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首页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名门艳旅 江山美色 重生之女将星 四季锦 抗日之兵魂传说 即鹿 至尊神医之帝君要下嫁 至尊特工 重生之大清逍遥亲王 重生之极品皇帝 
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 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文阅读 - 古今中外奇案录txt下载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81章 红铅丸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那个宫廷秘事重重的明朝晚期,朱常洛的母亲王氏地位卑微,从未得到明神宗朱翊钧的宠爱。尽管朱常洛身为皇长子,但由于其庶出的身份,始终未能赢得父亲神宗的青睐。时光回溯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当备受恩宠的郑贵妃诞下一子,取名朱常洵,神宗与郑贵妃私下订下了颠覆传统的密约——意图打破“废长立幼”的禁忌,立朱常洵为未来的储君。

这一石破天惊之举激起轩然大波,不仅遭到铁腕背后的李太后的坚决反对,更引起满朝文武基于“嫡以长尊,无嫡立长”这一千秋不变的皇家继承法则的激烈抗争,一场围绕皇位继承权的“国本之争”就此拉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序幕。

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深秋十月,在内外压力之下,神宗皇帝被迫妥协,正式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朱常洵则受封为福王。这场皇位争夺战看似尘埃落定,实则暗潮汹涌,朱常洛的太子宝座并未因此稳固,而是如同风雨中飘摇的小舟,时刻面临着颠覆的危机。

不出所料,在诡谲莫测的宫廷斗争中,潜藏的危机终于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浮出水面,一场针对太子朱常洛的刺杀阴谋—梃击案爆发。

1615年五月初四的傍晚,京城皇宫禁卫森严的太子宫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一名来历不明的男子张差持械闯入,意图行刺太子朱常洛。随着张差被捕及审讯深入,惊人内幕逐渐曝光:他声称是由郑贵妃身边的亲信宦官引入宫内的。这一爆炸性消息瞬间引发了举国震惊,舆论纷纷指向郑贵妃,指责她策划了这场险恶的刺杀行动,甚至有人揣测其兄郑国泰可能参与其中,欲除掉太子以篡夺皇位继承权。

面对排山倒海般的质疑声浪,郑贵妃惶恐不安,急奔向神宗求助。深知无法用强权压制沸腾民怨的神宗,唯有建议郑贵妃向太子寻求谅解。走投无路的郑贵妃只好硬着头皮恳求太子息事宁人。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朱常洛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他表示只需严惩张差本人,不必牵连其他人。于是,梃击案以张差被依法处决,其所供之人或流放边疆或悄然消失的方式匆匆落幕,但这起震撼晚明政界的梃击事件并未因结案而彻底平息,反而成了笼罩在皇室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

太子朱常洛虽在这场国本之争及梃击案后稳固了储君的地位,使得郑贵妃及其党羽再难与其正面抗衡,然而宫廷之内,两人阵营的关系并非表面上的和平共处,实则暗藏着不可调和的深刻矛盾。这些矛盾犹如隐藏在华丽帷幕下的利刃,不断割裂着原本就脆弱不堪的皇室内部团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期间的宫闱斗争如同火种一般,为后来发生在泰昌、天启年间的更为激烈的权力角逐奠定了基础,而在一切暗潮涌动之下,红丸案的发生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

在那神秘深邃的大明宫廷中,身居皇长子高位的朱常洛,自小便如一颗明珠蒙尘,未曾得到父亲明神宗丝毫的垂怜。十三岁始得开蒙读书,却又早早中断学业,人生的旅途曲折蜿蜒,充满了崎岖坎坷。在这漫长的储君岁月里,他生活在父亲冷漠的阴影下,内心世界愈发孤寂,渐渐沉醉于酒池肉林,寄情声色以慰藉心灵的痛苦。如此生活,自然严重损耗了他的健康资本,身心疲惫,积疾暗生。

终于,在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的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驾崩,命运的车轮将朱常洛推上了帝位,改元泰昌,开启了他短暂而饱受争议的帝王生涯,世人称之为明光宗。甫一登基,这位新帝即展现了他的仁德之心与治国决心,短短数日内,连续两次豪掷百万两白银犒赏辽东等地戍边的英勇将士,同时果断取消了矿税和榷税,召回了横征暴敛的矿税使,强化内阁力量,一系列举措迅捷有力,令朝廷上下乃至民间皆为之动容。

