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首页 >> 华夏真相集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永不解密 通天之路 师兄个-个太无良 万界天尊 楼上楼下 原神,长枪依旧 至尊仙帝 如梦令 我的诡异人生 弈战狂神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

第三十五集 正伦掘渠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永徽六年,夏五月。

唐高宗下诏,命以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复将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又命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字幕:李义府,瀛州饶阳(今河北衡水饶阳县)人。

贞观八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刘洎、马周举荐,改任监察御史,随侍晋王李治。

唐太宗此举目的,是让李义府以才华、品行去影响、教导太子。监察御史虽只位列八品,却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务,权力重大。

李义府上任之后,不负皇恩、忠于职守,政治才华也由此开始显露。

不过亦因如此,李义府得罪大批多行不法朝廷重臣,许多人为其受殃,其中即包括国舅长孙无忌。有人因此为其起个外号,谓曰“李猫”。因谓猫在捉鼠之时,虽然心急,但总是悄无声息;而干掉老鼠之后,依然显得神闲气静。

李义府面慈心狠,打击对手不动声色,深为不法官员忌惮。

当时人谓朝中有两人文墨最为出众,一是李义府,另是来济,并称“来李”。

字幕:来济,南阳新野人,高祖时迁居广陵。父为隋朝名将来护儿,家世显赫。

武德年间,来济进士及第,贞观十七年任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同撰《晋书》。永徽二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便与李义府位列同僚。

但至永徽四年,来济便加封同中书门下三品;又过二年便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已跻身于当朝宰相之列,将李义府远远抛在身后。

究其原因,却是宰相长孙无忌身为宰相之首,自己出于名门大族,故而从来不喜庶族;复因李义府专与士族豪门作对,因此对其深为厌恶,又岂肯令其得以擢升!

永徽六年,长孙无忌趁调整三省六部官员之机,便欲贬李义府为壁州司马。李义府密知此事,大为惊慌,于是问计于中书舍人王德俭。

王德俭与李义府交厚,于是为其出主意道:能与长孙相抗者,惟有武昭仪。天子欲立武昭仪为后久矣,君若能建策,使武昭仪得立,则立刻转祸为福,长孙无忌又何足道哉?

李义府深然其言,当日自请替代王德俭直宿省中,就趁职务之便叩阁上表,面见高宗天子,以皇后王氏无有子嗣,并勾结外戚在宫中屡为厌胜之术为名,奏请废黜,更立武昭仪,以厌兆庶之心。高宗览奏大悦,立赐珍珠一斗,使李义府留居旧职。

武昭仪闻说李义府上奏力保自己,感激莫名,密遣心腹内侍劳勉之,复向高宗大吹枕边之风,寻请超拜李义府为中书侍郎。

于是李义府在朝中广为联络同党,使卫尉卿许敬宗、御义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皆都成为武昭仪腹心之臣。

长孙无忌输给李义府一招,虽然愤怒异常,但已无力回天,于是便请以侍中崔敦礼为中书令。因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豪族门第,欲以其压制朝中庶族阶层。

又有裴仁基次子长安令裴行俭,是为苏定方亲传弟子,闻天子将立武昭仪为后,以为国家之祸必由此始,乃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私议其事。

袁公瑜闻知此事,通过武昭仪之母杨氏传话入宫,进行告密。武昭仪大怒,遂以细事诬告裴行俭不法。高宗将裴行俭赶出京城,左迁为西州都督府长史。

画外音:裴行俭既是瓦岗旧人,又是鬼谷门弟子,却在此敏感时机自投网罗,卷入朋党之争,其实大有玄机,乃承师伯李积授意救命之策。李世积与徒弟李淳风早已算出,武则天替代李唐,已是迟早之事,不可避免;届时京城亦腥风血雨,必将大量重臣卷入此场巨变之中,且李唐子孙亦被诛杀殆尽。当今之计,只有尽量将鬼谷一众在职弟子迁离京城,以保存实力,其后再发定唐令,扶持太宗子孙复夺社稷。但若要使鬼谷门弟子离京,则必以自污之术。裴行俭身为长安令,实在危险,故借政敌之手,使其以为自己将与褚遂良结成朋党,趁大错未成,达到贬离长安之目的。鬼谷门大智,于此尽显。

