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首页 >> 古今中外奇案录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马前卒 抗日之兵魂传说 即鹿 无敌天下 偷香 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 至尊特工 火影:从双神威开始 黑铁之堡 重生之大清逍遥亲王 
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 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文阅读 - 古今中外奇案录txt下载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77章 李璮叛乱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在那充满神秘与动荡的1260年,辽阔的蒙古帝国疆域上,两位雄鹰般的王者—忽必烈与他的胞弟阿里不哥,同时展开了对汗位的争夺之战。他们都宣称自己才是传承正统的合法领袖,各自身后站着庞大的权贵阵营。常言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可在这一刻,蒙古帝国的天空中赫然悬挂起了两轮耀眼的日头,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王位激战,兄弟阋墙,战火连天,蒙古草原被残酷的争斗席卷,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

时光流转至1262年初春的一个黎明,正当这对兄弟在帝国心脏——哈拉和林城外酣战不止,无数生命化为尘土之际,一道石破天惊的消息穿越烽火狼烟,传至他们的耳边:远在东方山东的驻军将领李璮,居然在此时揭竿而起,公然反叛!这一变故犹如晴天霹雳,为已然混乱不堪的局势再添一层阴霾,也让这场汗位争夺战的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当那震惊帝国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两兄弟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比,仿佛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各自揭示了他们迥异的心机。

忽必烈闻讯脸色骤变,痛苦地拍打着胸膛,对着身边的亲信哀叹:“哎呀,谁能想到李璮那个看似忠诚可靠的大个子,竟然会反戈一击呢?这不是明摆着给我扇耳光吗?”他的话语中满是对背叛的愕然和愤怒。

而阿里不哥那边,却是另一番景象。他听到李璮反叛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忧虑,反而欣喜若狂,甚至兴奋得手舞足蹈,对着部下们嚣张地笑道:“你们瞧见了吧,我就说了嘛,汉人终究不可全信。我的预见没错吧,这才是老子的战略远见!”阿里不哥的笑容中透着得意与嘲讽。

为何同样的事件,两位兄弟会有这般天差地别的反应?解开这个谜团,就要追溯到蒙古推行的“汉化”政策及其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权力交接中,成功登上了蒙古帝国的宝座,成为第四任大汗。那时的蒙古铁骑已经牢牢掌控了淮河北岸,南下叩关宋土的趋势已然箭在弦上。蒙哥大汗,这位沉默寡言、自律严谨、智慧过人的领导者,以其独特的政治手腕和精准识人的眼光,稳稳地驾驭着帝国的航船。

甫一即位,蒙哥大汗便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将至关重要的漠南汉地军政大权交给了他的二弟忽必烈。忽必烈,这位在各方面均有过人之处的亲王,其战略目光之深远,甚至超越了哥哥蒙哥。

蒙哥胸怀壮志,对现有的疆域并不满足,他的目光投向了富饶而又抵抗顽强的南宋,企图一举终结南宋王朝的存在。忽必烈深知兄长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因为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军事征服的问题,更严峻的是人口数量的悬殊对比:蒙古人与汉人的比例约为1比300,这意味着即使蒙古士兵骁勇善战,以一敌百,能够凭借十五万铁骑横扫欧洲大陆,使得欧洲各大军团闻风丧胆,但要想彻底征服并有效治理人数众多的南宋,绝非易事。

的确,占据土地相对简单,然而如何在占领之后维持秩序、稳固统治,才是蒙古帝国面前的一道巨大难题。究其根本,就在于蒙古人口基数相对于广袤疆域和大量汉人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这无疑为未来的征服之路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充满挑战的面纱。

事实上,在历史的迷雾中,蒙古铁骑虽然曾踏破东欧各国,但就像一把利剑插入陌生土壤,因未能在当地深深扎根,建立起坚固的政权堡垒,转瞬之间就被欧洲人的反扑浪潮淹没,被迫终止了那场声势浩大的西征之旅。