紧接着八月初一那天,朱常洛在庄严神圣的登基大典上,他脚踏华贵的玉履,步伐稳健,面容和悦,不见丝毫病态,仿佛体内积蓄的疾病此刻并未显现,尽显帝王威仪,令观者无不叹服其气度非凡。

朱常洛荣登大宝后,郑贵妃心中因曾涉及国本之争的风波而忐忑不安,为了确保自身的地位稳固,并在新帝面前博取好感,她精心挑选了八位美貌出众、才艺双全的侍女送入光宗的后宫。与此同时,郑贵妃还巧妙地与光宗新近宠爱的李选侍(人称西李)联手,二人共同编织了一个以美色为诱饵的政治棋局,企图借此机会为自己争取到皇太后和皇后尊崇无比的封号。

好色成性的光宗接纳了这八位能歌善舞的绝色佳人,从此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昼夜欢宴,恣意享乐。然而,光宗本就体质羸弱,这般急剧的放纵生活,无疑是在加速消耗他的生命之火。短短不足十日,原本就已经疲态初现的光宗,其容貌迅速衰老,病体陡然恶化,衰弱的程度令人瞠目。

眼见光宗病情急转直下,“龙颜憔悴,病势凶猛”,起初由御医陈玺按照传统中医理念细心调理,奈何光宗亟需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温和疗法缺乏耐心。于是,决定更换治疗方案,改由负责宫廷医药事务的宦官崔文升接手诊治,期望能找到快速治愈病症的良方。

八月十五日,本是宫中寻常一日,却暗藏着不寻常的波澜。崔文升,这位曾为万历皇帝郑贵妃效命的内侍,如今已晋升为司礼监秉笔,掌管御药房。然而,他却在今日,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愕的事情——他没有给新帝光宗朱常洛服用培元固本的良药,而是偷偷换成了去热通利的泻药大黄。

朱常洛服下那药之后,一夜之间,腹泻竟达三四十次之多。他的脸色苍白,身形萎顿,连走路都变得异常艰难。皇帝病情危急的消息传开,群臣们无不惊慌失措,宫中一片混乱。

崔文升的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朝臣们的惊诧和猜疑。舆论纷纷认为,崔文升之所以敢如此大胆,必定是受了郑贵妃的指使,意图置皇上于死地。毕竟,崔文升与郑贵妃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秘密。

而此时,国子监的李胜芳却向兵科给事中杨涟透露了一个更加惊人的消息:郑贵妃与李选侍二人竟然暗中勾结,刺探宫中内事。这个消息,无疑让原本就混乱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杨涟愤怒地斥责崔文升不知用药之道,竟敢向身体虚弱的皇帝下泻药大黄,导致其病情恶化。而朱常洛的生母王氏和原皇太妃子郭氏等外戚,更是坚定地认为崔文升是受郑氏指使,此事必定是郑氏的阴谋。

一时间,朝野上下流言四起,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在猜测着背后的真相,而真相,却仿佛被一层厚厚的迷雾所笼罩,让人难以窥见。

在八月十六日这一天,周嘉谟在杨涟、左光斗的倡议下,召集了满朝文武大臣,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会议。会上,他公然斥责郑贵妃的侄子郑养性,言辞激烈地指责郑氏一族贪婪无度,心怀不轨,恐怕难以善终。周嘉谟的言辞犹如一把锐利的剑,直指郑氏一族的软肋,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

紧接着,周嘉谟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让郑贵妃移宫。面对群臣的压力,郑贵妃无奈之下,只得移居到了慈宁宫。这一举动,无疑在宫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让人猜测着背后的深意。

事情并未就此平息。仅仅过了三日,光宗就降旨称自己头目眩晕,身体软弱,无法行动。这个消息一出,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光宗的身体状况究竟如何?为何会突然病重?这一切,都让人感到疑惑和不安。

到了八月二十二日,光宗又召见了大臣们,试图平息外廷的流言蜚语。他下令驱逐崔文升出宫,并暂停了封郑贵妃为太后的命令。这一举动,似乎是在向朝臣们传递一个信息:他正在采取行动,以稳定朝局,消除不安。

