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首页 >> 明末大权臣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驻马太行侧 大唐双龙传 四季锦 大夏第一假太监 北朝帝业 帝国霸主 重生霸宠:摄政王爷太凶猛 奋斗在红楼 游戏民国 帝国吃相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53章 话桑麻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在千万年的时光当中,已从一个地理标识演变成为某种精神象征,狭义上的黄河流域从甘、凉之地一直延伸到了黄海之滨(那个时候的黄河注入黄海而不是渤海。),而广义上的黄河流域则基本涵盖在大半个北方。

黄河不止一条,光是在开封府的地界上,就有三条之多。

除了那条真正的黄河之外,还有两条“小黄河”。所谓的“小黄河”其实就是黄河的支流,但是现在却连支流都算不上了。从元末开始,因为泥沙淤泥和战乱的缘故,这两条支流就已和真正的黄河“分离”开来,在三百来年的岁月里,逐渐成为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即便是在丰水期,水量也少的可怜,根本就无法行驶舟船。到了枯水期,干脆就断流了。

随着近百年的开垦和持续的断流,位于开封府中东部地区的这条小黄河几乎已完全消失,只有在连续暴雨的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点水。

虽然日已西斜,但余威尚存,依旧热的让人无法忍受,稍微动弹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辛勤的农人们不顾炎热,以疯狂热情在贫瘠的沙地上进行着掠夺式的开垦。年长者扶犁,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拽绳牵引,身体绷成了一条直线,几乎要和地面平行,挥汗如雨的耕种着。女人和孩子们而从远处把掐下来的秧苗搬运过来进行扦插……

对于勤劳的农人而言,只要有了土地,就会不畏辛劳的进行耕种,这是传承了千万年的优良传统,也是民族兴起的基础。

远远的,从东南方向走来了一个人。

是永王。

自从“离家出走”之后,永王就孤身一人北上了,离开了繁华富庶的江南一路向北,终于走到了中原腹地。

抬头看了看已渐渐落下的夕阳,舔了舔几乎要干裂的嘴唇,朝着这家正在耕种的农人走了过来:“老丈,我是途经路过之人,走的口渴了,想讨一口水喝……”

正在耕种的老农放下手中的犁杖,从地头上拎起一个黑陶瓦罐,直接就把瓦罐递给了永王。

和这些庄户人家打交道,没有那么多讲究,直接拎起瓦罐口对口的喝了个痛快。

“敢问老丈,这里距开封还有多远?”

“开封?远着哩。”这为农人已经很老了,眼窝子深深的陷了进去,眼睛虽然很小却炯炯有神,古铜色的脸庞之上爬满了仿佛刀刻一般的皱纹,微微的佝偻着腰身,一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汗衫子上补丁摞着补丁,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他那瘦骨嶙峋的胸膛:“俺这辈子都没有进过城,也不晓得到开封到底有多远,我估摸着……少说也得走三天吧?”

对于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的老人而言,村庄之外的世界就和天涯海角一样遥远。

“再问老丈,这附近可有客栈?”

“客栈?”老农笑了,露出残缺不全的牙齿:“大地方才有客栈哩,俺们郭家村可没有。你要是找客栈呢,至少还有走一天,而且要走的快一些,到了朱仙镇就有客栈了!”

朱仙镇,原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岳武穆而名动天下。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虽然已过去了几百年,却依旧在历史的时空中回想着。

还有走一天才能到朱仙镇,永王已经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后生,别再往前走了,前面没有宿头了,一会儿跟我回家,咱们爷们就宿在一条炕上凑合一夜,明天再走吧。”

“如此……就多谢老丈了……敢问老人家高姓大名?”

“我姓郭,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郭,郭家村嘛都是姓的,没有旁姓,耕田种地的哪有什么大名?大家伙都叫我郭大,年轻的就叫我郭大伯,小孩子们就叫我郭大爷……”这个老人很健谈:“你叫我郭大伯就行了,哦对了,你这后生叫什么名字啊?”

