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首页 >> 华夏真相集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开局金风细雨楼主,一刀惊天下 灵域 万界天尊 大道朝天 修罗武神最新章节列表 重生七零:闷骚军长俏媳妇 修罗剑尊 诸天的收藏家 异界兽医 现代小城隍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四十三集 大娘出山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第四十三集大娘出山

密室交谈,天机乍现。

既然天机点破,于是自此而后,说话人便于下文提其武则天之名,不再以武媚、武后及天后呼之,列公须记。

武则天听至此处,已深信天命归己,便问:则余下五代电光佛如何?

明崇俨道:余下五代电光佛,因其事尚未发生,故为天机,切切不可泄漏。弟即今便奏禀陛下,便只出我口,便入姊耳,不可为第三人道也。

武则天道:你尽管说来,我不对他人言讲便是。

明崇俨便道:第八代圣使佛祖,乃是契丹辽景宗耶律贤皇后,名曰萧燕燕;第九代圣使佛祖,北宋真宗赵恒皇后,称献肃明皇后,名曰刘娥;第十代圣使佛祖,南宋理宗赵昀皇后,名曰谢道清;第十一代圣使佛祖,明太祖朱元璋皇后,称孝慈皇后马氏;第十二代圣使佛祖,清太宗皇太极孝庄皇后,名曰布木布泰·博尔济吉特。

武则天冷哼道:既是未发生之事,还不是由你信口开合,随意杜撰出来?

明崇俨笑道:袁天罡与李淳风之《推背图》,亦是随意杜撰乎?

武则天无语可答,遂改颜相向,满面春风道:非是天赐师弟前来点破迷津,为师姊尚在梦中。师弟若肯助我得成大功,则富贵以共,决不相负。

于是厚加赏赐,明崇俨拜辞而出。

武则天此时虽然已经相信八成,尚有两成疑惑,便派心腹内侍暗地跟随明崇俨,看他有何异为。这一日,内侍守在明府门面,见其骑马出城,于是暗地在后跟随。

行出东门未久,见有世家大户出殡,声势甚众。明崇俨骑在马上,经过送葬队伍,观其所抬梓棺,忽上前叫住一名管事,问道:此棺中绝非新尸,乃是朽骨,却为何故?

那管事见来人高头大马,身着官服,便照实答道:此乃东城豪门裴家,老母新丧,棺已入墓;但欲合祔二亲,故将早亡先父移葬新穴。

明崇俨继又问道:汝等掘取主家先父灵柩,得无误发他人之冢乎?

那管事大觉奇怪,摇头答道:岂有此事?官人休得玩笑。

明崇俨正色道:非是玩笑,乃正经之语也。我透视你送葬队伍,前见紫车相导,有贵夫人年五十余岁,衣着华贵容貌端庄,果是名家之妇。然而后随男鬼,却是其年甚壮,又寡发弊衣,踊跃大喜,跟随夫人。那贵夫人状甚懊恼,流泣发怒道:“这些不孝子孙,其非我夫,合葬何谓也?”汝可试以吾言,速速禀报你家主君。

管事小心问道:敢问官人是何来历?

明崇俨:你便向尊主人说明,是正谏大夫明崇俨有言如此,千万休要误葬,以使先人神魂不安也。

那管事不敢反驳,便至队伍前首,将明崇俨之言如此如彼,一字不落,告与家主。

祔亲者闻之大惊,急离队跪于崇明俨马前,泣而求道:吾等自幼丧父,实已不记祖坟具体所在。昨日迁葬,误决老竖骨骸取之,不知乃大误如此。尚请正谏大夫指点迷津,助我等找寻先父遗骨,则祖宗魂安,大恩没齿难忘!

