。如果我们本身不是中道了义,那开了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开了还是个迷惑颠倒。既然我们本身就有,一开是不是就示了?所谓「中道了义」,藏教菩萨执有,通教执空,别教执亦有亦空,带有次第性。唯有圆教菩萨知道,即有即空即中,万法当下就是一。我们当下就是释迦牟尼,当下就是阿弥陀佛,当下就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但在我们没有明理、没有破除烦恼习气的时候,阿弥陀佛的妙用、山河大地的妙用、天人鬼畜的妙用不能现前。

实际上这个「中道了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名相概念不同,所讲法理是一。阿弥陀佛是不是中道了义?这个茶杯是不是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就是讲真实,讲来龙去脉。只有「中道了义」是「无戏论法」。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大奉打更人 限制级末日症候 林岚秦小雅 网游之奴役众神 莽荒纪 大帝姬 武侠之气运掠夺 武侠之神级大宗师 灵域 我的美女董事长 汴京春深 大宋之最强纨绔 斗罗世界的巫师 玄幻都市之超神小学生 超级神龙养成系统 皇家小娇妻 洪荒之太上老子 锦绣医妃之庶女凰途 北朝帝业 穿成反派世子爷的亲妹妹 
经典收藏逆青春 渡仙玄记 桃运特工俏佳人 灵蛇转世镇百怪 重生逃命,竟敲开京圈太子的房门 青梅竹马但嘴硬 走绿茶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琳琅诡事录 海贼:我两面宿傩,乱杀 海贼:符咒恶魔面具?我全都要! 江湖公敌,从我做起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快穿了解一下只在女尊世界做任务 凤凰谋之吸血凰后 公主太子打赌,谁输谁要囚下苦 庶女当自强 快穿之大佬自救系统 黑神话:吾为天命狼 身体互换,我替无能太子站稳朝堂 仙君追逃妻到蓝星挖自己墙脚 
最近更新田妹重生:改写命运之章 一袭幽梦 查理九世之泪雨流年 恶灵缠绕 踏天之路! 夫君是反派?逃荒路上我杀疯了! 我的世界:开局认魔王为主公 双城之战:都是家人,忠诚! 叶谨:我的黑客能力震全球 言出法随,我请天雷劈!劈!劈! 穿书狐狸精,奈何剑尊他强夺 全家要我做纨绔,我靠漫画名天下 你以为的禁欲权臣,是我裙下疯狗 高冷学神之攻略手册 有了兽夫后,小雌性她被爆宠了 人在有风,娶妻许红豆 破局:黑暗中的正义曙光 满门殉国你悔婚,我娶嫂嫂你哭什么? 娇软美人二嫁:疯野糙汉沦陷 砺刃!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 深圳读客行空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txt下载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最新章节 - 印广法师【楞严经】讲记全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