在那阴霾笼罩的二十三日深夜,内阁重臣刘一燝与韩爌轮值之际,明光宗的病情已然陷入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就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一个神秘人物——鸿胪寺官员李可灼悄然现身内阁,怀揣着一颗所谓的“仙丹”,声称能扭转乾坤,挽救圣上的生命。然而,内阁首辅方从哲面色凝重,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前任太医崔文升误诊误药的惨痛教训,遂果断下令李可灼速速离去,不得妄图接近皇上。

尽管李可灼未能通过正规渠道将仙丹呈入宫闱,但第二日清晨,一场未预兆的变故发生,此人竟然私自闯至皇宫禁地思善门,意图强行进献丹药。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挑战,内廷宦官们心惊胆战,无人敢擅自放行这位带着神秘药物的闯入者。尽管方从哲与同僚再度联手阻止了这场闹剧,然而,那颗仙丹的存在如同瘟疫般在宫廷之内迅速发酵,传言犹如一只无形的手,或许已经悄然伸向了病榻上的光宗皇帝。

光阴流转至二十六日,整个紫禁城弥漫着紧张压抑的气息。光宗皇帝强撑病体,在乾清宫内的冬暖阁中勉力支撑,倚靠案几端坐,身边簇拥着皇长子、皇五子等亲眷小心侍奉。十三位朝廷重臣接诏齐聚乾清宫,他们个个面露忧色,恳请皇上慎重对待所有药品,以免重蹈覆辙。光宗苍白的脸庞透出一丝疲惫,声音微弱却又坚决地回应道,过去十数日已滴药未进,显然对任何药物都持有戒备之心。

此刻,正当众人忧虑不已之际,光宗忽地下达了一道令人意想不到的谕旨——册封那位饱受争议的李选侍为皇贵妃。此举不仅令满堂哗然,更在重重疑云之中投下了又一块巨石,仿佛预示着更深的秘密和博弈正在暗流涌动的宫廷深处酝酿爆发……

在阴郁而紧张的二十九日清晨,皇宫深处,一场关乎皇室血脉传承的密议悄然进行。光宗朱常洛,面色苍白地召集朝中重臣,迫切地商讨册封太子事宜。方从哲等一干阁老纷纷恳请病情垂危的光宗早日确立皇长子为合法继承人,光宗挣扎着点头应允,预感自己已行至生命的终点。

正当他虚弱地询问起身后陵寝安排时,话题突转至那位神秘的鸿胪寺丞李可灼身上。仿佛命运的捉弄,光宗执意召见这位声称持有神药之人。李可灼匆匆入殿,一番诊脉过后,他口中所述病情病理竟深深打动了濒临绝境的光宗,似乎带来了一线生机。

尽管群臣退避在外,面对李可灼手中的红丸,无不心生疑窦。据闻,这药曾试用于其同乡二人,效果截然不同——一人病情恶化,另一人却略有好转。刘一燝辅臣深感忧虑,断言此药非绝对安全;孙如游礼部尚书更是警觉,强调此事关乎龙体安危,仙丹岂能轻率入口?

然而,在紧闭的宫门背后,一股无形的压力迫使事态急转直下。一名内廷乳媪焦急催促,要求即刻炼制并进奉丹药。群臣面面相觑,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同意李可灼现场调制药剂。不多时,一颗鲜红的丹丸出炉,光宗即便饮水已显艰难,却依然决意服下。令人惊讶的是,服药后光宗竟短暂恢复了气力,称赞李可灼乃国之忠良。

惶恐不安的群臣退出宫殿,门外静候佳音。不久,宫内传出消息,称皇上服药之后身体暖和舒适,食欲渐增,一时之间,群臣虽心中疑云重重,却又难掩欣喜之情。李可灼以及御医们留在殿内密切关注,时光恰逢巳午交替之际,一切宛如笼罩在一片神秘而紧张的气氛之中,等待未知的命运裁决。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李可灼神色凝重地步出紫禁城,奔赴内阁总理方从哲处,带着一份让人背脊发凉的消息:皇上药力似有消退迹象,急需再服一粒红丸续命。尽管御医们异口同声警告,坚决反对再次施药,然而,皇上那近乎哀求的急迫催促犹如一道无法违抗的圣谕,使得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第二颗药丸。