明崇俨道:贤契请起,此乃举手之劳,毋须行此大礼。

于是引其队伍,复还原来所发掘墓所,命倾棺中骸骨穴中掩之;又向四周相了一相,即手指其穴西境十七步之遥,令重新发掘。

深挖丈余,果见墓室,家主依晰记得正是当年葬父之时模样;继又挖出墓碑,更证其实。于是对崇明俨倒地便拜,如奉神灵,又出金银绢帛相谢,明崇俨不受而去。

宫中内侍亲眼见此,惊奇至甚,还至大内,一五一十,将所见所闻如实奏报天后。

武则天这才深信明崇俨所云,暗道:忆昔我师陈硕真曾言,其除摩尼教经义之外,更兼习骊山门秘术,能明阴阳,更通鬼神,必为明崇俨得之。既如此,则我欲成大事,必当引其为得力臂助,切切不可错过。

于是再令内侍出宫,暗将明崇俨唤至,便以同门姐弟之礼相见,对面叙坐,较之此前自是更为亲近,犹如家人。

武则天因当时正欲夺权揽政,便不再避忌,开门见山问道:若依贤弟神目所见,则当今太子兴衰天数如何?

明崇俨笑答:太子贤不堪继承大位,英王哲貌类太宗,相王旦命相最贵。

自此之后,天后将明崇俨待若亲人,恩宠远胜其他心腹,既便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男宠薛怀义、沈南蓼之流,也望尘莫及。

此后凡假借鬼神之言,皇帝与天后更是言听计从。

常言道暗室欺心,神目如电。那明崇俨只仗着学过一些摩尼教及骊山派道术,便即泄漏天机,提前透给武则天,却不知已干天怒,触犯道家之祖。

这一日在骊山之巅,骊山老母红拂师太正与鬼谷门前任掌门徐懋功谈经论道。

徐懋功忽觉心血来潮,掐指一算,便知究竟,于是怒气浮面。

红拂女见其面色有异,但止经问道:贤契算出何事?

徐懋功道:只因陈硕真逆徒明崇俨,泄漏武后将为天子玄机,致使武则天野心高炽,有恃无恐。则太子李贤及太宗子孙,就此皆遭大祸,将要死无噍类矣!

红拂女闻言大怒,惹动胸中无名之火,撩拨三千尘念,回首唤过身侧一个女弟子,浑身红衣,仿佛自己当年少女时模样装扮,嘱道:你便今日下山,到至东都洛阳,找到那逆徒明崇俨,取他性命。完事之后疾速回山,不可耽搁,亦不可留下任何痕迹。

红衣少女应声称是,对师父骊山老母及师兄徐懋功各施一礼,退身出室,又一挫步,已飞跃过高墙,瞬息不见。

徐懋功赞道:好轻功!亏得师母怎生调教出来。未知这位小师妹,姓字名谁?

红拂女笑道:此为公孙霓裳,雕虫小技,难入贤契法眼。其还有一妹,名唤公孙紫衣,轻身功夫倒比其姊强些,已练到踏雪无痕,白昼无踪。只是剑术还欠火候,不如其姊。霓裳通常下山行事,不以本名示人,只曰公孙大娘;于是其妹紫衣,便唤作公孙二娘。

言犹未了,只见老母身后已转过一位紫衫少女,约有十四五岁年纪,眉目如画,煞是调皮可爱。向徐懋功施礼道:老师兄万福!

徐懋功不敢轻觑,急起身还礼道:小师妹贵体金安。

公孙紫衣咯地一笑,扮个鬼脸,早已退到老母身后,速度之快,目不及瞬。

老母轻嗔道:白活了三十余岁年纪,越大越没规矩。师兄便是师兄,又有甚么老师兄,小师兄的?

公孙紫衣轻声答一句:师父教训得是。

又吐一下舌头,便不再吭声。徐懋功闻位公孙二娘已有三十余岁年纪,不由暗暗吃惊道:人道骊山派驻颜养生之术天下独步,若非亲眼所见,如何敢信竟神奇如斯!