裴行俭既被贬出京城,武昭仪又奏请天子,以许敬宗为礼部尚书,以与长孙无忌及褚遂良进行抗衡。

暮秋九月某日,高宗退朝,密召长孙无忌、李积、于志宁、褚遂良四臣进入内殿议事。李积知道必是商议废立皇后之事,便托有病,归府杜门不出。

褚遂良亦猜出必是废王立武之事,私谓长孙无忌道: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届时不必多言,亦不可使皇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惟遂良起于草茅,并无汗马之劳,且受先帝顾命重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

长孙无忌以手抚褚遂良之背道:卿只管逆鳞抗奏,我必与卿同为休戚。

乃与于志宁同至内殿。高宗果然并不转变抹角,待三臣落座,开门见山,便对国舅道:今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欲立昭仪为后,何如?

长孙无忌未及回答,褚遂良早已起身,向高宗再拜奏道: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只此一席话有理有据,铿锵有力,实在无可辩驳,高宗大为不悦而罢。

明日朝散,高宗犹不死心,又请三臣进入内殿言之,并以王皇后之母随意出入宫禁,又不礼待六宫,且为厌胜之事为由,定要易后。

褚遂良抗声辩道: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世家大族之女,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请三思。

说罢须发皆张,因置朝笏于殿阶,又解巾帻,叩头流血道:陛下若怜念先帝,不欲背负诛杀托孤重臣恶名,则臣今还陛下朝笏,乞请放归田里。

高宗见其如此相迫,不由大怒,命内侍将其引出。武昭仪此时正在帘后窥伺,实在忍耐不住,不由高声叫道:何不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答道:遂良受先朝顾命,即便有罪,亦不可加刑!

于志宁见此,不敢发言。

长孙无忌辞帝而出,将此事告知侍中韩瑗,命其上奏谏阻天子废后。

韩瑗便因奏事之机求见高宗,涕泣极谏不可随意罢黜王皇后,高宗不纳。明日又谏,悲不自胜,至于叩阶流涕,高宗复命内侍引出。

韩瑗又上疏谏阻,辞锋尖锐如刀:匹夫匹妇,犹相选择,况天子乎!皇后母仪万国,善恶由之,故嫫母辅佐黄帝,妲己倾覆殷王。《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每览前古,常兴叹息,不谓今日尘黩圣代。作而不法,后嗣何观!愿陛下详之,无为后人所笑!使臣有以益国,菹醢之戮,臣之分也!昔吴王不用子胥之言,而麋鹿游于姑苏。臣恐海内失望,棘荆生于阙庭,宗庙不血食,期有日矣!

褚遂良复又联络中书令来济,使其上表谏道:王者立后,上法乾坤,必择礼教名家,幽闲令淑,以副四海之望,更称神祗之意。是故周文王造舟以迎太姒,而兴《关雎》之化,百姓蒙祚;汉孝成帝纵欲,以婢为后,使皇统亡绝,社稷倾沦。有周之隆既如彼,大汉之祸又如此,惟陛下详察!

高宗览奏怀愤,皆都留中不发,亦不纳其谏。

此后多日,李积实在无可推托,只得上朝。天子见到李积,如同见到救命稻草。

散朝之后,未待李积转身出殿,高宗便当群臣之面一把扯住,就而问道: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为顾命大臣,总以先帝之意压我,则其事当且已乎?

李积至此,不能不答: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说罢一揖,辞帝下殿。

高宗便对众臣言道:李积乃开国重臣,世人皆谓此公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且为免泄漏天机,常以隐语预言祸福。其谓废立皇后,乃是我家私事,公等可听到乎!

褚遂良等人闻罢,竟至无语。

于是上意遂决,宣布散朝。许敬宗便向众臣打个哈哈,宣言于朝:我闻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痛痒屁事,而致妄生异议乎!