“我姓朱,我叫朱季兴。”

“真是条好后生,你在地畔子上歇一歇脚,等俺们种完了这一拢,咱们就回家去。”

老人又拿起了犁杖……

朱季兴当然不会在低头歇着看郭大伯一家人忙碌,而是顺势抄起了犁绳搭在肩上……

和其他的天家子弟不同,在军校里头朱季兴也吃过不少苦头,就算不是什么吃苦耐劳的彪形大汉,至少也不是身娇肉贵的纨绔子弟了。但这耕种之事真不是他的所长,拉着犁绳才走了一个来回,肩膀子就疼的厉害,累的呼呼直喘了。

“罢了,罢了,你这后生一看就不是种地的出身,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头吧?”

“郭大伯说对了,我确实没有耕田种地的经历。”好在朱季兴的年纪很轻,还能咬着牙坚持下去:“郭大伯,你家种的好像不是麦稻之粮啊,这是种的甚么庄稼?”

虽说朱季兴不是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天家子弟,却知道这个时节不适合耕种麦稻。他根本就不认得郭大伯一家正在扦插的植物到底是什么东西。

“果然是不知农事啊,”郭大伯笑道:“这是葛麻呀,种的是葛麻。”

原来这种叶子仿佛人的手掌的植物就是葛麻。

葛麻确实不是粮食,却是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南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江南的桑林。

华夏当中的这个华字说的就是“花服之美”,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特指丝绸锦缎。绸缎之属都是抽丝剥茧的蚕丝制成,而丝绸终究是有钱人才穿的起,绝大多数老百姓还是穿的棉麻纺织品。

棉花虽然已经广为种植,但这个时代的棉花产量极低,只能算做是一种辅助类型的农作物,真正的主体依旧是葛麻。

全天下的衣衫被服,至少有四成是麻布制品,真的可以算是“衣被天下”了。

“我听说现在种棉就很不错,郭大伯为何不多种棉呢?”

郭大伯嘿嘿的憨笑着:“种棉确实可以多卖些银钱,但种棉太吃功夫,不如种麻简单省事。而且这葛麻比棉更耐旱,也能容些功夫……”

棉花本身就是耐旱的作物,但葛麻更耐旱。尤其要紧的是,棉花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太大,不如葛麻便于打理,更简单更省事……唯一的缺陷就是这玩意远远不如棉花值钱。

当初,复隆朝曾经试图推行“改稻为桑”的政策,就是因为桑田可以出产生丝而丝绸价格更高,这当然是为了增加朝廷和各级官府的收入,但这项政策却在民间遭遇了极大的阻力,老百姓们根本就不愿意种植那么多的桑田,而是习惯于继续种植早已熟悉了稻谷。

朝廷一直都无法理解,既然种桑的收获更大,老百姓们为什么就是不肯执行“改稻为桑”的政策?唯一能够说得通的解释就只有两个字:愚昧。

老百姓们太愚昧了,不知道朝廷和官府是在为他们好。

现在看来,真正愚昧的不是老百姓而是官府。

在农事上,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绝对胜过一大群夸夸其谈的官府大老爷。任凭你弄出了多少政策,都不如实际操作更有说服力。

种桑的收益或许真的更大一些,但却非常吃劳动力和工时,超过了普通农家的承受范围之后,那不过是一纸空文罢了,若是强行推广就是典型的恶政,不仅起不到国强民富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郭大伯一家人宁可选择耕种葛麻也不种植棉花,就是最好的例子

居庙堂之高,却脱离了实际,这是万万不行的。

朱季兴忍不住的想起里身居内宫的那位皇兄,他在禁宫之内,就算是操碎了心,真的知道民间是什么样子吗?

恐怕未必吧!

那些个满腹经纶口若悬河的朝廷重臣,真能明白棉麻这二者的区别吗?

同样未必吧!

治国理政,富国强兵,绝不是仅有一腔热情就可以的,没有脚踏实地的深入民间就是空谈误国,和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什么分别?焉有不败之理?

来来回回耕了四拢之后,天色已经擦黑了,郭大伯一家却干劲十足:“干劲抢着把苗种下去,这一方地就是咱家的了……”

听了这话,朱季兴忍不住的一愣:敢情费了这么大的劲,这片荒滩根本就不是你们郭家的田地呀。

难道是佃来的土地?不可能啊。

郭大伯刚才已经说了,只要把苗种下去,地就是他们家的了,这是怎么回事?

郭大伯笑道:“这一方荒滩还真不是我家的,但苗子种下去之后就是了。俺们这是在和李大帅抢地呢!”

