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自倡

天民思想

首页 >> 我道自倡 >> 我道自倡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掠天记 快穿:她绑定了好孕系统 一条四爷,二饼福晋 武侠之气运掠夺 大清第一纨绔. 武侠之神级大师 嫡公主一身反骨,专爱给乾隆添堵 在斗罗大陆玩王者荣耀 恶魔少爷别吻我 
我道自倡 天民思想 - 我道自倡全文阅读 - 我道自倡txt下载 - 我道自倡最新章节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

第31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清风似乎想懂了些什么,有些激动地说道:“小颜啊!你说我们是不是走偏了路子?”

他这话问得突兀,让我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见我有些茫然,便解释道:“我是说仅凭个人修炼,是不能与道同行的,反而会偏离道而去!我们只关心自身修炼,而不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天下”,那就自然偏离了道了嘛!我想,这就是不管我们如何努力,也终不能成仙成圣的原因!”

他这么一说,也激起了我的同感。不是我反对修炼,以我现实世界里现代大学生的观念而言,想修炼成仙,的确是子虚乌有的事!至于各种神仙,不过大家想象出来的精神寄托或崇拜对象而已!所以,其中绝大多数也都是历史上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被神化而成的。比如,太上老君老子、南华帝君庄子、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兵圣孙武、亚圣吴起、兵仙韩信等等。这些人物,何曾有过他们如何修道的传说?

但对此我只能让他自己去想,我才不想背个离经叛道之徒的罪名。我只得说道:“老师!这个我真的不晓得!”

他略带疑惑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摇摇头说道:“算了!还是先尽可能弄清楚《道德经》再说!你继续讲!”

他有心听,我当然就不妨说给他听。话说来,了解清楚这个又没啥不好的。反过来,我自己也忽然觉得我挺有价值起来,不再是一个一文不值只能摆烂打游戏的人了!如果我回到现实世界,还能记得这些,我绝不会再为挣不到钱而痛苦萎靡,而是要以传播真理为己任!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豪!

于是,我接着讲下面的章节:

“《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徽。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味,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冢,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

此章老子进一步说明如何才能去真正掌握“道”之精髓。这算一种思维方式,也说了一个几千年后的学术原则:模糊论!比如模糊数学,再比如物理也逐渐归于看整体效果的概率方面去了。科学最终符合于哲学,可以认为哲学就是总括的科学概念。为啥不能用科学去推翻哲学?原因就是哲学说的是科学的最终道理。那是没办法掰的!当然,要防伪哲学,其特点是取其偏激一面而赋之以道,却并不从自然本质出发而以偏概全。如儒学,执其君臣之礼而赋以“长幼有序”来打造社会秩序,这东西害惨中华!它还不晓得吃东西都要先喂饱娃娃再说呢!这点儿连其它动物都如此做的!

言归正题,老子此处所述拿后世陶渊明的一句话可以神似地说明,那就是“读书不求甚解”!要把握“道”的主旨核心,不能按图索骥!当然,这是老子交待的心得,以防死脑筋者非在浩如烟海的“道”的表现中迷失。因为,执其一端而不得要领者,恐去“道”远矣!

首先,老子承接前面对“道”的本质“无”的角度说,“视而不见,谓之夷”,也就是说,你要去看见“道”是不可能的,是“视而不见的”!这是很朦胧的!“希夷”也作“依希”指昏暗隐约状不可细察。“听而不闻,谓之希”说的是听别人说“道”的事,未必就真的懂“道”了,还是不甚了了罢了!(“希”肯定有疏而不足之意。因为“稀”指禾苗稀疏,源自本字“希”。)“抟而不得,名曰徽”字面上讲然是抓也抓不到,这就是隐约消泯的状况。插点废话,徽本指紫徽星,闪烁不定不可捉摸。紫徽星被中国古代天相迷信谓之为“帝星”,可见其难得一见。不过最可悲的是宋徽宗,以帝星而自称,真还不可捉摸了事!

“此三旨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就说“道”是混通的,不是那么专注于某方面就可以得之的。因为“道”是这些的结合体,混然为一,不可偏执,也不可细究!