长孙无忌闻听,怒目以视。早有宫女听见,将此语报与昭仪。

武氏笑道:此虽是粗话,但亦却是实语。

便令那宫女再将此语转奏天子。唐高宗此时再无顾忌,又图耳根清静,便命将褚遂良贬出京城,出为潭州都督。

永徽六年十月,高宗不顾长孙无忌强烈反对,诏命废掉皇后王氏及淑妃萧氏,册命武昭仪为皇后,并将王后及萧妃幽禁。

武后掌管六宫,便以怀怨巫蛊为名,命将二人缢杀,并改王氏姓为蟒氏,改萧氏姓为枭氏。后世有人认为,武则天命将萧淑妃斩去手足,置于酒瓮之中数日而死,实不可信。

转过年来,许敬宗奏请改易皇太子。高宗喜而从之,便于春正月辛未日,又废皇太子李忠,降为梁王、梁州刺史,立皇后武氏所生之子代王李弘为皇太子,当年仅有四岁。

正月壬申,为太子李弘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显庆元年。二月辛亥,赠皇后之父武士彟为司徒,赐爵周国公。三月,以度支侍郎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三品。

镜头闪回,叙述杜正伦来历。

字幕:杜正伦,相州洹水人。

杜正伦出生年月不详,善写文章,精通佛典。隋朝仁寿年间,与兄长杜正玄、杜正藏一同考中秀才。举国仅有秀才十余人,而杜家却一门三秀才,因此受到时人称道。

唐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杜正伦便被招纳进入秦王府。

当时文学馆中人才济济,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十八人并为学士,赫赫有名。杜正伦虽然不在十八学士之列,但长年与其同游共论。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徵上表举荐杜正伦,称其才能古今无比。唐太宗遂擢升杜正伦为兵部员外郎,次年又改任给事中,负责记载《起居注》。

贞观六年,杜正伦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着作郎姚思廉一同上疏奏事。

唐太宗设宴款待,并谓其四人: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为君不易,为臣极难。我又闻龙可驯服,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人主亦有逆鳞,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我思卿等此意,岂能暂忘?故聊设宴乐也。

不久,杜正伦改任太子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并加散骑常侍。贞观十年再次出任中书侍郎,仍兼太子左庶子,并赐爵南阳县侯,受太宗密令监督太子李承乾。

至高宗显庆元年,杜正伦被授黄门侍郎,兼任同中书门下三品。至显庆二年,杜正伦兼任度支尚书,又升任中书令,进封襄阳县公,于此升为宰相。

闪回结束,书归正文。

杜正伦出身于洹水杜氏,与清贵一族京兆杜氏同出一脉,但支系较远。曾欲攀附世家大族,请求与京兆杜氏连宗,却被拒绝,便怀恨在心。

京兆杜氏聚居之处名为杜固,相传地气风水旺盛发达,因此世代高门,清流迭出。

杜正伦拜相之后,怀恨前事,便利用手中权力,以疏通水道为名上书,建议朝廷开凿水渠,途经杜固,借此破坏杜固风水。

结果杜固被凿后,川水殷红,其流如血,十日方止。从此南杜一蹶不振,而北杜居于杜曲,未经穿凿,得免此难。

夏四月壬子,西南边报告急,矩州人(今贵州贵阳)谢无灵举兵造反。

唐高宗诏命黔州都督李子和率兵前往讨伐,经过一番激战,终于平之。

己未日,高宗临朝,对众臣说道:朕思养民之道,未得其要,公等可为朕陈说之。

来济奏道: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曰:“愿赐一国之饥者。”赐之衣,老人曰:“愿赐一国之寒者。”桓公曰:“寡人之廪府,安足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则对曰:“君若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庸则人则大费。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则谓善养民矣。

高宗称善,因从其奏。

秋七月乙丑,西洱蛮酋长杨栋率部归附。其后又有显和蛮酋长王罗祁,郎、昆、梨、盘四州酋长王伽冲等,亦都相继率众内附。

癸未,以中书令崔敦礼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因其有病,并召其子自外任返回京都,侍奉其父汤药。至八月丙申日,崔敦礼薨逝,终年六十一岁。

唐高宗在东云龙门为其举哀,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号为昭,使陪葬昭陵。其后未久,崔敦礼又被追赠为安国公,可谓生荣死哀。

崔敦礼既死,李义府开始恃宠用事,专揽朝政。

时有洛州妇人淳于氏,美色绝伦,因获罪系于大理狱中。李义府贪其美貌,欲将其纳为己妾,遂暗嘱大理寺丞毕正义枉法,将淳于氏自狱中偷偷放出。

大理卿段宝玄正管此事,由是生疑,因而密奏朝廷。

高宗命给事中刘仁轨等鞫审毕正义,李义府恐其事泄,又逼毕正义自缢于狱中。高宗知是李义府所为,因其有拥戴更立武皇后之功,遂故作不知,使李义府逃脱责罚。

时有侍御史王义方,字景贤,乃泗州涟水人,清正廉洁。因闻李义府逼死大理寺丞,而天子不问,便欲上书弹奏。

因知李义府正当天子信宠,且为皇后心腹,料知若与其为敌,必定凶多吉少,便先告白其母:儿身为御史,职责所在,若视奸臣不纠则为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是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

王母答道: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其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

王义方拜谢母亲,乃上疏奏称:李义府于辇毂之下,擅杀六品寺丞;就云毕正义自杀,亦由畏惧李义府淫威,杀身以灭口也。如此则生杀之威,不由上出,请更加勘当!