李大帅?

天底下的李大帅只有一个,那是忠勇公李吴山。

一个乡下的老农,怎么会和李大帅抢地呢?这是什么意思?

这就不得不说起北方正在推行的“均田”政策了。

从四月底开始,李吴山首先在河南推行新政。所谓的新政的重点,就是统计人口丈量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为什么会首选河南,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河南已经被打烂了,而且不止打烂了一次。

李闯三打河南,将大明朝原有的社会秩序打了个稀烂,然后和左良玉的百万大军在河南轮番鏖战,打的那叫热闹。紧接着清兵又来打了个通透,没过几年大旗军就又反推了回来,这中原大战都已经打的不知道谁是谁了,地方士绅和官府跑的跑散的散,原有的社会秩序基本已不复存在,在河南推行新政的压力最小。

李吴山的新政简单到了极限,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

我不管你是士绅还是豪强,也不管你有多么强大的背景,所有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河南地界之内不存在“私人田亩”的说法,所有的土地全都是国家的。

然后根本各家各户的人口数量进行重新分配,不论男女老幼,只要能点出人数来,就按照每个人口十四亩的方式进行计算,每十亩上等田折合成为十二亩次等田。

如此一来,那些少地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田地的贫苦百姓自然是欢天喜地。而那些原本占据着大量土地的士绅豪强则极力反对。

但他们的反对毫无作用。

当年的李闯如何?横扫天下的多铎如何?还不是照样被大旗军给灭了!不管什么样的士绅豪强,在李大帅面前连个屁都算不是,大旗军的将士会让他们明白谁才是真正的主宰。

整个河南的老百姓都同意了,李大帅和大旗军也同意了,你发对?你他娘的算老几?有什么资格反对?

谁要是闹事,就会进行血腥清洗,反正这里曾经的清廷的统治范围,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大帽子扣下来,那就不田地多少的问题了,而是会砍下多少颗人头的问题。

除军功赏赐的田地之外,一律按照人口数量为基础重新分地,这就是李吴山用强力推行的“均田”政策。

想当年,李闯也曾喊出“均田”的口号,但却没有真正施行下去,现在的李吴山继承了李闯的做法,并且真正那么做了。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田地全都分配到了老百姓手中,仅仅只是对一等田和二等田进行统计分配而已。其他那些边边角角的荒地和沙地根本没有计算在内,象郭大伯他们一家人正在辛苦耕种的沙滩那就更加的不用提起了。

不对这样类型的田地进行统计,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李大帅似乎不知道这一类型田地的存在,而是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按照官府政令的说法,这就叫做:耕田者有其田。换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话,就是说谁种上就是谁的。

所以,刚刚获得了土地的农人们纷纷对荒地、沙地进行掠夺性质的开垦,不管怎样先种上再说,只要种上了就算是占住了,就算是成了自家的私产,就算是从李大帅手里把田地抢过来了。

只要把苗种下去,这一大片荒滩就是郭大伯自家的“自留地”,不仅不用纳税,还可以世代传承下去。

没有比田地本身更加宝贵的财富了,所以郭大伯一家人才会起早贪黑的在这片贫瘠的沙滩上进行耕种……

“我们家七口人,拢共分到了差不多一百四十亩次等田……”

“郭大伯为何不要上等田而要次等田呢?”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喜欢肥沃的上等田,但郭大伯却全都要成了相对而言比较差的次等田,这完全就是典型的小农式狡黠心理:“上等田虽好,终究给的太少,若是换做次等田,每十亩就能多出二亩来呢。不管什么样的次等田,只要用心耕种,不出十年就会变成肥沃的上等田,这是占便宜了呢,哈哈……”

“那也不对呀!”按照郭大伯一家七口人计算,就算是为了多分田地而全都换成稍差一点的二等田,充其量也就是一百二十亩不到的样子,怎么会有一百四十来亩呢?多出来二十多亩,这是怎么回事?

“那是因为我家祖先有德……当然也是因为我家儿媳争气,三月里刚刚诞下第四个娃娃,多出来的那些田地是李大帅赏的!”

