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首次公开展示其十年磨一剑的核心成果——采用新型燃料构型的斜爆轰发动机(oblique detonation Engine, odE)原理样机,在真实飞行模拟环境下的稳定点火与持续运行。
“北极星”实验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研设施,而是一座集成了极端环境模拟能力、超高精度测控系统与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平台的“未来引擎摇篮”,也是尼古拉花费巨资打造的最新型俄国风洞之一。
整个实验室占地超过8平方公里,主体结构深入花岗岩层,以抵御地震与电磁脉冲干扰。其核心为一座世界最大的连续式高焓风洞——“极光-9”,可模拟从海平面至100公里高空、马赫数0.5至16的全飞行包线气流环境。
风洞主测试段长达120米,内径3.5米,采用液氮冷却的双层壁面设计,确保在持续10分钟、温度高达3200K的高温燃气冲刷下结构不变形。
气流由远东南方汽轮机厂定制的Gdt燃气轮机群驱动,经多级压缩与加热后,通过拉瓦尔喷管加速至目标速度。尤为关键的是,
该系统配备了由敖德萨数控机床公司研制的“量子级”主动流场调控阵列,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对来流进行微调,实现±0.01马赫的精确控制,为斜爆轰波的稳定起始创造了近乎理想的初始条件。
数据采集方面,实验室部署了超过12万组传感器,涵盖压力、温度、热流、组分光谱与高速纹影成像。其中,由索洛维耶夫集团提供的耐高温单晶光纤探针,可直接插入燃烧室前缘,实时捕捉爆震波锋面的压力跃变过程。
所有数据通过专用光纤网络传输至中央AI分析平台“伏尔甘”,该系统基于马达西奇提供的航空发动机故障预测模型演化而来,具备每秒处理2.3pb数据的能力,能在试验过程中即时判断燃烧稳定性并动态调整供油策略。
本次试验代号“曙光破晓”,目标是在马赫8的来流条件下,实现斜爆轰发动机的自持燃烧,并维持稳定推力输出不少于250秒。
而测试的发动机也经过多项技术升级,其中燃料喷射系统:采用马达西奇动力公司研发的电磁脉冲阀,实现每秒10万次的燃料脉冲喷射,确保爆震波持续稳定。
热防护体系:索洛维耶夫集团开发的碳化钽-陶瓷复合材料,成功将燃烧室壁面温度控制在2800c以内,较传统镍基合金提升40%耐温能力。
发动机控制器是由北极星实验室开发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根据爆震波传播参数实时调整燃料供给量,误差控制在±0.3%以内。
上午9时17分,随着尼古拉一声令下,“极光-9”风洞启动。Gdt机组全功率运转,压缩空气经预热段升温至1200K后注入主测试段。
10时03分,气流速度稳定在马赫8.1,雷诺数达到飞行高度30公里时的等效值。此时,安装于测试台的斜爆轰发动机原型机开始预冷与惰化。
该发动机采用轴对称双模设计,前端为传统预燃室,用于在低速段点燃氢气-空气混合物,产生初始激波;后端为主燃烧室,内置由3d打印一体化成型的复杂进气道与燃料喷射阵列。
燃料为马达西奇与科学院联合开发的Rp3航空煤油,具有更高的比冲与更低的结焦倾向。后续改进的话,还可以使用普通的航空煤油。
10时12分48秒,燃料系统启动。在AI“伏尔甘”的精确控制下,气体以超音速横向射流方式注入激波诱导区。高速纹影图像显示,一道清晰的斜激波在进气唇口形成,随后在其下游约15厘米处,出现明亮的弧形发光带——这是斜爆轰波成功起始的标志性特征。
“检测到压力跃升!Δp=2.8mpa,温度峰值3150K,符合斜爆轰理论曲线!”控制室内响起热烈掌声。数据显示,爆震波角稳定在32.7度,与设计值误差小于0.5度,表明燃料混合与激波聚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
然而挑战随即而来。10时20分,燃烧室后段出现轻微振荡,AI系统立即介入,微调燃料喷射相位与流量分布。得益于敖德萨公司提供的纳米级压电喷嘴,调节响应时间缩短至0.3毫秒,仅用两个燃烧周期便恢复稳定。
至10时18分,发动机已持续工作300秒,推力输出平稳,比冲达到理论值的94.7%——“曙光破晓”任务宣告圆满成功。
这已经是第三种爆震发动机成功实验了,此前关于脉冲爆震发动机(pdE)和旋转爆震发动机(RdE)都相继在这两年内获得成功。虽然尼古拉不知道哪一条路线是正确的,但尼古拉不差钱,于是三条研究方向都在走。
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某些技术方面,三者是共通的,还可以相互验证三者的优劣势。从今天的实验结果来看,斜爆轰发动机(odE)可能是最好的那一个,毕竟他用的是常规的航空煤油燃料,相对来说更加有优势。
脉冲爆震发动机(pdE):作为最早成熟的爆震形式,pdE已在去年2月由俄科学院新西伯利亚拉夫连季耶夫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及莫斯科航空学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完成航天级液体燃料测试。
其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启动可靠,适用于战术导弹与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第一级推进。本次斜爆轰实验所用的初始点火系统,即源自pdE的技术积累。
旋转爆震发动机(RdE):在2011年由俄国科学院动力分院负责人雅克索夫和太平洋大学共同完成初步实验,采用环形燃烧室设计,爆震波沿周向持续传播。
RdE在中等马赫数(4-6)区间效率极高,且推力波动小,被视为下一代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的理想动力。其燃料雾化与点火控制算法,正在反哺odE的燃烧稳定性研究。
(本书内容纯属架空历史,不要过分解读,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