唐高宗闻此义正辞严,回护不得,于是便令李义府与大理寺卿对质。

事实俱在,李义府自然无辞以对,但犹自恃宠不服。高宗喝叱命其下殿,李义府尚且顾望不退。王义方三叱其罪,李义府方始出班,跪于阶下。

王义方见天子一味回护,恐谏言复被搁置,遂当群臣之面,请具法冠对仗,高声朗读奏本:天子置公卿大夫士,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不得独是独非也。昔尧失之四凶,汉高祖失之陈豨,光武失之逄萌,魏武失之张邈。彼圣杰之主,然皆失于前而得于后。今陛下抚万邦而有之,蛮区夷落,罪无逃罚,况辇毂下奸臣肆虐乎?杀人灭口,生杀之柄不自主出,而下移佞臣,履霜坚冰,弥不可长。请下有司,究治毕正义死状。

慷慨陈辞,满朝皆惊。当时高宗已被折服,将要下诏追查李义府狡佞之状,却未料王义方来此一手,便即恼羞成怒,喝道:义方以孤士触犯宰相,使其跪听下属奏本,则朝廷法度何在,天子颜面何存!人若效之,再无上下尊卑之别也。

便释李义府之事不问,反谓王义方毁辱大臣,言辞不逊,命贬为莱州司户。

王义方便知天子之意,于是弃官而去,自往昌乐买宅客居,聚徒教授为业,赡养老母。数年之后母丧,王义方隐居不出。终于病卒乡野,年止五十五岁。

王义方既死,有门人员半千、何彦先为其行丧,莳松柏于冢侧,三年乃去。

王义方离京去后,黄门侍郎兼侍中韩瑗上疏:褚遂良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华黎,咸嗟举措。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缅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高宗说道: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戾犯上,故以此责之,卿何言之深也!

韩瑗答道:遂良社稷忠臣,为谗谀所毁。昔微子去而殷国以亡,张华存而纲纪不乱。陛下无故弃逐旧臣,恐非国家之福!

高宗闻奏愠怒,因而不纳。韩瑗由此乞归田里,上又不许。

继韩瑗为褚遂良鸣冤之后,又有刘洎之子上书讼其父冤,称贞观之末,为褚遂良所谮而死,李义府复助其为恶。

高宗见是弹劾褚遂良,心中一喜;但见内中又牵涉宠臣李义府,又复不悦。于是便召集群臣,问当初刘洎之事,并询以处置之策。

众臣皆知李义府如今炽手可热,谁敢开罪于他?于是大都仰承帝旨,皆言其枉。

给事中乐彦玮奏道:刘洎身为大臣,人主暂有不豫,岂得遽自比伊、霍!今若雪刘洎之罪,是谓先帝用刑不当乎!

高宗深然其言,遂寝其事。

镜头闪回,回说刘洎之事,以明其当年冤案真相。

字幕: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

刘洎早年曾效力于萧铣,担任黄门侍郎,后率军南攻岭表,夺取五十余座城池。武德四年萧铣败亡,刘洎在岭南献表归唐,被授为南康州都督府长史。

贞观七年,刘洎被拜为给事中,封清苑县男;十一年改任治书侍御史。

因针对当时尚书省政务堆积现象上书进言,以贞观初年魏徵、戴胄担任尚书左右丞时,百官不敢懈怠为例,建议唐太宗精心选任尚书左右丞及两司郎中,以此提高工作效率,被太宗采纳,并任命其为尚书右丞。贞观十六年时,刘洎已为黄门侍郎。

唐太宗向褚遂良索取《起居注》观看,褚遂良拒绝道:《起居注》记录君主言行,是希望君主自律,不做非法之事,却未曾听闻君主可以自己拿去看者,恕臣抗旨不遵!

唐太宗不以为忤,由是问道:我有不好言行,卿亦皆记之乎?