画外音:世人所知公孙大娘,皆因通过诗圣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而无人知其名谓公孙霓裳,且是骊山老母门下得意弟子。公孙大娘乃是郾城北街(河南漯河)人,唐开元时第一剑客,因善舞剑器闻名,更兼舞姿惊动天下。其在长安街市献艺之时,每每观者如山;若应邀到宫廷表演,剑术又无人能比。因自创剑器舞,又请宫廷乐师配以节律,便在大明宫内风靡一时。《西河剑器》及《剑器浑脱》两曲,尤其名扬宇内,并被波斯胡人传入西域;以至如今新疆维族及藏蒙等族少女,亦多擅此道,名谓胡旋之舞。

据唐代传奇及后世各种野史记述,公孙大娘虽剑术无双,舞绝天下,然而世事如同浮云,以公孙娘子盛唐第一技艺,最终结局却是流落江湖,寂寞而终。

其实是世人无知,不明其掩却骊山派弟子真实身份,蹈于风尘,又出入京都宫掖,皆为铲除在朝大奸臣恶,以及散落于民间江湖各派险恶之徒。

公孙霓裳与妹公孙紫衣交互出现,或同时下山行侠仗义,以至有两个“公孙大娘”竟同时现于远隔千里两地,故此关于公孙大娘传说愈加扑朔迷离,至有其已成剑仙,怀飞升缩地奇术,能日行数千里之谓云云。

亦正因其姊妹盖世无双技艺,亦成就草圣张旭一卷绝妙丹青,以及诗圣杜甫一首千古绝唱;更有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成就三圣之道,不愧骊山老母亲传弟子。

仪凤四年五月初三夜,明崇俨在家中被人杀死,年仅三十四岁。

高宗闻而大惊,诏命禁军四出,全城内外搜捕盗贼,连续旬月,嫌疑人抓捕逾千百人,真凶却竟毫无踪迹。

武则天既惊且悲,便自疑惑道:缘何其刚对我说过太子李贤并非治国之才,次日便即被人行刺?莫非是太子闻知此语,暗中派人所为!

思来想去,愈加坚信自己所疑,便令御史,缜密推鞫太子东宫各色人等,不得姑息。

只说太子李贤,虽然明诏册立东宫,但因父壮母强,尤其天后一手揽政,不肯有丝毫放松,故此平日除与一帮宿儒名臣学习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便即无所事事。

因此偶尔便在宫内蹴鞠戏耍,并与近侍赵道生甚为亲近,殊于众人。

御史曾为此上书,指责太子亲溺男宠,有失储君风范。太子贤大发脾气,说御史无事生非,存心寻隙。

武则天闻知,却如获至宝,便派人秘密审讯赵道生,不惜动用酷刑严法。

赵道生难耐酷刑,只得信口招认,自承受太子委派,将明崇俨刺杀。武则天得其供状,即派兵闯入东宫,起获百副盔甲,乃太子陪皇帝秋狩时所备。

武则天便以刺杀大臣及私藏军械为名,并赵道生供状上报天子。

高宗闻而惊疑,命薛元超、裴炎、高智周办理此案。三人秉承天后意旨,欲将百副盔甲作为谋反罪证。太子李贤哪里肯认?叫起撞天屈来,并引东宫诸臣作证,绝无此事。

高宗一向喜爱李贤,闻说并无招供,便要予以宽恕,亦为讨太子生母欢心。

武则天却道:为人子者心怀谋逆,则应大义灭亲,尤其不能赦免。

于是李贤终因生母坚持伏罪,被废为庶人,幽禁长安。

所收缴铠甲在天津桥焚毁,昭告天下。太子近臣张大安、刘讷言等遭贬职流放,高政被家人私刑处死。甚至曹王李明亦受及子牵连,终遭废杀,连坐者十余人。

李贤在长安被幽禁三年之后,武则天垂帘听政,恐其东宫旧部势力死灰复燃,遂命将其流放巴州。李贤离开长安时已是深秋季节,妻儿仆从衣缕单薄,情状十分凄凉。

武则天又以彻查此案为名,借机清除政敌,朝中被牵连者甚众。此案既结,武则天复又奏请天子,追赠明崇俨为侍中,谥号曰庄,这才算罢休。

李贤其后被流放四川,流放期间写《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以此讽谏生母,不可将亲生骨肉全部铲除。然而武则天只顾夺权,丝毫不为所动。