就在这一片忐忑不安的氛围中,九月初一的拂晓时分,随着五更鼓声的敲响,宫墙之内突发变故。光宗皇帝的健康状况瞬间恶化,如同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大厦,顷刻间崩溃。众臣尚未从睡梦中彻底清醒,便被一阵疾风骤雨般的内监紧急召唤冲散了宁静,慌乱中奔入皇宫,愕然发现龙椅之上已然空荡,光宗已驾鹤西归。

方从哲在惊愕与混乱交织之际,急于稳定局势,迅速召集阁臣,未经充分商榷便拿出早已草拟好的遗诏,以逝去君主的名义,对李可灼大加赞赏,并下令赐予丰厚的银币褒奖。这份遗诏甫一公布,立即激起轩然大波。朝野上下瞬时议论纷纷,人们心知肚明,遗诏背后的真正执笔者正是首辅方从哲。这一举动,无疑在无形中将他与那扑朔迷离的红丸事件紧紧捆绑在了一起,成为难以摆脱的嫌疑焦点。

十月的晚秋,笼罩着京城的不只是落叶与寒霜,更有“红丸案”真相探寻的热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沸点。礼部尚书孙慎行与左都御史邹元标联手投石问路,呈上了两份震撼朝野的奏章。孙慎行掷地有声地揭示:“即使方从哲并无直接弑君之意,但他对事件的处置却足以构成间接杀君之罪。他试图洗脱弑君之名,却终究难逃实质上的责任担当。”这番言论如同一把尖刀,精准地划开了案件核心,为彻查“红丸案”的幕后黑手定下了严苛的调查方向。

面对汹涌的舆论压力,方从哲内心翻江倒海,反复斟酌之下,终于撰写了洋洋洒洒的一篇奏折。在这部长篇累牍的自我辩护书中,他极力澄清自己与“红丸案”的牵连,并以无比恳切的态度请求朝廷准许他远离权力旋涡,告老还乡。奏折送出仅仅十日,年轻的天启皇帝便下达了御批,同意了方从哲的辞职申请。到了十一月初,这位执掌朝政长达八载的老臣,黯然告别繁华的京城,踏上归隐之路。

与此同时,光宗暴毙的秘密引发了一系列更为大胆的猜测。御史郑宗周与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人敏锐地洞察到,此案或许与昔日宫廷内的“梃击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怀疑背后潜藏着一个蓄谋已久的杀机,目标直指光宗本人。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则进一步揭露,光宗的猝死可能与郑氏家族、甚至是光宗宠爱的妃子李氏等人之间的权力争斗密切相关,一场宫廷内的暗流涌动,正逐渐浮出水面。

光宗登基未足月,突然驾崩,加之朝廷内部各党派斗争如火如荼,这让光宗死因之谜变得炙手可热,同时也不乏揣测东林党借此机会打击异己的声音。种种热议的核心,便是围绕着方从哲、李可灼以及崔文升等关键人物,他们的行为举止均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吏部尚书张问达、户部尚书汪应蛟、礼部尚书孙慎行、左都御史邹元标等多位高官及众多监察官员,纷纷对方、李二人涉嫌误诊误药提出强烈弹劾。御史王安舜对此直言不讳:“先帝脉象旺盛而浮大,乃是三焦火盛,面部泛紫带赤,满面发热,喝粥亦烦躁不安。这是体内火毒积结,应当清火而非助火。红丸中的红铅取自妇人经血,属阴中之阳,纯火精华,将其用于治疗虚火燥热之症,无疑是加速死亡的催化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光宗正是在服用红丸后迅疾离世,而首辅方从哲竟在光宗驾崩当天,亲自拟定遗诏,嘉奖了进献红丸的李可灼,此举引起了多方猜疑。御史王安猛烈抨击方从哲“随意推荐江湖庸医”,并指责其通过赏赐掩盖自身过失。御史郭如楚亦明确表示方从哲绝不该赏赐进献可疑药物的李可灼。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方从哲被迫按照太子指令,对李可灼处以扣除一年俸禄的处罚。