褚遂良答道:职责所在,不敢不记。

当时刘洎在侧,于是插言道:即使褚遂良没有记录,天下人也会记住。

唐太宗只得作罢,更升刘洎为散骑常侍,加银青光禄大夫,又加上护军。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被废,刘洎与岑文本支持更立魏王李泰,而长孙无忌则支持晋王李治,太宗最终立李治为皇太子。

帝嗣既定,刘洎进言:太子应勤学好问,亲善师友。今太子入侍宫闱,动辄十天半月,东宫辅臣很少能与太子应对。望陛下能抑制对子孙关爱,遵照规制,则是天下之幸。

唐太宗甚以为善,便让刘洎与岑文本、褚遂良、马周等人轮流前往东宫,与太子论政。

贞观十八年,刘洎升任侍中。

太宗要求大臣指出自己过失。长孙无忌、李积、杨师道等人都称:陛下没有过失。

刘洎则道:近来有人上书,凡不合陛下之意者,陛下都当面百般责备,上书者无不惭愧而退。如此以往,恐不能广开言路也。

唐太宗喜道:卿言甚是,朕定会改之。

次年太宗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刘洎为检校民部尚书,兼太子左庶子,命与高士廉、马周一同辅佐太子。

太宗临行前嘱道:我今带兵远征,卿等辅佐太子,国家安危,都托卿等之身矣。

刘洎答道:陛下不必忧虑,大臣有罪,我当即予以诛罚。

唐太宗谓其妄语,告诫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情疏阔刚直,必会因此遭祸,当慎重行事。

刘洎诺诺,再三请罪。

唐太宗班师,返回定州途中患病,刘洎与中书令马周前去探视。

二人自定州回来,褚遂良问道:天子起居如何?

马周未答,刘洎流涕答道:圣体患有痈疽,令人忧惧。

褚遂良却向唐太宗诬奏:刘洎对臣言说,陛下倘若不治,朝廷大事不足忧虑,只要依循伊尹、霍光故事,辅佐年幼太子,诛杀怀有二心大臣,便可天下安定。

太宗闻而恚怒,不久病愈,并向刘洎询问此事。

刘洎据实答道:褚遂良向臣问圣躬,臣答圣体患有痈疽,实足令人恐惧,并无他言。

马周也为刘洎作证,说其所言不虚。

褚遂良道:臣系何人,岂能妄诬大臣!此是马周与刘洎交厚,故为其遮掩也。

太宗闻终相信褚遂良诬告,赐命刘洎自尽。刘洎临死之时,欲留遗奏,宪司却不肯给纸笔。唐太宗得知后,复生后悔,命将相关官吏尽皆下狱。

闪回结束。以上之事,便是当年刘洎冤案始末。

历史真相:据《旧唐书》、《新唐书》所载,都认为刘洎之死,是因褚遂良向唐太宗进谗言。但依唐太宗之英明,因何轻信褚遂良之言,果断下令赐刘洎自尽?皆因其先前力主立李泰为太子,与李治并非一心之故。且于东征之前妄奏欲杀大臣,则将监国太子李治置于何处?至于欲行伊尹、霍光之事,随意废立新帝,更是历代人主大忌。

镜头转换,按下刘洎冤案,复说苏定方西征。

显庆二年,高宗下诏,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并为其在长安修建宅第。

李义府由此宠冠朝廷,家中子弟都被封为清要官职;又生性贪婪,与妻子、侄婿大肆卖官鬻爵,又多引腹心、广结朋党,权势熏天。

二年闰正月,上命兵分两路,西击突厥。

右路军:命以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任雅相、萧嗣业为大将,薛仁贵为先锋,尽发回纥、薛延陀诸部兵马,自北道行军,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

左路军:以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出发,并一路招集突厥旧众。

苏定方率领右路北道大军,一路突骑兼程而行,至金山北麓,先大破处木昆部。

俟斤懒独禄等率万余帐来降,苏定方好言抚慰,发还其千骑部从,用为先锋。

薛仁贵眼见决战在即,遂上书朝廷:当年泥孰部为贺鲁所破,虏其妻子颇众。今请陛下颁布明诏,宜皆释其归国,仍加赐赉。则泥孰部族人致其死,不遗余力矣。

高宗览奏,欣然从之。泥孰人闻而大喜,皆请从军,共击贺鲁。

于是唐军大进,皆至曳至河(今伊犁河)西岸。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亲率十姓部落之兵,共计十万大军来迎。

