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首页 >> 逆天换明 >> 逆天换明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名门艳旅 汉乡 男儿行 江山美色 富贵小丫鬟 民国投机者 我要做皇帝 佣兵的战争 唐朝工科生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 逆天换明全文阅读 - 逆天换明txt下载 - 逆天换明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95章 朝廷紧逼,断粮断饷

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

但毛文龙的血泪申诉,并没有打动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不仅今年断饷,还要停发整个崇祯二年的饷粮,作为对毛文龙天启年间冒滥超额的扣除。

也就是说,断绝粮饷没有期限,什么时候把冒滥超额的扣完, 什么时候再恢复发放。

毛文龙再向登莱要今年的加派,却遭王廷试拒绝,说去年加派已发放,今年登莱撤掉巡抚,加派根本没收。

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告诉你要钱粮没有, 乐怎地怎地。

崇祯和朝堂大佬操控, 体会圣意的登莱道王廷试冲在最前面,这是要把东江镇军民逼到饿殍遍地的绝境。

平辽灭虏用不着你了, 不听话不是,看怎么搞死你!

只有身处那个时代,联系着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才会明白崇祯和朝廷打的算盘,才能揣摩出他们心中所想。

有“五年平辽”的袁督师,僻处海外、难以节制的东江镇和毛文龙,已经不重要。要么干废,要么覆灭,崇祯完全不在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了。

而袁督师也交出了上任以来的第一份战绩,收复了锦州、大凌河等城。嗯,说是收复,应该说成接收,或捡破烂儿更确切。

锦州、大凌河等城已经被拆成了残垣断壁,建虏都不稀罕去占,袁督师又象宝儿似的给拿了回来,并当作战绩向朝廷上奏。

好啊, 真厉害呀,不枉朕全力支持,袁崇焕真有两把刷子,一下子就在辽西向前推进了百多里,光复了好几座城池。

崇祯很高兴,扳着手指头算日子,五年平辽,从哪天开始算呢?

哦,崇祯还得扳着手指头算算钱财。袁卿家要重修锦州、大凌河等城,这得给呀!

不仅皇帝高兴,文官们也高兴,朝廷拔款水过地皮湿,又能捞上一笔啦;辽西军头也高兴,这资源到了辽西,可是他们独占,没人跟他们抢了。

没有丝毫的斩获,连一颗首级都没捞着,占了几座废墟似的城池,让大明财政背上了更沉重的负担。

这就是袁督师收复锦州、大凌河等城的意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负担和拖累。

历史上,因为锦州等城,大明九边精锐丧失一空,并完全失去了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

毫不掩饰的冷笑声中,郭大靖把朝廷邸报扔到了一旁,端起茶碗喝了两口。

崇祯的愚蠢,文官的贪婪,正在把大明推向崩溃。

向辽西倾尽资源,影响的难道只是东江镇吗?

辽饷再次加征,苦的是平民百姓。特别是大灾害肆虐的西北和中原,被逼得家破人亡、仓惶逃荒的流民,有多少人将成为路边饿殍?

各地边镇被削减饷粮,导致军人如乞丐般凄惨,既不能养家糊口,自己的吃穿也成问题,哪还有奋勇厮杀的战力和意志?

这是连锁性的反应,只能使大明的情况更加糟糕。而坐镇辽西,也知道“五年平辽”是扯淡的袁督师,难道不是罪魁祸首?

“朝廷竟然又断了粮饷?”刘奇士坐在椅中,一条腿却搭在扶手上,全无形象地摸着脸上的胡须,紧皱着眉头。

刘兴祚苦笑了一声,说道:“多亏收复了金州,又获得了丰收,东江镇军民倒是不用太担心吃饭问题。”

“这还不全是大靖的功劳。”刘奇士手按着茶碗,轻轻叩击了两下,岔开了话题,说道:“前前后后,已经增加了两千骑兵。我看,飞骑暂时不用再扩充了。”

郭大靖觉得刘奇士似乎在给他省钱,或许也是朝廷断绝粮饷的缘故。但他并不想吝啬,钱不就是花的。

况且,以后的物价上涨是肯定的,现在买还便宜不少呢!