相较之下,南宋与蒙古之间的地理距离虽短,后勤供给几乎不成问题,然而蒙古人明白,即使可以轻易跨越山水,但如果不能在南宋的土地上确立稳固的统治根基,所有的胜利果实都将如梦幻泡影,难以持久。

这其中的棘手在于,汉人与蒙古人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语言壁垒,书写方式各异,且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天差地别。蒙古骑兵或许能一时征服汉人的土地,但如果得不到汉人内心的认同与归顺,就如同在繁华之下掩盖了一颗定时炸弹,其潜在危机堪忧。

鉴于人力有限、文化差异犹如天堑,明智的统治者不得不调整战略,采取“以汉制汉”的手段,借助汉人士族的力量来维系统治。同时,这些统治者意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并接纳汉文化,才能在治理广袤中原时游刃有余,不至于让看似唾手可得的江山变成一盘无法驾驭的乱局。

当然,在蒙哥大汗主宰全局的岁月里,身为副手的忽必烈就像是在未知水域中摸索前行的探路人,小心翼翼地尝试着“以汉治汉”的初步改革实验,力求在悄无声息中铺垫变革的道路。

时光流转至1259年,随着蒙哥大汗的突然离世,忽必烈脱颖而出,坐上了汗位。此刻,他不再受限,而是决心要全力推动那个曾经小心翼翼探索的“以汉治汉”方针,使之成为宏图霸业的基石。

为领悟并掌握汉人治国的精髓,忽必烈行动果断,立即着手广泛招揽华夏各地饱学之士。起初,那些儒家学者们心存戒备,犹豫是否要投身于这位异族君主麾下,毕竟双方文化背景差异巨大,相互之间缺乏深入的理解与信任。为化解这些顾虑,忽必烈施展了全方位的策略,除了公开宣扬自己的主张,更重要的是,他坚定地将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用实实在在的政策落实赢得了汉族知识分子的心。

在忽必烈的精心布局下,他慷慨地给予投诚的汉族知识分子极高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甚至不惜赐予豪华马车、豪宅,连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都列为皇家专享,极力展现其对人才的极度渴望与尊重。这种真诚之举犹如滴水穿石,渐渐打动了众多汉族智囊的心,一时间,诸如商挺、姚枢、刘秉忠、许衡、郝经、王文统等名儒和策士相继云集,纷纷投入忽必烈的帐下。

在这些饱学之士的影响与精心擘画下,中原地区的汉人世侯领袖如史天泽、张柔、严忠范、董文炳、郑鼎、汪良臣、刘黑马、李璮等人也逐渐归附于忽必烈麾下。他们运用汉地传统的治理方式,妥善管理中原,成效显着,民众生活得以改善,久经战火洗礼的中原大地焕发新生,农业生产恢复,经济逐步繁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稳定而繁荣的中原地区,成为了忽必烈新政的典范,大大提升了他在民间的声誉和威望,进而为他与对手阿里不哥的“伪政权”对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民心基础。早在蒙哥大汗在位时期,忽必烈就已经掌控了中原地区的最高行政权,数年的深耕细作,使中原变为他稳固的后盾和有力的筹码。

一场突发的变故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那就是忽必烈倚重的汉将李璮的反叛,此人曾是忽必烈“以汉治汉”策略的典型代表,他的背叛使得忽必烈的声望遭受严重冲击,也令世人对忽必烈的治国方略产生了质疑。

李璮,一个出身潍州北海(现今山东省潍坊市)的枭雄,其父乃金末动荡时期的山东割据势力首脑李全。尽管身为汉人,李全却不关心民族大义,只顾固守自家领地,在蒙古铁骑南侵之际,他选择了明哲保身,避而不战,这一举动恰恰迎合了蒙哥大汗的策略,也因此获得了信任,被任命执掌益都(古称青州)行省的大权。

公元1231年,随着李全的溘然长逝,李璮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权杖。无论是蒙哥还是后来即位的忽必烈,都对李璮寄予厚望,并通过联姻手段进一步拉拢他,将赤斤后王塔察儿的胞妹嫁给了他。