两军对垒,苏定方将唐兵及回纥兵万余人背水列阵,往西推进迎击。

沙钵罗轻视苏定方兵少,命令兵分三路直进,自率中军,分副将率领左右两翼,欲三面包围,试图将唐军尽歼于曳至河西。

苏定方却将己军一分为二,命令步兵据守南原,攒槊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

沙钵罗先攻步军,三冲不动,士气已殆。苏定方便命吹号鸣茄,引骑兵冲下高坡,自突厥军背后击之。沙钵罗由此大败,部众四散奔逃。

薛仁贵与苏定方率唐军追奔三十余里,斩获数万人众。歇兵一晚,来日复往西进。

胡禄屋等五弩失毕闻说阿史那贺鲁大败,悉举其众来降,并愿随征。贺鲁大丧其众,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走。

当时阿史那步真兵出南道,五咄陆部落亦闻沙钵罗大败,皆率本部族落,到阿史那步真兄弟军营投降。于是唐朝军威大壮,横扫西域。

苏定方乃命萧嗣业及回纥渠帅婆闰,率领胡兵直趋邪罗斯川追赶沙钵罗,自与任雅相率领新归附各部之众继后为援。

当时隆冬虽过,寒春未尽,天逢大雪,平地二尺,大军难以前进。

军中诸将见此,咸请俟其天晴再行。苏定方道:公等所虑,正是敌军所想。胡虏自恃雪深为碍,谓我不能前进,必趁此休息士马,不复为备。我正宜乘此亟追可及,若缓之,彼遁逃浸远,不可复追。省日兼功,在此时矣!

众将悦服,乃蹋雪踏冰而进,昼夜兼行,一路收剿贺鲁败散部众。

及至双河,苏定方便与弥射、步真兄弟合兵。

当夜扎营歇马,斥候来报:前面去沙钵罗所居之处,尚有二百里。

苏定方闻报,便唤过薛仁贵道:贤师侄,说不得须要辛苦你一番。今日三更,你可率三千精骑先发,长驱径至贺鲁牙帐。二百里路程,辰时可至,先缠住敌军,勿使贺鲁远遁。大军连日行军,疲惫已极,我欲使其安睡至五鼓,然后出兵,便来接应贤侄。

薛仁贵笑道:我鬼谷门用兵,向来以少敌众。小侄只率一千五百本部军可也。

于是聚齐部众,饱食战饭,又命备足干粮水囊,马摘鸾铃,衔枚而走。(本集完)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玄鉴仙族 为奴 我真不想当皇帝啊 四合院之车门已焊死 独醉天涯 快穿之反派大人是病娇 大佬今天要立遗嘱了吗 甜蜜隐婚:影后恃宠而娇 漫游五界 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 盗笔之主打一个陪伴 被迫嫁给前未婚夫世子之后 我医武双绝,踏出女子监狱起无敌! 国民导演 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 海贼:草帽团中的最强辅助 老婆比我先重生了 无敌太子我都能开挂了还隐忍个屁 战双帕弥什之渡鸦 起猛了,求生木筏怎么多了个女人 
经典收藏移动藏经阁 虚空极变 超越狂暴升级 雪国的青梅四重奏 超越武极 崽崽今年三百岁,才不是什么三岁小奶团! 走后门的飞升,那也是飞升! 医香 神魔天航 综漫之警官桑的位面旅行 天才狂女 开局与圣女双修,觉醒九阳圣体 诛仙之灵境世界命运交错 逼我重生是吧 风玲之声 我的宝可梦实在太努力了 学阀之路 九绝剑神 恒王 地球最后一名长生者 
最近更新神源录 绝域凡仙行 最强模拟,没有选项,全继承 后室之UT大酒店 幻想怪能 开局挖弟弟至尊骨,我直接捏爆 我在圣魂村观影斗罗大陆 青丘妖主 玄幻:从炼制合欢丹开始长生! 败犬圣女,把头发盘起来! 剑仙在上 混渊冥帝 征服九大女帝后,我成就无上仙帝! 灵离情殇 重生九界,不修炼却无敌了 雁关悍卒:从领异瞳娇妻开始 人间帝尊 偏天 造化鼎:开局女帝助我修行! 李大哥的种田争霸路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玄幻魔法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