除了均田之外,李吴山在北方推行的新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那就是奖励生育。

一对夫妇要是能生出四个孩子,就会得到额外的奖励:从第四个孩子算起,额外多奖励一人份的田地。除此之外,地方官府还会奖励粗布一丈二尺,盐六斤,谷子十二升。不论诞下的婴儿是男是女,奖励都照样执行。

古人素来就讲究个“多子多福”,最喜欢的就是儿孙满堂,唯一的担忧就是怕养不活那么多人。所以,李大帅才颁布了奖励生育的政策!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伴随着这个政策的长久推行,必然会出现一个生育高峰,曾经因为天灾**而锐减的人口必定会很快恢复。

李大帅推行的新政全都是惠民善民之举吗?也不全是。在赋税方面,则是非常沉重。

最典型就是农税了。

每亩上等田必须上缴农税,折合成糙米就是近二十升的样子,每亩地近四十斤的农税呀,一个人头就要上缴五百多斤的粮食税,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沉重税负,相当于拿走了七分之一的产量。

这样的赋税,是大明朝的四倍多,这已不是与民争利的问题,而是要把老百姓活活逼死呀。

税负沉重,太沉重了,已沉重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沉重?怎么会沉重呢?”郭大伯哈哈大笑的说道:“我老郭种了一辈子的田,从来就没有见过这么轻省的税负,这是大便宜呢,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大便宜!”

明明承担着数倍的赋税,老百姓就应该怨声载道叫苦连天才对,为什么反而认为是占了很大的便宜呢?

永王搞不明白!

李吴山推行的新政,尤其是在赋税方面沉重吗?

当然沉重,而且是非常沉重,但老百姓们却大为欢迎,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地租。

这河南的所有田地都是李大帅的,李大帅已成为全天下最大的地主,河南的所有农人都是耕种他的田地,全都是他的佃户。

佃户种地主的田,肯定要缴纳地租,那才是老百姓的主要负担。

历朝历代,百姓们承受的最主要负担从来就不是赋税,而是地租和徭役。徭役就是免费的劳动力,而地租……

要是只收六成地租的话,就已经算是大善人类型的地主了。土地的拥有者直接拿走一多半的出产,这才是关键。

当李吴山成了天字第一号的地主之后,首先就取消了徭役,然后就取消了地租。

没有地租的说法,白白给百姓们耕种土地,只需要缴纳四十来斤糙米或者是可以折合成同等数量的东西就行。

“这是天大的便宜啊,”很健谈的郭大伯抬头看了看天色:“时辰不早了,已看不清地拢了,回家去吧,回到家里我再好好的给你算一算这笔细账……”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动漫之后宫之旅 综影视:路人甲穿越之旅 浅曈女帝 系统送我一见钟情 阿苏尔纳克斯事记 超凡大航海 诡事绘 误惹豪门:强娶迷糊小甜妻 吾为人,镇压神明 剑神在此 默读 爷爷奶奶说过的鬼故事 男欢女爱 千万别看纯靠瞎写 最后一作 懒得说 签约AC米兰后,我开摆了 刺世天罡 至尊升灵 一胎三宝,总裁爹地求复合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民国崛起之东北虎啸 醉枕三界 橙心如意剑 汉逆之吕布新传 从封地开始,到拥兵百万雄霸天下 风云朝堂 犬子汉高祖 麾下一万大宗师,赵高汗流浃背了 我,贾蓉,不做绿帽王 三国之重振北疆 重生之成为现代女神 大宋暴君 战火与权力 我在黄巾做首席军师 本草纲目之药食同源 古今中外奇案录 红楼情种 世子请叛逆 迷踪谍影 
最近更新从侯府废柴到一字并肩王 你们夺嫡,我靠娇妻偷家赢麻了! 大楚武信君 大明:一次呼吸一两银,殖民全球! 大乾风云起苍穹 大明:我是崇祯,亡国倒计时两天 灾荒年,全村啃树皮,媳妇嫌弃肉太肥了 道藏辑要 落魄县男:捉奸现场成了订婚仪式? 笔架叉将军 红楼:带着金钱系统逆袭 开局流放:从罪囚营杀到天下之主 高门庶子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 让你当伴读书童,你替女少爷考上状元? 穿越古代异界争霸 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 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 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 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 
明末大权臣 七甲兵 - 明末大权臣txt下载 - 明末大权臣最新章节 - 明末大权臣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