忽必烈登基后,更是极力拉拢这位颇具影响力的汉人将领,授予他江淮大都督的显赫职位,期待他能成为自己在南方战线上的重要臂膀。然而,李璮对此心怀算计,他并未真心归顺忽必烈,亦不认同蒙古帝国的统治秩序。

这一切并非源自李璮的轻狂自负,而是基于现实政治格局的深思熟虑。益都作为战略要地,恰好位于蒙宋两国对峙的咽喉地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得蒙古高层不得不对其格外优待。李璮巧妙利用这一点,夸大南宋的军事威胁,以此作为杠杆向中央朝廷索取更多权益,实行一种类似“空城计”的策略,表面强化防御以应对敌人,实则借此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元史·李璮传》记载了他的这一系列“恫疑虚喝,挟敌国以要朝廷,而自为完善益兵计”。

李璮的野心犹如火焰般熊熊燃烧,每当有机会与南宋正面交锋时,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挥师向前,不过他的真实动机并非单纯的民族荣誉或忠诚,而是借机扩张自家的地盘。一旦得手,比如那次他攻陷了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地区)在内的四座城池,他就立刻以此为谈判筹码,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近乎敲诈的要求:从东平等路调配战略物资支援他的军队。

要知道,满足李璮的要求代价高昂,每运送一石粮食的成本竟高达粮食本身价值的十倍之多。然而,鉴于李璮所在的战略位置举足轻重,朝廷即便咬紧牙关,也只能忍气吞声,接受这笔巨额的开支。

这样一来,李璮更加肆无忌惮,越发觉得自己不可或缺,对大汗的权威也变得无视起来,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目空一切的傲慢,仿佛整个帝国都在他的手掌之中。

在蒙哥汗的时代,朝廷屡次向李璮发出调兵令,但他却玩弄心机,每次都找借口拖延不去,一副“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嘴脸。

1260年,忽必烈汗急需李璮的七八万精兵援驰北伐前线,然而李璮却以抗宋为由,不但自己按兵不动,连一个军官都没派去,可谓“既不上阵杀敌,也不派一兵一卒”。

更有甚者,忽必烈汗返京后,各方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唯独李璮推诿政务繁忙,迟迟不见身影。

与此同时,李璮私下里加快步伐,一步步将自己的地盘打造成一个实质上的李氏独立王国。他设立一套与中央朝廷不同的官僚体系,大量延揽汉族知识分子,精心挑选和培养亲信。

为了博取当地人心,李璮还修复了废弃已久的考场和文庙,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人在蒙古心向汉”的角色,为自己日后可能的背叛行为提前铺垫合理化理由。

到了中统二年(1261)正月,李璮借口防止南宋侵犯,未经朝廷批准,就大兴土木加强益都城防建设,构建了一道铜墙铁壁般的屏障。

这些举动无疑是在触碰帝国律法的底线,如同在黑暗中播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一场撼动帝国根基的危机。

蒙古铁骑所向披靡,战场上无人能挡,却唯独畏惧于坚固城池的攻坚战,为此历代蒙古大汗均严格约束,严禁各地修筑城墙,强化城防。为防止内部滋生叛乱势力,蒙古统治阶层更是严密管控战马交易,规定只有朝廷才有权购马,无论民间还是军队,一律不得私自买卖骏马。

李璮胆大包天,竟无视禁令,暗中指示部下北上各地,不惜高价收购优良战马,囤积实力。不仅如此,他还蔑视中央权威,禁止在其领地内流通朝廷发行的中统钞票,反而采用南宋涟州会子作为货币,进一步削弱朝廷对益都的经济控制。

更令人瞠目的是,李璮私扣盐税收入,将本应上缴朝廷的盐课用于自行招募兵马,壮大私人武装。不知不觉间,益都已成为李璮一手打造的独立王国,他拥兵自重,静待时机成熟,伺机而动。