进入十月,孙慎行与邹元标两位重臣再度抛出两份振聋发聩的奏疏,孙慎行一针见血地指出:“方从哲虽然没有直接杀害君主的动机,但他应对君主之死负有实质性的罪责。他试图摆脱弑君之名,却无法逃避实际酿成的悲剧后果。”面临诸多指责,方从哲无奈之下上书辩解,并请求离职退休。十一月初,这位饱受争议的首辅黯然离开京城,结束了他在朝廷中的职务生涯。

在诡谲莫测的宫廷深处,御史郑宗周与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携手揭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惊天秘闻。他们坚信,震惊朝野的“红丸案”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数年前那个同样扑朔迷离的“梃击案”源自同一股黑暗力量的操纵——这股力量誓要将光宗皇帝推向死亡的深渊。

而刑部主事王之宷,则透过层层迷雾,将视线聚焦在了更加隐秘的角落。他大胆揭露,光宗暴卒的背后,竟然牵扯到了郑氏家族与深受光宗宠爱的妃子李氏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争夺战。王之宷坚定地指出,光宗的死并非偶然,而是这场围绕皇权的阴谋夺权戏码中最残酷的一环。在这座金色牢笼中,每一个看似无辜的角色,或许都隐藏着推动光宗走向灭亡的罪恶之手。如此一来,“红丸案”不再仅仅是一场关乎皇族健康的医疗事故,更是一场波及宫廷内外,关乎生死存亡的政治阴谋。

自从方从哲黯然离开京城后,却始终未能摆脱“红丸案”的阴影,一封封催命般的奏章接踵而至,要求朝廷对案件进行彻查。一日,年轻的天启帝在堆叠如山的文书之中,赫然发现了一份来自方从哲遥远故乡的亲笔奏疏。这位昔日的重臣在疏中痛陈己过,称自己因年迈昏聩,未能有效阻止无良官员献上致命丹药,此罪当诛。为了赎罪并平息群臣的愤怒,他甘愿请求削去所有官阶,以垂暮之躯踏上流放边疆的苦途。

此举犹如巨石投湖,在朝堂之上激起了阵阵涟漪,不少大臣纷纷为方从哲求情,认为他的诚意足以感动天地。天启帝也被这份沉甸甸的忏悔打动,然而,面对尚未彻底澄清的案情真相,天启帝心中犹疑不定,一时难以做出裁决。

就在这个微妙的转折点上,一贯低调沉默的内阁重臣韩爌终于打破沉默,挺身而出。他凭借记忆的细腻笔触,生动还原了当时宫闱内一幕幕紧张而又令人扼腕的场景,尤其详尽刻画了方从哲在进退维谷之际的复杂心境。韩爌力排众议,直言:“红丸案”已困扰朝廷一年多,焦点人物崔文升和李可灼虽因误诊误治导致先皇驾崩,但他们终究是在秉承圣旨的情况下用药,虽有失职之罪,却不宜过于苛责。因此,韩爌主张应适度惩罚二人,而对于“红丸案”本身的追究,则应适可而止,以免陷入无休止的纷争,阻碍国事的正常运作。

在晚明万历年间,韩爌以其深厚的政治资历和卓越的品格威望闻名遐迩,他为官十余载,始终秉持公正廉明的原则,深受朝野各方敬重。当其步入内阁,更是身处权力核心,亲身经历了那起震惊朝野的“红丸事件”,与方从哲共同处理这一关乎皇家秘辛的棘手事务。因其言行素来稳重可靠,当他提交了一份揭示真相的奏折后,无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迅速平息了一场即将掀起轩然大波的危机。

转瞬之间,天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动御笔,下令追究崔文升与李可灼两人的罪责。到了公元1622年,即天启二年的岁末,朝廷做出了决定:崔文升被贬谪至南京,而李可灼则被发配至边疆服役。“红丸案”在各派势力的角力之下,最终以一种仓促而模糊的方式暂时画上了句号。尽管如此,该案仍留下诸多未解谜团,其中的关键疑点并未得到确凿的澄清。

时光荏苒,后世学者对此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激烈的辩论,试图拨开历史迷雾,解开光宗皇帝猝亡背后是否真与神秘“红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谜题。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挖掘史料、反复论证,至今这一问题依然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厚重的历史帷幕后,成为了永久的千古之谜。