我们也不能迷信老子,因为他也不可能说清楚“道”究竟是咋回事。可以理解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因道而生又循道发展,有“总的道(大道)”也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老子想强调的是要依“总的道”来行各方面各自的“道”。就统治而言,不能为统治而统治,要根据“大道”而出发行“统治之道”(这就是他的“自然之道”)。因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尽可能去理解“大道”!这章说的就是理解大道该注意的方式;不偏执地去强制弄清所有细枝末节,而应整体把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说的是“道”的上面不清楚(皦,光明清晰的样子)是啥回事,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昧),即使用再多标准去衡量它(绳绳兮)也不可说清何以为“道”,反而又觉得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了。此一方面强调“道”的高深不可达诂,潜在地又说了对道必须把握主旨潜心而悟,从而达到融汇贯通。所以道家选传人极重悟性,走的是“英才教育”一途。虽然战国至汉初道家是三大显学之首,其实得其真传者不多。

很显然,老子讲究明其理而又避免两种情况:一,把握概要,注重笼统综合理解,不穷其理。从某种角度看,要穷究尽“道”理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即使穷其理了,又会反其理。假如人类把自然界所有原理都掌握得很到位并运用得很好了,最终结果还是回归自然,因为终于发现其实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所以,老子的局限性或许正成就了他的高明之处。故老子也挺讲究不要自满。至少从这点上可看出他没自满到自认为彻底搞清楚“道”了。他也仅是表达下自己的认识:要综合地去领悟道,捕捉道的痕迹而已。第二点,可看出老子反对“绳绳以规”地去研究“道”。他提倡悟道,但反对刻板地把“道”按框架模式去“学”,而是要融汇贯通地去悟道的真谛。不得不佩服老子这种宏观把控能力!其实此章老子就是要向“准圣人”的统治者灌输这种以模糊去掌控全局核心的理念。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冢,是谓惚恍。”这句则总结性地说我们去感悟道的时候往往觉得道啊就处于那种“没有具体状貌,什么都是空的,而又恍恍惚惚可捉摸其运行的痕迹”的状况。当然,老子说这是介绍“道”的隐约性,而非悟道时的精神状态。有些人把这当成修炼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去了,反而“走火入魔”地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指的是“道”不可尽窥全貌,只能悟其所在。所谓得道,并非真正掌握了“道”的所有道理,而是贴近于“道”的运行方式地去看待万物与行事。这才是老子所提倡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德行”!

所以老子紧接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点他想表明的是“道”的运行从古自今都一样的,我们返回去借鉴学习古时的“道”,只要真正弄通透了,是可以形成那种按“古时之道”来处理好现在的事的能力的。老子毕竟是史官,以史为鉴以资今用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如果按韩非子“刻舟求剑”的寓言来看,似乎老子又迂腐了点点儿。不过韩非子说的是法律要与时俱进,老子讲的是要以历史角度去研究总结“道”的运行、形成依道行事的能力,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二者在范畴上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可以这样说,韩非的“法”也必须循道而立,否则其法必不可依(是谓之“法不外人情”。人情者,依道而生的一种社会共识。)。扯远了点儿!反正都扯远了,就还说句:所有的学习、锻炼、磨砺于人才的真正意义都是形成和提高其能力,人才所取得的成果仅是顺便而产生的自然结果。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能知古始,是为道纪”也是说的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事情,那就能贯通地把握住“道”,不偏离事物发展的根本,形成完整的一套以道行事的方略(潜在指治国之道也该如此)。老子把这称之为“道纪”。“纪”者,“记”而编撰而成的书也。如《史记》中的《本纪》。此句或许就是“纪元”一词的由来吧?”

这一章清风听得犹为认真。他似乎觉得这应该是如何去悟道的关键所在了。但他听后,还是掩不住的一片茫然!他也太急切了!

对此,我不得不重新提了一句:“老子此章的重点在于要提倡“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虽然纯粹的“道”,就连老子他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但古之圣人之道,他还是清楚的!”

清风听了,才又“哦!”了一声,叹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哟!我又着相了!”

我表示理解地笑笑说道:“师父,跟你说过的嘛!《道德经》不是一部关于怎么去修炼的书的嘛!”

他听了只得略显尴尬地笑道:“也是的!也是的!我咋把这也忘了!好吧,你继续!”

于是,我又接着讲了一章: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前面描述了“道”的内涵(无)和表现(有)以及如何去把握领悟“道”,此章就介绍“古之善为道者”(执政时)的形象与体现出的修养。

老子并不认为人可以得道,人不能驾驭“道”来为所欲为(特别是政治上,那反而是违背“道”而搞一言堂或犯教条主义。)。古人对“道”的理念也不可等同于科学知识或科学规律而言。更趋向于“道”是一种“合理”的运作方式(更像大家都认可都可接受的潜在共识。当然,推广到世界观层面上就是万物都潜在遵守的运作方式),人只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道”而已。这种行为就是老子所说的“德行”。故老子此处只称古之贤者为“善为道者”(善于做符合道的事的人,即有德之人)而不说成“得道者”。由此看来,那些欲穷究天理冥思苦想而求得道的修炼者,反而算是走了歧途,有点儿缘木求鱼之嫌(明朝就有个皇帝迷恋修道,40年不理朝政。当然,他只算是求长生,并非为了做好社会事务。)。至少可以说,老子所说的保持虚静无非不过强调静心自省而绝非要别人去修仙。至于道家的保健养身术之类的,明显不在老子《道德经》要说的范畴。