朝鲜、山东、北直隶,几个月来从这三个渠道总共购进了将近三千匹马,均价保持在二十两以下。

由于是多渠道,又是分批购买,倒没有引起地方上太大的物价波动,也没有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飞骑营挑选了两千匹,其它的稍差的马匹则给了枪骑兵。再加上东江镇原有的战马,集中起来编制三四千枪骑兵,也差不多够了。

郭大靖估计朝鲜那边还会帮着购进一大批马牛羊牲畜,主要是建虏征讨察哈尔部的缴获,也要换成其它日用品。

这样的话,组建一万骑兵的初步目标差不多也就达成了。时间还来得及,有大半年的时间能继续准备呢!

骑兵当然是越多越好,在金州的经营初获成功后,在牲畜的饲料上,基本上具备了扩充的条件。

玉米秸杆、麦杆、苜蓿、野外的干草,再加上种植的黑豆、黄豆、玉米,不光是牛羊,战马也没有问题。

经营是郭大靖的长处,一步一步的工作也衔接得很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才能更快地积累起综合实力。

对于刘奇士的建议,郭大靖没有马上否定,打算顺其自然,能买到多少战马就扩充多少骑兵,也不必强给自己定什么目标。

但有件事情,郭大靖有些放心不下,要与刘兴祚敞开谈。

抬头看了一眼坐着没说话的刘兴治,郭大靖把目光转向刘兴祚,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刘兄,你现在觉得是朝廷的人,还是东江镇的军官?”

刘兴祚愣了一下,看着郭大靖严肃的表情,略有所悟。

在刘奇士和刘兴治诧异的目光注视下,他缓缓说道:“刘某当然是东江镇的军官,从来没变过。就算是初至时受了些许冷落,也绝没有自外之心。”

郭大靖不管他说的是不是真心话,今天也要剖析明白。当然,他还是相信刘兴祚更多一些的。

“朝廷对东江镇苛待,逐渐加大了打压的力度。登莱道王廷试是先锋,蓟辽督师袁崇焕是主力,皇帝嘛——”

郭大靖发出了冷笑,说道:“他是幕后的主谋,可能未明言,但其意已昭然若揭,与朝中文官是一样的心思。”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皇帝是宁要听话的庸才,也不要违逆的能臣。至于军民和百姓的死活,都抵不过皇权的稳固。”

郭大靖扫视了在座的三位,问道:“对于袁督师,你们觉得他能五年平辽吗?”

刘奇士急着开口说道:“就凭辽西那帮只能守城的军队吗,别说五年,就是十年也白扯。”

刘兴治说道:“他现在是东江镇的顶头上司,若是大力支持,辽镇和东江镇齐心协力,五年平辽也未必就不能成功。”

刘兴祚想得比较多,对兄弟的话不表赞同,摇头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袁督师重辽镇轻东江,支持谈不上,不大加打压,就不错了。”

如果袁督师真能公平对待东江镇,并以平辽灭虏为志向,郭大靖也会卖力相助,毕竟目标是相同的。

但郭大靖清楚得很,这种指望是不靠谱的。刘兴祚也能看出端倪,便可见一斑。

郭大靖说道:“没有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五年平辽就是大言不惭,堡垒推进已被证明是无效的,宁锦之战难道还不够警诫?”

“但君前无戏言,若五年不能平辽,便是欺君,便是托付不效。要摆脱这个罪名,袁督师除了议和,别无他途。”

既然不能支持东江镇,使辽镇和东江镇精诚团结,共击建虏。那议和确实就是袁督师唯一的救命稻草。

议和成功了,那自然不用平辽了,也就没有了什么欺君大罪。

可要议和,东江镇就是绊脚石,毛文龙更是个大障碍。除掉毛文龙,既称了皇帝和朝中文官集团的意,又为议和扫清了道路。

而没有了毛文龙坐镇压制,再加上袁督师安插的人运作,东江镇内部的矛盾,多半会爆发。

没错,东江镇也有着内部矛盾,主要是互不服气的将领。争权夺利,是人的劣根性,东江镇将领中,肯定也难以避免。

没有了足够威信的主帅坐镇,东江镇内部或是分崩争斗,或是各行其是,很难再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一致对外。

