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陆这边还好,港岛那边鱼龙混杂,旧线路随时都有可能被监视和窃听。
虽然无伤大雅,但终究不太完美。现在好了,只要星擎中星一号能够开始正常工作,就可以让结算体系的通信链路通过中星一号来完成,哪怕别的卫星没法正常工作,仅靠这一颗卫星,都已经足以胜任结算体系的通信工作。
“中星二号接通了。”这时候屏幕上亚太星区的第二盏红灯变成了绿色,麦小苗也适时地开口了。
幕墙玻璃下的大厅再次传来了掌声,这次还包括了欢呼声。
“中星一号太阳帆板展开正常,帆板供电系统开始工作,电力管理系统开始工作,中星一号发射任务完成。”
“呀?不是二号成功了吗?”梁红讶异道:“怎么小苗说得和指挥中心不一样?”
“都没错。”周至眼睛盯着笔记本上的图形变化,嘴里说道:“卫星自带着电源,之前建立的通信利用的就是自带电源,但这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太阳能帆板提供电力。”
“地星之间的通信就是靠微波了,这也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所以可以提前接通,太阳能帆板打开需要时间,电力管理系统转换电力供应也需要时间,所以就晚了一点,中星一号现在切换到了帆板供电,才算是真正开始了正常工作,发射真正成功了。”
“那干嘛不先把帆板打开,有了充足的电力供应后再调试通信功能呢?”
“因为通信功能一直在开着啊。”何诗情说道:“每颗卫星的状态,参数的跟踪,都需要送到指挥中心来;入轨,姿态调整和控制,以及帆板打开等动作,都需要及时跟踪和调整,以便及时干预,这些都是需要信号来回交互的,本来就是通讯的一种。”
“倒也是。”闫霄这下明白了。
麦小苗将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做了一次切换,变成了一幅直观的世界地图,展示的是亚洲部分,上面出现了一个圆圈,圆圈范围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范围覆盖了从黑龙江覆盖到了南海。
“这就是一号星的覆盖范围,对吧?”梁红看着地图问道。
“对,这是一号星覆盖的基础星区,在这个区域里,天线地网的地面站都可以和一号星进行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一号星连上‘星路’,和其它相邻的中心和所属同步轨道卫星进行数据交换。”
才说到这里,又有一个圆圈出现,很明显是中星二号调通了。
现在的覆盖范围除了中国,还包括了俄罗斯和日韩,李老三脸上就露出一丝微不可察的贼笑:“东京交易市场已经覆盖上了。”
“兔子不吃窝边草。”周至不得不警告李老三:“悠着点来。”
想了一下又说道:“要吃也要慢慢的吃。”
“放心放心。”李老三笑得很和蔼“当然不能让窝边草自己知道。”
周至不禁叹了口气:“其实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知道,他们也控制不了了吧?”
“你们在聊啥?”闫霄听得一头雾水。
“哦,看到地图三哥又想到了经济形势。”周至笑道:“你们也都知道的,三哥是大金融家嘛。”
这个时候大厅里又传来了播报声,掌声和欢呼声,同时麦小苗显示器上,第三个圆圈也亮了起来。
“也!”周至终于将压抑已久的情绪真正地宣泄了出来,和同样兴奋的李老三相互击掌:“成功了!咱们成功了!”
说完又轮流着和其余小伙伴击掌拥抱庆祝。
“等会儿……”闫霄倒是从善如流,击掌拥抱喊也一个不落,可是做完了之后才想起另一个问题,指着麦小苗电脑上标识着应该本线同步轨道那颗还没点亮的高星一号:“这里还差一个吧?怎么就提前庆祝了?”
麦小苗笑着解释道:“肘子和三哥都是实用主义者,高星一号是用来联络其余高星用的,刚刚已经说了,在目前阶段来说高星还无法正常发挥作用,只能充当分流和实验用,现在能用三颗中星覆盖亚太地区,已经完成这次发射任务的应用要求了,而高星一号需要等到下一波次发射任务完成后,才能与高星二号和它专属的美洲星区一起建立起覆盖半个地球的星擎网络。”
“从技术角度来看,一期发射的任务当然要等高星一号部署完成以后才算百分之百成功。”李老三笑得见眉不见眼:“但是从业务角度来讲,一期发射任务到现在就算是已经完成了。”
“就算再有什么小瑕疵,我们还有一个窗口期,”周至也同样笑得见眉不见眼:“就是从现在到二次发射之前,这段时间里进行调整。在不影响一期业务的情况下调整。”
“这里头的弯弯绕真是太多了!”杨宏辉听了一晚上,感觉头很大:“不过提前恭喜你们,发射十分顺利啊。”
“嗯,现在就差最后这一下了。”周至和李老三明显都已经放松了下来,这样的情绪也感染到了其他人,观摩厅里的氛围一下变得轻松了起来。
“要不大家先回招待所休息吧?”麦小苗建议道:“尤其是雪珊姐姐和小顺子。同步卫星抵达轨道还要三个小时,真要等得到凌晨四点去了。”
最终讨论的结果是冯雪珊杨和小顺子先回去,剩下的男生都不愿意回去,麦小苗有工作,梁红和何诗情也乐意陪着男友,大家干脆就继续在观摩厅里待着。
发射工作其实一直在稳定有序地推进着,指挥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各种指令和各地遥测和监控的数据返回,包括三颗中星的运行情况,姿态情况,电力情况,激光信道的校准情况等等,其实还是非常繁重且复杂的。
而高星的控制就更加复杂了,前后要经过五次的变轨跃迁,通过一次次围绕着地球进行椭圆形轨道的转动,然后在每次回到近地点的时候利用离子电推发动机组的爆发式工作,将卫星获得更大的加速度,积极转移到更高的轨道上去。
经过几次跃迁后,卫星终于以一万多公里每小时的速度,从两千公里的近地轨道,迁移到三万多公里的同步转移轨道上。
然而这还没有完,因为迁移轨道是方便卫星抵达为止的路径设计,完成这一步以后,还要将卫星从椭圆式的飞行轨道转化为原型的同步轨道。
这样就能保证处于同步轨道的高星一号基本固定在与地面一个地方处于垂直静止的太空位置上,两者围绕地心运转的角速度完全相等,并且让高星一号能够覆盖地球三分之一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