所以老子此章描绘“古之善为道者”的表现和形象,是希望统治者能具备不专横自满,要谦虚谨慎、憝厚平朴。

我们还是逐一细说下嘛。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很简单,就是说善为道者博大精深,思考问题玄妙深奥,让人看不透。从这句叙述可以看出,连老子他也没认为自己属于那种“善为道者”。可见老子是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的。他就一个研究历史的,对“古之善为道者”(圣人)也仅仅只有表层的认识和了解而已。虽然孔子说老子犹如神龙一样看不透,但老子还是觉得自己于“善为行道”这回事存在地位档次差别,不是该他干的,而是统治者才能去干。还有就是这话的调调有点类同于老子对“道”的一些描述,说不清楚,只能勉强说下。这不光是因为老子的谦虚严谨,话说回来,老子对道学内容可能真的涉猎得不多。至少他连五行学说都没提过。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应该是只关注天下治理之道(即顺其自然发展民生、无为而治)的书。故称之为帝师不为过。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指善为道者(执政)小心谨慎的样子。“豫”与“犹”都是形容小心翼翼的样子,故通常组合在一起成“犹豫”一词使用。“冬涉川”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意。“若畏四邻”则指待人接物生怕得罪人(人们往往怕损害四邻的利益而不好交待、不好相处)。老子如此形容古之善为道者的执政时的行为,说明他们执政时都比较考虑得周全,生怕损害人民的利益。

“俨兮,其若客”指他们(执政时)端庄恭谨就如同在别人家里作客一样(尊重大家如同尊重主人家一样,自己不随意胡乱发言,更不会自以为是地乱来)。“涣兮,其若凌释”就是“涣然冰释”。指他们随和(顺应大家共同意见,不固执)得如同冰熔化一样自然。“敦兮,其若朴”说他们敦厚诚信如同老实巴胶(朴)一样。“旷兮,其若谷”说他们旷达得如同山谷一样包容一切(类似的,后世搞了一句“宰相肚里能撑船”出来拍马屁。)“混兮,其若浊。”指他们与大家混同一起,好像浑浑噩噩并不精明一样(大智若愚)。老子在后面章节中对执政状况还有论述,有“其政昏昏,其民察察”之语,与这里所指是差不多的。

我们从老子的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古之善为道者执政注重人民利益,讲究发扬民主作风(至于与哪些人之间发扬民主,按原始社会的政治状况,应该是代表基层民众的负责人吧。),顺应民意,不专横霸道。这就是老子一再描述的圣人形象。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这算老子紧接着发的总结了。就是说“谁能以那种浑浑然的样子凭着不造作保持平静而逐渐达到政治清明的呢?谁能安稳地凭着自动运转而逐步达到生机勃勃而兴旺发达的呢?(就是这些善为道的人啊)他们保持如此做,并不自满。正因不自满,所以才能自然而然地在旧的基础上成就新篇章。”当然,此几句也可以看成是老子对“无为而治”从借圣人们的行为的角度进行的阐释。”

清风这算真的明白过来了,点头说道:“我们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原来是出自这么回事哟!看来,溯源而清流,方可御繁于简!小颜啊!你真不简单!这么回事都被你如此轻松地做到了!还有些时间,干脆你还讲点儿!”

看来,他这是听起瘾了!

我估计着到子时还有一炷香的时间,干脆也就又讲了一章: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老子接着第十四章进一步讲如何去静修感悟。第十四章说了要扼其概要笼统地去领悟道,其实也有注重道的根本所在的意思。这章则直接阐述静修悟道就是要善于去体悟万物运作的根本,从而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才能不失公允地循道治理社会,使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建立不朽的功勋。

还是看我慢慢逐一解析:

首先,“致虚极,守静笃”是指静休思考时要做到的精神状态,要空明而凝神静气。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思维的专注,更好调动思维的敏锐与细致。心不宁,想啥子都是毛躁粗略的,就不可能细致而深入。这就如同我们念静心神咒语的作用一样!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指思考的内容了。老子前面就说过,万物的运作都是受道的支配,那要去感悟道,就要广泛品悟万物的运作。就好比好些研究方法讲究通过广泛的观察从而从同一类事例中提炼出这些现象都遵守的规律来一样。只不过老子讲的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分析模式,就是形成道学理论(如阴阳、五行、八卦等)的那种模式,是模糊而又笼而统之地把万物运作规律都统一到一种运行规律上来的思维模式。很明显,老子学史研究古人,即使他并未推动道学理论的更进一步,但对其学术思想还是大致了解的。所以,老子说要去思考万物的运作,反复揣摩其中道理。这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意。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指万物运作纷繁复杂,但思考者要寻找到它们各自运行的根本所在,这才可达思索的目的。古人揣摩自然形成了阴阳五行的一套统括万物的道学思想理论,似乎放诸万物皆准一样(比如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分析病症,的确也能治很多病,高明之处还令人惊叹!),但的确太玄了。老子未必精通道学那一套,但他意识到万物运行必皆有其各自根本所在。这虽然还没达到能统一归结于道的层次,但离道不远了,可以称之为“各行其道”。老子就是以此出发去寻找到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的,那就是: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自然的人;人民的生活是自然而然地进行与发展的。只有遵从这一自然规律,人类社会才可能发展好(这就是老子民生为大、民生自然的无为而治理论立足点)!这点认识,应该说是老子于道学运用的特殊贡献了。说老子借道说事呢,也正在于此。这的确并未达到道学那么玄乎!反而挺朴素挺简单明了的嘛!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顺承而来的了。是说找到了事物的根本所在,我们对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就不必太在意了,那这东西在我们的心里就如同静静地摆在那里的一样,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它的命脉一样。拿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就如民间说法那样:“这样孙悟空就翻不出如乃佛的手板心了”!“复命”字面意思是“归复其命运所在”;“静曰复命”即指事物根本一直摆在那儿左右着事物自而然地发展。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是说事物自然发展就是正常的,清楚正常规律就是明智的。不晓得正常规律,肆意妄为,那就凶险了(要犯错误,谨防翻船)。清楚正常规律,就能宽容地对待大家,保持宽容就不失公正(如:法不外人情,人情即公众共识;施法时充分考虑到人情,就不失公正)。当然,老子此处说的宽容不是无原则地做滥好人,而是要考虑到“人之常情”的情况下的宽容或包容。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说处事公道就能惠及全社会;照顾好全部就如上天一样;上天行的就是道;依道行事就能长久持续发展。这样你的功绩就算你死了都不会消失!

从老子这番话我们也可看出,老子不自觉地就从领悟万物之道说了说的就跑到如何治理社会上来了。所以说,老子着《道德经》完全就是为了给统治者(周天子)看的,就是为复兴周室出谋划策,教以平和治世而达无为而治之策的。可笑世上庸人居然理解得花样百出!”

清风听后微笑着说道:“你这解释的确与祖天师的大不一样!唉!有他老人家那《老子想尔注》在,我等哪能想到是这么回事嘛!”

这下他算有些释然了!快近子时了,他也不再留我,只催我回去。临别时,还不忘说一声:“改天继续讲哈!”

大家看看,我跟着他修炼,倒是修炼成个啥?不过,我却感觉挺充实的!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恰似寒光遇骄阳 福艳之都市后宫 官道之色戒 无限之信仰诸天 特种兵在都市 西游之大娱乐家 莽荒纪 无限群芳谱 限制级末日症候 林岚秦小雅 醉吟江山 清穿皇妃要娇养 都市花缘梦 大劫主 洪荒降临之最强玩家 重生之暗黑系小魔女 金粉 都市神级超人 重生长嫂奋斗记 
经典收藏逆青春 网游之血御天策 渡仙玄记 桃运特工俏佳人 离婚后她成了财阀前夫的白月光 我在香江当陀枪师妹 重生逃命,竟敲开京圈太子的房门 青梅竹马但嘴硬 走绿茶的路,让她无路可走 琳琅诡事录 海贼:我两面宿傩,乱杀 海贼:符咒恶魔面具?我全都要! 直播小姐姐穿越后被天道宠翻天 快穿了解一下只在女尊世界做任务 凤凰谋之吸血凰后 公主太子打赌,谁输谁要囚下苦 港综:我带曹达华当卧底 庶女当自强 黑神话:吾为天命狼 修仙之鸿蒙炼神决 
最近更新重生夺回气运,冷面军少被我哄成恋爱脑 快乐的寻法路没有你可不行 萌宝助力:冷面总裁追爱记 宁先生的小软糖走丢了 天命卡牌 刘三旺的屁,响天动地 公主夜夜撩,她反而虚了 幽小白传记 快穿:反派每天都在求我别死 我,正立于废墟图书馆中等你 凡修问仙 海盐味奶糖 快穿:宿主是你得不到的爸爸 玄幻:开局捡到战力榜 上官璃璃的际遇 综漫,从地错开始渐渐变态 在异世苟活 在异界开始抄游戏 黑莲花重生:摄政王榻上驯我 全文完结后,绝美万人嫌变团宠了 
我道自倡 天民思想 - 我道自倡txt下载 - 我道自倡最新章节 - 我道自倡全文阅读 -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