当然,这样的东江镇更容易控制,无论是朝廷,还是袁督师,恐怕都更希望如此。

至于打建虏平辽东,没有东江镇照样能成。

现在这个时候,崇祯君臣也不认为建虏会对大明产生致命的威胁,更不会相信就是人口不足百万的建虏,最终能席卷天下。

我泱泱大明,子民亿兆,幅员万里,无论是人口,还是资源,哪里是困于一隅的建虏能比的。

对于郭大靖的分析判断,在座的人都没显出太多的惊讶,袁督师的平辽方略就说了嘛,战为奇着,和为旁着。

只不过,袁督师的侧重点进行了改变,变成了和为主,守为正,战为旁。

“袁大人与建虏议和,早已有之,不足为奇。”刘兴祚说道:“以前东江镇归登莱巡抚节制,尚无太大影响。如今却是不同,袁大人是定要让东江镇与其步调一致的。”

刘奇士耸了耸肩膀,说道:“那又如何?还能让咱们退出金州,或是不打建虏吗?”

郭大靖哂然一笑,说道:“慷慨大义的袁督师,自然是不会明着让东江镇这么做。但他已经把东江镇粮饷物资的供应捏在手中,削弱打压,却是很方便的。”

停顿了一下,郭大靖沉声说道:“不是自夸,若不是郭某百般筹措,上次再加现在两次断绝粮饷,东江镇恐怕不垮,也实力大损,对建虏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刘兴治用力点头,说道:“确实如此。特别是失去朝鲜的屯田,东江镇完全依赖朝廷的粮饷。末将不敢想象,没有郭将军的筹措,东江镇军民会如何凄惨?”

刘兴祚若有所思,看着郭大靖,缓缓说道:“大靖,你早就料到了?所以才提前准备。要是临时应变,恐怕来不及吧?”

郭大靖垂下眼帘,沉声说道:“有些事情不能说,也说不清楚。如果你们相信我,那就全心全意地为东江镇的强大而努力。也就一两年,你们就能看到形势的大翻转。”

带着嘲讽的笑意随手指了个方向,郭大靖说道:“五年平辽的袁督师会倒台,会被千刀万剐,朝堂大佬也会被牵连,死的死、罢的罢。”

郭大靖的话说得也很明确,提醒在座众人,别看着袁督师现在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更是东江镇的顶头上司。可好景不从,谁要是抱粗腿,下场会很惨。

刘兴祚等人显出惊愕之色,没想到郭大靖说话这么狠,连千刀万剐都说出来了,可见对袁崇焕的观感极其恶劣。

“我们什么时候不相信你了?”

刘奇士率先表态,还代表了另外两个姓刘的,“姓袁的不是个好鸟,咱们援朝作战时,他就冷眼旁观。宁锦被攻时,又胆小如鼠,腆着脸要咱们出兵牵制……”

三弟不喜欢的,做大哥的就一定要更加厌恶。刘奇士的思维很简单,别说袁崇焕,就是三弟骂皇帝,骂毛文龙,他也要站脚助威,大声附和。

刘兴祚和刘兴治也心中了然,这是郭大靖实话实说,提醒他们别站错了队。

当初安排他们到东江镇,确实有分权制衡的意思。但现在,可别胳膊肘朝外拐,跟着看上去风头一时无两的袁督师。

“大靖,你就放心吧!”刘兴祚再次称呼郭大靖的名字,既表亲近,也颇诚挚,“吃里扒外的龌蹉事情,我们兄弟干不出来。”

刘兴治笑着说道:“不说毛帅,咱们的顶头上司是郭将军,肯定听从号令。再说,这么长时间了,谁看不出来,跟着郭将军才能建功立业,才能吃香喝辣。”

郭大靖哈哈笑了起来,这好象是特么的土匪招兵,什么吃香吃辣,还抢男霸女呢!

“好,咱们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郭大靖把茶碗重重地一放,朗声道:“要平辽灭虏,袁崇焕不行。他要议和,咱们能答应吗?”

“不能。”刘兴祚这回大声地作了回答,“就是咱们能答应,与建虏有深仇大恨的官兵,也不答应。”

刘奇士猛地坐直了身子,说道:“议个屁和?!打了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不报仇雪恨,反倒要和建虏谈判,还要封他们官,和投降有什么两样儿?”