调露二年,八月二十三日。诏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李哲为皇太子。诏命改元永隆,大赦天下,大酺群臣三日。

李哲原名李显,是高宗第七子,生母武后,显庆元年十一月五日生于长安,被立为太子之时,年方二十五岁。

镜头转换,按下朝堂,复说西域。

调露元年春,西突厥部酋、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自号十姓可汗,与李遮匐煽动十姓部落,联合吐蕃,侵逼安西。朝议发兵讨之,拟选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帅。

裴行俭毫不推辞,并上书建议:可借波斯王卑路斯卒于长安,送其子泥洹师归国为名,借道过西蕃之时,袭而取之。

唐高宗准其所奏,遂册立泥洹师为波斯王,命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肃州刺史王方翼为副,检校安西都护。

裴行俭于是以六十一岁高龄奉使出京,再次踏上西域旧守之地,漫漫黄沙之路。

军行旬月,到至陇西。便在穿越莫贺延碛沙漠之时,忽然大风突起,飞沙走石,白昼如同昏夜,连向导亦都迷路,将士饥饿疲劳不堪。

裴行俭见此,便命就此宿营,然后举行祭祀。因虔诚跪拜多番,又侧耳倾听良久,起身传令道:天神明示于我,此处离水泉不远。

将士闻此,半信半疑。此后未久,风平沙落,云开日出。

裴行俭复令拔营起行,走未数百步之遥,便见眼前水泉丰沛,草木繁茂。后军渐渐赶至,皆都互相打听,连向导亦皆惊呆,不知到至何地。

军中便有自谓见闻博广者,对众人言道:某观史书,详此地貌,似是西汉李广利将军取马之时,所至大宛贰师城。

裴行俭恰好来至,闻言大笑道:果然不假,此处正是当年贰师城,此时却唤西州。

各属国官员闻说当年都督府裴大长史将军来到,皆都出城迎接,如同参拜可汗检阅一般。裴行俭对行伍之中部落酋长、旧日衙中僚属逐一点唤其名,众人无不老泪纵横。

入城休歇三日,裴行俭声明君命在身,不可久留,遂从当地招集一千多名豪杰子弟,随从西行。将出发时,裴行俭复又扬言天热不可远行,待天气稍凉,方可西上波斯。

阿史那都支早派细作在西州城中,闻听回报,信以为真,由此不为防备。

遂遣使与李遮匐相约:汉使即说待秋后乘凉西去,彼时我可齐集大军,聚而歼之。

裴行俭明知城内必有突厥细作暗探,遂故作随意召请四镇豪酋故友相见,纵言当年常在一起纵猎甚欢,欲趁此重回旧地之便,请大家再出城会猎。

诸胡人子弟皆喜裴行俭豪放,闻听此言,争请从猎,纷纷报名。三五日后,得远近万人报名参加会猎,皆都是族中青壮之士,骑射能手。

裴行俭于是佯为畋猎,到城外沿途整队,吸纳陆续参加与会者,率众一路西进。离阿史那都支部落十余里,便有随从说道:前面已是十姓可汗金帐,将军不可再往前行。

裴行俭故作不知,便问那军中向导:十姓可汗为谁?

向导答道:乃突厥兴昔亡可汗部下,木昆部落酋长阿史那都支是也。

裴行俭闻言一怔,继而大喜道:我道是哪个,原来是我故交,曾为同袍战友,阿史那都支老弟。既在此地为汗,不可不见!

于是遣人持书,往阿史那都支金帐问安;其后又连发数使,促召故友出帐前来相见。

都支见到来使,甚是惊疑,又猝闻裴行俭亲至,更是计无所出,只得亲帅子弟及部众千人,出离金帐十里迎谒。待至近前,见裴行俭只率数十人立马沙丘,遂即心安。

于是纵马上坡,口中笑道:故友远来,未及备礼迎接,死罪,死罪!

