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亿次心动》的录制在盛夏的尾声中落下帷幕。
八位嘉宾各奔东西。
蓝挽拖着行李箱回到了南方琼省Y市,那个有着咸湿海风和明媚阳光的家。
沈泽则返回了京市,一头扎进他那充斥着公式与数据的研究院。
机场分别时,混杂在其他几对依依惜别的情侣中,他们之间的对话简短得近乎疏离。
“一路平安。”
沈泽推了推眼镜,语气一如既往的平稳。
“嗯,你也是。”
蓝挽笑了笑,风情万种,却也带着节目结束后恰到好处的客套。
当晚,两人的聊天界面停留在互道的一声【晚安】上。
然后,便是一夜无话。
紧接着,是整整一个月,再无联系。
十月中的京市,秋意已浓。
蓝挽是为新书采风而来的。
她需要为笔下的一个角色寻找更具学术气息的土壤,京大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漫步在古朴的校园里,道路两旁高大的银杏树已是满目金黄。
秋风掠过,扇形的小叶子簌簌落下,在地上铺了厚厚一层,踩上去沙沙作响。
她正低头构思着情节,两个抱着书本、满脸兴奋的女学生从她身边快步走过,交谈声清晰地飘入耳中:
“快点快点!沈泽学长的讲座马上就要开始了!”
“那个最年轻的物理学博士?天呐,他可是我们院的传奇!没想到他会回来开讲座!”
沈泽?
蓝挽的脚步倏地顿住。
这个名字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原以为早已沉底,此刻却轻易地漾开了涟漪。
她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下意识地就跟上了学生的脚步,走向理学院报告厅。
报告厅内座无虚席。
蓝挽悄无声息地从后门进入,隐在人群的阴影里。
台上,沈泽穿着一件合身的浅灰色衬衫,袖口一丝不苟地挽到小臂。
他站在讲台前,身后是复杂的物理模型投影。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比平时更具一种冷静的穿透力,正阐述着一个前沿概念。
严谨,专注,散发着一种近乎禁欲的智力性感。
这与她在心动小屋里认识的那个,会因为看不懂眼色而塞给她《时间简史》的书呆子,微妙地重叠,却又截然不同。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题却偏离了物理:
“沈教授,听说您前不久参加了一个恋爱综艺,请问这段经历对您的科研思维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吗?”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哄笑。
沈泽脸上没有出现丝毫窘迫,他沉默了几秒,似乎在认真思考。
镜片后的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经历都会对思维模型产生影响。”
他顿了顿,声音平稳无波,
“尤其是观察那些……习惯于构建虚拟情节与复杂人际关系的个体,比如作家。这为研究情感逻辑与行为预测提供了……意外的样本。”
蓝挽的心猛地一跳。
他知道了?不,他只知道她写作,应该不知道她的笔名。
但这句“构建虚拟情节的个体”,像一枚精准的针,轻轻刺了她一下。
讲座结束,人群逐渐散去。
蓝挽退到报告厅门外一株金黄的银杏树下,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光影。
熟悉的、平稳的脚步声在她身后停下。
她没有回头。
“所以,”
他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清冷如秋日空气,
“你的新书背景,设定在了大学?”
蓝挽缓缓转身,脸上挂起了优雅而疏离的微笑,对上他镜片后的目光:
“采风而已。沈博士的讲座很精彩,尤其是最后关于‘作家样本’的论述。”
沈泽看着她,眼神专注得像在分析一个复杂方程:
“基于有限数据的合理推测。毕竟,一个离散了一个月的关键变量,突然出现在我的定义域内,概率低到需要引入新的参数。”
秋风拂过,卷起几片金黄的银杏叶,在他们之间打着旋儿落下。
蓝挽迎着他的目光,唇角微扬,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
“怎么,京大的校园,只对物理学家开放?还是沈博士认为,只有你的研究课题,才值得进行实地观测?”
她的声音带着南方女子特有的软糯,此刻却像一把小钩子。
沈泽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看着这个用文字构建世界,也轻易扰乱他严谨思维模型的女人。
一个月刻意保持的距离,在此刻,被这满园秋色和一句带刺的反问,彻底搅动。
他向前微微倾身,声音压低了些,仅她可闻:
“那么,观察员小姐,有兴趣验证一下,你笔下虚构的情感逻辑,与真实世界的物理规则……是否存在冲突么?”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比秋日阳光更熨帖,也比公式推演更危险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