1260年,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内战。李璮敏锐察觉,认定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而在忽必烈的核心权力圈中,还有一个与李璮息息相关的野心家,那就是他的岳父——留守燕京(今北京)担任中书平章政事的王文统。两人一明一暗,正在谋划一场足以撼动帝国根基的巨变。

这个家伙野心勃勃,自以为是地煽动女婿李璮起兵造反,妄图趁忽必烈北征之机,封锁住蒙古大军,让自己成为中原地区的幕后操盘手。

实际上,忽必烈对李璮的反叛苗头早有察觉,或者说是李璮屡次违背命令、擅自扩张兵力的种种行为,已经让忽必烈的耐心消耗殆尽。

由于当时忙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暂时按捺住怒火。但他心中清楚,一旦内战结束,必定会清算李璮。某种程度上讲,李璮的反叛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李璮最初的打算是凭借手中的军队割据一方,但却没想过自立为王。当他真正举起义旗,却又忐忑不安,深知蒙古铁骑的强大,所以他选择向南宋表明臣服之意。然而,南宋朝廷对他突如其来的归顺持怀疑态度,要求他交出“投名状”以验诚意。

李璮为了赢得南宋的信任,交出了涟、海等数座城市,这就显示出他的造反并非预先规划好的,而是仓促决定。宋廷见状,认为李璮确实有诚意,遂册封他为保信宁武军节度使和齐郡王。

李璮并没有采取主动攻击蒙古军队的实质性行动,而是选择坚守阵地,消极防守,换种说法,他仿佛是在原地等待最后的裁决。

李璮扯起一面复兴北宋的旗帜,可那昔日的大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一百多年的光阴洗涤,中原大地的人们对那个朝代的记忆已模糊不清。更何况,蒙古骑兵的剽悍战力,北方汉人早有切肤之痛,连那些当地的汉族官员和将领们都心中惴惴,丧失了反抗的信心。

于是乎,当李璮发起反叛的那一刻,多数汉人群体选择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几乎没有重要人物站出来响应他的号召。这场叛乱持续两个月之久,中原地区竟无一名有影响力的汉人将领或官员挺身而出,这令李璮始料未及。

这些人并非甘心臣服于蒙古统治,相反,他们对当权者的诸多政策颇有微词,私下甚至公开表达了对蒙古大汗的不满,心底也期盼着改朝换代的到来。然而,不满归不满,造反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不慎便会株连九族,除非有十拿九稳的胜算,否则他们绝不会轻易举兵响应叛军。归根结底,他们对李璮这位叛军首领并不具备足够的信任。

尽管李璮第一时间联络了各地的汉人诸侯,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人都在默默观察局势的发展。最终,仅有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万户张邦直(张荣之子)三人率领部下加入了李璮的阵营。

然而更令李璮感到不解的是,其他的汉人势力不仅不支持他,反而在风向变化之时,纷纷看清了对自己不利的态势,转而加入了对李璮叛军的围剿行动。这场原本希望复兴宋室的叛乱,却成为了李璮孤军奋战的困兽之斗。

在另一边,南宋的军队也曾尝试与李璮联手,意图趁机收复失地,但奈何自身战斗力疲弱,有心无力,最终只能作壁上观,无功而返。他们试图向河南、安徽、山东及苏北地区发起攻势,然而忽必烈深知南宋军力的虚弱本质,认定他们不过是虚张声势,难以构成实质威胁。因此,忽必烈全神贯注于解决李璮叛乱,对南宋军队的行动并未过多理会。

经过短短七个月的艰苦对决,李璮在十七路蒙古大军的联合绞杀下惨败,最终被俘。残忍的命运降临在他的头上,他遭受肢解之刑,双手双脚被剁,还被挖出心脏和肝脏,凄惨死去。

历史证明,李璮比起后来的吴三桂,实在逊色不少。吴三桂至少还有与清朝一较高下的实力,甚至一度挺进长江流域。反观李璮,他自身并无足够力量支撑叛乱,却寄希望于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的汉人将领们能助他一臂之力,最终酿成悲剧。