话犹未了,早已奔上沙丘,欲与裴行俭下马相见,然后请入金帐,趁便擒之。

裴行俭哈哈笑道:阿史那都支,唐天子有何亏负你处,自立十姓可汗,又欲造反?你即自承死罪,那便省却我宣布天子诏旨,以明证你罪状也。左右,还不与我拿下!

侍从闻听此令,便将手中红旗招动,继又吹起号角。刹时之间,只听喊声大作,南北两处沙丘之后伏兵大起,皆都跃马奔下高坡,将都支所带千余兵马团团围住。

阿史那都支惊道:裴帅此是何意?

口中虽作此问,心下早已明白,此番上当不小,后悔不迭。

裴行俭道:时至如今,你是自己下马受缚,还是拼死一战,与我对决雌雄?

阿史那都支见已落入重围,知道若是抵抗,必死无疑,于是只得下马,束手被擒。

裴行俭遂命都支拿出十姓可汗契箭,又命王方翼传下安西大都护令牌,悉召突厥十姓诸部酋长前来,一并擒拿,执送碎叶城中监押。然后简选精骑三千,奇袭以擒李遮匐。

途中恰遇李遮匐遣往都支处使者,便命其带路,直至其牙帐,令所擒使节入营,谕令李遮匐投降。

李遮匐毫无防备,牙帐外只有数百卫士,根本无力以战,当下只得出降,亦被押送碎叶城。裴行俭于是兵不血刃,不发一矢,便囚遂都支、遮匐归朝,轻松平息叛乱。

乃分大半战利物资与西州万余猎手,遣回各部,又遣波斯王子泥洹师自还其国。

西州猎手勇士齐都雀跃欢呼:此番会猎不见狐兔野兽,未料收获竟十倍于彼也!

唐高宗闻说裴行俭平定阿史那都支及李遮訇之乱,大喜不置,遂下诏复置安西四镇。四镇几经置罢,此乃第三次置之,是为碎叶、龟兹、于阗、疏勒四镇。

画外音:其时西突厥十姓部落在西域对唐威胁,与吐蕃在河西走廊对唐威胁类同,便如一把大钳,将唐朝势力挤出河西之境。又突厥十姓部落,五咄陆在碎叶之东,五弩失毕在碎叶之西,唐改安西都护镇于碎叶,其意即在居中以镇抚十姓部落,功莫大焉。

裴行俭执阿史那都支回朝,留副使王方翼筑碎叶城。设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城内则街廓回互,街巷通连,并筑坊墙,以备军镇作战之需。

西突厥叛乱刚被裴行俭平定,东突厥诸部又复现骚乱。

便在裴行俭押送阿史那都支东归之时,同年冬初十月,单于大都护府所辖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同时起兵反唐。

叛军拥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群起皆应,迅速拥众数十万众。

漠南突厥自永徽以后,近三十年对唐朝无所侵扰,并助唐朝东征高丽,西征中亚;唐朝复又征其讨叛奚,伐契丹,只因役使频繁,于是起而叛唐。

唐高宗重置安西四镇,高兴未久,闻听此报复又大惊。遂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为帅,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副之,率兵出击叛军。

字幕:萧嗣业,梁明帝萧岿曾孙。

萧嗣业幼年跟随隋炀帝,后随萧皇后入东突厥,贞观九年回国,管领突厥部众。累转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曾招降薛延陀咄摩支,参与讨伐西突厥、高句丽、回纥。