天启年间,权阉魏忠贤一手遮天,暗中操纵朝政,企图颠覆已定论的“红丸案”。为了洗白这件宫廷疑案背后的黑幕,他无情打压异议者。时任礼部尚书,坚持揭露方从哲罪行的孙慎行,不幸成为魏忠贤刀下的牺牲品,不仅被革职除名,剥夺一切官爵荣誉,还被判处流放边疆的重刑。那些勇于指责崔文升的东林党人士,也未能幸免于难,其中高攀龙面对绝境,选择了悲壮的投池自尽。

待到崇祯帝继位,局势骤变,新皇励精图治,铁腕肃清阉党势力,魏忠贤终遭清算。随着魏氏垮台,“红丸案”的真相再次浮出水面,冤屈得以昭雪。然而,历史并未因此安宁,崇祯帝驾崩之后,南明政权在风雨飘摇中成立,政治斗争再度上演,各方势力借由“红丸案”旧事重提,挑起新一轮的党派纷争。直至明朝江山倾覆,这个充满悬疑色彩的案件仍如影随形,伴随着王朝的终结,留下了永恒的谜团与遗憾。

在那弥漫着神秘与阴谋的年代,明光宗朱常洛的猝然离世引发了无尽的猜想与争议。坊间传闻,光宗是因服下一颗名为“红丸”的诡异药丸而不幸丧命,但也有人坚称其死因与红丸毫无关联,或认为是旧疾复发、或是疲于政事、亦或是被郑贵妃设局陷害。甚至有观点指出,是医药失误导致了这位年轻帝王的陨落。

对于李可灼进献的红丸,朝堂上下意见分歧严重。一部分朝臣主张赏赐李可灼以示肯定,认为他提供了有效的药方;另一部分则愤慨不已,提议对其严惩,削减其俸禄一年作为惩戒。还有人认为李可灼既非正式医官,又不通药理脉象,主张将他流放到边疆之地。然而,在天启五年,魏忠贤纂修《三朝要典》时,李可灼的遣戍之罚竟被取消,此事由此成为了天启年间党争的重要议题,旷日持久地持续了八年之久。

红丸的真实成分,更是引来了无数揣测。一种观点认为,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实则是寻常的春药红铅丸,这类炽烈的药物对于虚弱不堪、体内阴阳失调的光宗而言,犹如火上浇油,或许李可灼不过是效仿前人陶仲文博取功名,却不幸时运不济。另一种看法则倾向于认为红丸是道教徒炼制的所谓“金丹”,若成功治愈重病患者,自然能够名利双收,若不幸失败,则可归咎于病情太过严重。历经三百多个春秋,历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假设与推论,然而至今仍未有一个解释能够完全说服世人,光宗之死与红丸的关系依旧是个谜团,等待着时光的揭晓。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恰似寒光遇骄阳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男欢女爱 宋檀记事 超凡大航海 穿书之末世崽崽不好养 特种兵在都市 将军好凶猛 高手下山祸害师姐 全球高考 都市花缘梦 快穿女配冷静点 万古不死,葬天,葬地,葬众生 鬼吹灯 余生遥向晚 诸天刀皇 清穿皇妃要娇养 洪荒降临之最强玩家 玄幻之我来到十亿年后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名门艳旅 大宁第一衙内 醉枕三界 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 风花醉 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 穿越三国:吕布成为我岳父 红楼之补苍天 大秦:我,公子扶苏,新一代祖龙 三国之一马平川 陛下,臣只想吃软饭 我的灵异笔记 女皇的男闺蜜 我被丧尸了100年 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 神仙门 我是无敌的大寨主 赛克斯帝国 
最近更新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 人在汉末,我堂兄是刘备 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 穿越古代无理造反 大齐之君上传奇 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 镇国世子爷 三国:开局娶了大乔 当云天明穿成林如海 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 大明辈分我最大,我的岳父朱重八 我家有个电饭锅 天启新篇粉丝建言重塑大明 大秦:我说我不当宰相,扶苏非要封我为王! 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 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 大明英宗朱祁镇 时空乱叙 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 我掌梁山,没宋江什么事了 
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 古今中外奇案录txt下载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 - 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