李璮犯下的一项致命误判,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严重低估了忽必烈的果决手腕。他推测忽必烈将全身心投入到与阿里不哥的内讧中,谁知忽必烈却展现出超凡的战略眼光,暂停了对阿里不哥的追击,首先在燕京除去李璮背后的智囊,他的岳父王文统。紧接着,忽必烈亲自坐镇,调动兵马对李璮叛军形成包围之势,最终在济南将李璮逼入绝境。

在忽必烈眼中,与阿里不哥的争斗虽关乎汗位归属,但无论如何,仍是在蒙古贵族内部解决,江山依然是自家人的。然而,李璮的叛乱倘若失控,意味着江山有可能落入“外族”之手,这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危。

李璮的叛乱虽然最终被平息,但它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却极其深远。最为显着的影响,便是忽必烈对汉化政策的深刻反思与调整。

在此之前,阿里不哥坚决反对重用汉人,认为他们不足以信赖。而忽必烈则坚信,要稳固中原的统治,就必须倚仗汉人的力量。然而,李璮的反叛事件,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让忽必烈对汉人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原本积极推进的汉化政策(确切地说是对汉人的重用策略)也因此戛然而止。

兵变之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那些握有重兵、长期自成一体的汉人将领们,纷纷遭到解除兵权的处置,他们的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这场兵变,改变了蒙古帝国对汉人策略的走向,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权力洗牌。

忽必烈为了加强对汉人的钳制,实施了一项极具争议的策略:他引入了西域的色目人和回回人作为帝国的“二等人”,并将汉人贬为“三等人”,在政治待遇上对他们刻意歧视。这一举措犹如在平静湖面掷下一枚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在这个布局中,忽必烈忽略了民族和谐的重要性,他的决定犹如火上浇油,极大地激化了汉人与元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无形中为未来的动荡埋下了种子。尤其是那场声势浩大的红巾军起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民族对立情绪的集中爆发。

相比于后来成功实现自我汉化的清朝,元朝未能融入中华文化的广阔海洋,它的统治也因此显得孤立而脆弱。短短百年的国祚,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元朝就如同历史长河中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它的兴衰历程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穿越豪门之娱乐后宫 男欢女爱 宋檀记事 人生得意时须纵欢 超凡大航海 穿书之末世崽崽不好养 特种兵在都市 莽荒纪 永不解密 将军好凶猛 蛊真人 整颗心为你跳动 都市花缘梦 快穿女配冷静点 余生遥向晚 诸天刀皇 清穿皇妃要娇养 都市神级超人 洪荒降临之最强玩家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名门艳旅 大宁第一衙内 醉枕三界 刀笔吏 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 风花醉 朱雄英现代留学十年,回归大明 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 我对恶魔果实没有兴趣 穿越三国:吕布成为我岳父 人在三国,开局等一个出逃的曹操 庭院带着我来到了古代 三国之一马平川 陛下,臣只想吃软饭 我被丧尸了100年 走司马懿的路,让司马懿无路可走 神仙门 回到唐朝做首富 我是无敌的大寨主 
最近更新皇帝年少,我从安南开始挽天倾 当司马懿穿越北宋,误上梁山之后 乱世村长,我能召唤历史名将 大唐:小地主家的败家儿子 穿越古代无理造反 曹贼:家父曹操,请陛下称太子 三国:从县丞开始的崛起之路 哈哈大汉那些事儿 改嫁你爱的小将,我退婚你哭什么 镇国世子爷 红楼:我能创造一个新贾府 从纨绔到拥兵千万! 我一个庶子,权倾天下很合理吧? 三国:布衣赵武征途记 穿越之铁血捕快 我都皇叔了,叫刘备声大哥怎么了 起飞,从1973年开始 时空乱叙 重生美好 红楼:王爷又双叒叕娶妻了 
古今中外奇案录 南瓜乌龟 - 古今中外奇案录txt下载 - 古今中外奇案录最新章节 - 古今中外奇案录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