乃是初唐名将,战功赫赫,非同凡响。

萧嗣业既奉圣旨,当即引军北伐,与东突厥叛军遭遇交锋。因初战连胜,频频告捷,便即防备渐懈。

其后渐入隆冬,忽一夜天降大雪,兵士寒冻饥馁,列营不整。

突厥得此良机,便发精骑夜袭唐营。萧嗣业狼狈拔营而走,部众随即大乱而败,死者不可胜数。花大智与李景嘉引领步兵且行且战,逃奔单于都护府。

萧嗣业经此大败,按罪当斩。高宗李治念其祖上与李唐皇室有旧,乃恩命减死,流配桂州;花大智及李景嘉皆受萧嗣业牵累,一并免官为民。

东突厥叛军既获大胜,于是南下袭扰定州。

定州刺史乃是皇室霍王李元轨,闻说敌骑突至,乃效法当年蜀汉五虎上将赵子龙空营退敌之计,命大开城门,偃旗息鼓以待。

突厥叛军怀疑城中必有伏兵,于是不敢进城而退。

唐高宗闻说叛军已进至河北,急忙再次调兵遣将,派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前往恒州,以守井陉;令右武卫将军崔献前往绛州,以守龙门(今山西河津),以备突厥深入内地。

突厥见南面重军拦路,遂复回师北上,又煽诱奚族及契丹二部侵扰营州。

唐营州户曹唐休璟闻说叛军来犯,亦利用漫天大雪出城设伏,将二部联军一举击败,溃逃远遁。

十一月,裴行俭还师长安献俘。

高宗大喜赞道:行俭亲提孤军,深入万里,兵不血刃而叛党擒夷,可谓文武兼备,敕拜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

因命将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斩首,亲在内宫设宴,为诸将贺功。

贺功已毕,高宗又道:卿年过花甲,万里远征,歇足未定。然西突厥虽平,东突厥复起,萧嗣业丧师辱国,朝中再无大将可用。只得再辛苦贤卿一遭,未知卿谓如何?

裴行俭道:臣受大唐三世厚恩,万死不辞,何说辛苦!便请颁旨,即日出征。

高宗大喜,特授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太仆少卿李思文、营州都督周道务二部军十八万人,复会合西路军程务挺部、东路军李文暕部,总兵三十余万,北上以讨漠南东突厥叛军。自唐世历次讨伐突厥,军威未有如此之盛。

裴行俭大军北去,行至定州以北,安下营帐,召集诸将计议战略。

有前随萧嗣业作战部将进言道:此前萧帅之败,除大意懈怠之外,便是每至运输军粮之时,屡次皆被胡虏半路劫夺;士卒饥饿,又逢大雪,因此半数冻饿而死,非战之罪。大帅此番出战,须以重兵护粮,兼通粮道,方保无虞。

裴行俭闻言,捻须笑道:如此可以效我鬼谷门诸葛武侯先师,用弃粮之计胜敌。

于是当即调派兵将,先抽出第一支令箭:西路军首将程务挺听令!

程务挺:末将在。

裴行俭:请将军准备三百乘大车,假作运粮,充以干草;每车中装载五名骁勇士卒,各带斩马刀、强弓硬弩,共一千五百精卒,皆都伏于干草之内,于路不得稍出半点声息。却挑一千二百瘦弱士卒护车,每四人一车,缓缓前行。待敌军前来抢夺粮车之时,护车军不得与战,弃车远逃即可;车中精卒却不许稍动,任其将粮车押走,直到贼军歇营之时,如此如此而行。

程务挺上前接令,出营依计而施。

裴行俭又取第二支令:营州都叔周道务何在?

周道务:末将在。

裴行俭:此一支令,请将军与太仆少卿李思文大人率引中军,只管向北进发,直趋幽州以北,拦截突厥主力,须拼力死战,许赢不计败。

二将领令,引兵而去。

又抽第三支令箭,唤过东路军主将李文暕:命将军率引本部七万人马,以五千精骑作为前军,须要摘铃衔枚,秘密跟在粮车之后,相距不得近于五里之内,亦不许远达十里之外。当敌虏歇营就餐,粮车中步卒跃出相争之际,骑兵迅速赶至,自侧翼杀入;待双方皆都师老兵疲,将军却率大军四面围剿,须使敌军片甲不回。

李文暕上前施礼接令,连声赞叹而去。

又抽第四支令箭,唤过旧日部将,乃卢国公程知节之孙程伯献,嘱道:此战须要小心在意!你祖与我父乃是莫逆之交,因逢此大战,我将此件大功送与贤契。

程伯献:老叔只管分派,不知欲派小侄往哪方去?

