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得知自己军中有人犯法后,顿时觉得脸上无光。为了挽回一些颜面,他主动请求驻守盖州城外围的据点青石堡和响石堡。
吴三桂将金得时和李成等降将率领的一千多汉军安排驻防永宁监城和熊岳城。
然而,有一点曹孔二人并不知情,那就是吴三桂还派遣了孙得功等人带领五百汉军前往耀州建奴驻地。这一行动显然是吴三桂的个人决定,他并没有与曹变蛟和孔有德商量。
吴三桂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能力远超他人。他是武状元出身,深得圣上的宠爱,自然觉得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资格担任先锋。对于曹变蛟,吴三桂根本不放在眼里。他认为曹变蛟和他的叔叔不过是孔家、吴家账下的走狗武夫罢了,根本不配与他平起平坐。
至于孔有德,吴三桂更是对他不屑一顾。在吴三桂眼中,孔有德的身份低微,不过是个不值一提的贱民。如今孔有德竟然能与他平起平坐,这让吴三桂心中愤愤不平。
盖州城被攻下之后,众人发现城内的粮草储备并不充裕,这无疑给后续的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虽然已经从后方调集了足够先锋营一个月使用的粮秣,但这仍然是一项新的负担。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战斗中,明军成功缴获了一千匹战马,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收获。这些战马不仅能够增强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后勤补给的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皇帝并未亲自抵达新的盖州城,而是派遣了他的全权代表、军机大臣孙承宗前来。孙承宗迅速采取行动,对海路和陆路的补给进行了合理配置,以确保盖州城的稳固。
在海路方面,他安排山东登州的粮船直接停泊在熊岳城港口,每天运输五百石粮食。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官署设粮秣调度司,负责统筹分发军粮,确保粮食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此外,大明皇家银行也在盖州城开设了办事处,负责征收缴获的物资,并为立功的将士们办理存储业务。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将士们管理个人财产,还进一步激励了他们的斗志。
当每个明军拿到手中的存折,看到后面又多了一串数字时,心中都充满了喜悦。这些数字代表着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意味着他们可以用这些财富购买房屋、土地和粮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这种实实在在的奖励,让每一个明军都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
在陆路上,孙承宗依旧坚定不移地推行着他那着名的墩堡铁锁政策。这一策略的核心思想便是,在开战之前,先将己方的部队全部安置于坚固的墩堡之中,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只有在确保自身安全无虞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主动出击。
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此役的最终结果揭晓:明军方面,共有二百一十五名士兵英勇战死,另有四百一十人受伤;而建奴一方,则有超过一千人阵亡,其中五百人是真正的女真人,此外还有两千多人被俘。这些俘虏中,大多数都是汉军。至此,盖州以及周边的墩堡已经完全被明军所掌控。
在这场战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当属吴三桂。这位心思缜密的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勇猛无畏,还颇有一些小心思。他向孙承宗请求派遣一支部队前往海州卫方向进行侦查,以便摸清建奴的防御情况。
与此同时,曹孔二人则奉命留在原地进行休整,并负责训练和整编那些刚刚投降的士兵。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军队的整编工作至关重要。他深知,新收编的军队必须经过打散重组、掺入其他势力的“沙子”等一系列手段,才能真正成为一支忠诚可靠、战斗力强大的队伍。
打下了盖州城,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只要能够牢牢守住这座城池,就意味着建奴在沿海地区的据点将被彻底拔除。如此一来,海州卫的阿巴泰、牛庄镇的阿济格以及东升堡的杜度,都将直接暴露在明军的兵锋之下,毫无还手之力。
更重要的是,越过辽河追击祖大寿的两红旗岳托和萨哈廉,此刻也感受到了来自辽南镇兵锋的巨大压力。这充分证明了新军的战斗力之强大,丝毫不逊色于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八旗大兵。
而在旅顺临时行宫内,这里已然成为了明帝国的临时行政中心。之所以会如此,完全是因为崇祯皇帝长期驻跸于此。许多大臣们无奈之下,只得纷纷通过海路,从京师赶来此地。
尽管崇祯皇帝是个喜欢放权的皇帝,并且还有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协助处理政务,但明帝国的制度设计,却确保了中央集权的稳固。这使得皇帝的权力得以集中,政令能够顺畅地传达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