裴行俭:你可率程务挺所部主力八万人,皆是我朝精兵锐卒,日夜兼程,绕至贼军之后,按兵不动。十日之后,待我前军交锋,杀作一团之时,你可自背后杀入,直袭牙帐,则可汗可擒,便是奇功一件。

程伯献:我大唐最重擒杀敌酋之功,老叔父如此安排,足见厚爱。

裴行俭:务必小心在意!

便将大令及西路兵符一并赐之,程伯献接过,出帐点兵去了。

四路大军领命启行已毕,裴行俭亲率中军起行,以为四路兵马总接应。

便说程务挺装载三百辆粮车,内载精勇,外以羸弱,假作护粮先发。行出不足三十余里,只见前面尘头大起,蹄声震地,果有敌骑前来抢夺粮车。

敌军列阵,呈月牙形以进,对大唐运粮军三面包抄。

程务挺便依裴帅之嘱,大叫一声:不好,众寡不敌,快快逃走!

说罢拨回马头,率先弃车而走。一千二百押车瘦弱士卒见主将已走,哪里还敢稍有耽搁,一哄而散,钻入山林草丛,各寻生路。

突厥叛军见此大喜,也不追赶,只将三百辆大车拘住,自军匀出六百匹好马,套在车上,往北便走。

疾行半日,众军人疲马乏,到至水草丰美之处,依河扎营,解下马鞍,让马吃草;又尽释手中兵器,三五成群,造饭为炊。

便当此时,只听一声呼哨,粮车中一千五百名勇士猝然冲出,各寻目标,对准突厥军便是一阵弩箭,便如狂风暴雨。

突厥军懵怔转向,未待清醒过来,数轮弩箭射过,已有三千余人伏尸河畔。

直待唐军每人壶中二十支弩箭射毕,万余突厥兵已伤损近半。余者反应过来,纷纷执兵在手,再寻战马,却皆无鞍,不能为用。

唐朝精卒于是丢弃弩弓,各持马刀上前,冲入敌阵,奋勇冲杀。既是近身肉搏,人多者胜,突厥以四对一,时间一久,唐军便即不支,折损三百余众,渐渐后退。

便在此时,只听人喊马嘶,却是李文暕率领五千精骑赶至;又听号角长鸣,却是程务挺复聚千余羸兵弱卒杀来。

三路唐兵相加,此时已近八千之众。欲知胜负如何,且听下回。(本集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新白蛇问仙 娱乐人生从三十而已开始 为奴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我真是大明星 漫游五界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一胎三宝,总裁爹地求复合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修真界第一女悍匪 偷听心声后贝吉塔逆转绝望未来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纵横古今南洋豪门的大唐风云录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经典收藏移动藏经阁 我是掌门 封神:请尽情吩咐妲己 虚空极变 雪国的青梅四重奏 从小蛇开始进行异化 超越武极 崽崽今年三百岁,才不是什么三岁小奶团! 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穿成恶毒女配后,我靠玄学发家致富 神魔天航 天才狂女 环中猫 风玲之声 驾个小艇去明末 修道至苦是人间 我的宝可梦实在太努力了 斗罗之灵珠神剑天麟 学阀之路 恒王 
最近更新神源录 最强模拟,没有选项,全继承 万界执掌 纯阳圣体 仙路迷途不思归 开局挖弟弟至尊骨,我直接捏爆 创仙代 两色弈 败犬圣女,把头发盘起来! 剑仙在上 昆仑道门 灵离情殇 重生九界,不修炼却无敌了 镇狱武神,从棺中诈尸开始 我摆烂后,仙子追夫火葬场 偏天 月夜的传说之寻觅 上古风云之刑天 重生西游:一境一金身,我肉身无敌了! 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