郭大靖用力拍了下桌子,说道:“议和就是割土投降,就是卖国。就是没有朝廷的支持,郭某但凡有一口气,也要与建虏打下去。”

“跟着你干便是。”刘兴祚反倒放松下来,沉声说道:“割土,卖国,这话正说到议和的要害。再怎么狡辩,也难以洗白。”

“平定辽东,跟建虏打到底,这没什么犹豫的。”刘兴治说道:“建虏阴险反复,就算议和成功,也难保长远。真不知道那帮人怎么想的,愚不可及。”

刘奇士咽了口唾沫,眼睛四下踅摸。

他觉得光喊有些不够劲儿,这要一大碗酒咕咚咕咚喝下去,再把碗把地上一摔,在噼哩啪嚓的声响中,才够气势。

郭大靖就不用说了,跟建虏有深仇大恨;刘兴祚兄弟,以及刘奇士,也都对建虏恨之入骨。

这也是东江镇会成为袁督师议和的障碍的一个原因。就算毛文龙同意议和,东江镇军民也不会答应。

除非是逼不得已,谁逼的,自然是大明朝廷,崇祯皇帝,以及要议和保命的袁督师。

要说在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需要集中力量镇压的时候,与建虏议和能免除两面作战的不利,或许还有情可原。

但现在的形势下,议和就是卖国,确定无疑,不能狡辩。

当然,袁督师有他的理由和借口来糊弄崇祯,那就是麻痹皇太极,为锦州、大凌河等城争取修筑的时间。

郭大靖分析判断的很到位,对这三位也没有丝毫的避讳和隐瞒。这既显出真诚,又是信任。

“飞骑要扩充到五千,并在明年入秋前训练完毕。”郭大靖斩钉截铁地说道:“枪骑兵也至少要达到五千,万骑的计划不会更改。”

有钱,有人,有枪,有炮……说多了都是眼泪,干就完了!

………………

随着朝廷切断粮饷,金州也迎来了气温的下降。

今年的寒潮比去年还要明显,春天升温晚,秋冬下霜降温早。说白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间缩短了。

在金州,除了些白菜、萝卜,主要农作物已经收割完毕,产量也进行了汇总,该是百姓的分给百姓,该是官家的收入官仓。

土豆、黑麦是没有问题,产量分别达到了三千斤和两百斤,属于当时条件的正常水平。玉米则受到了影响,亩产只有三百多斤。

这与后世的产量差距很大,黑麦和玉米连一半的亩产量都达不到。

可也不能苛求,没有化肥,没有科学的田间管理,没有高产早熟的种子,能达到这样的收获,已经是非常难得。

至少,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样的产量不仅是丰收,而且是大丰收。特别是土豆,一亩顶十亩,既能当主食,又能当菜吃,着实让百姓大喜过望。

“明年要削减玉米和黑麦的种植面积,由官上发通知,老百姓想必也是乐意的。”陈继盛放下了文件,作出了新的决定。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最后一页 正道潜龙 神秘世界:开局睡觉就会死 爱上野玫瑰 疯狂升级系统 御心香帅 瘦不了 汉乡 面具舞会:你我本是陌路 明末传奇 医香倾城 谍网 山河为歌 绝命毒尸 明尊 绿茶美人在恋综杀疯了 斗罗土着 无限之万界高校 在生存游戏做锦鲤 三寸人间 
经典收藏满唐华彩 穿到荒年,我靠两文钱起家 我在大唐有块田 这个王爷来自地球 名门艳旅 问棠gl 八一物流誉满全球 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 我要当明君之大隋杨广 大宁第一衙内 唐枭 民国崛起之东北虎啸 血火河山 醉枕三界 游龙戏唐 橙心如意剑 重生南非当警察 建设科技大秦,从时空售货车开始 无敌天下内 新战国七雄:赵国崛起 
最近更新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 女帝送我去和亲,我奉天靖难! 乱世谋权,皇嫡孙他杀疯了! 抗战:关东崛起,从保安团起义开始! 寒门布衣,开局打猎养活小娇妻 史上最强九千岁,开局修炼葵花宝典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小兕子驾到 大炎第一暴君:从废太子杀穿皇城 烽烟四起:逐鹿天下 穿越太子:冤枉我调戏贵妃?但我喜欢她妹妹 饥荒:狩猎养家,我把娇妻宠上天! 满门忠烈,被退婚后我成了女帝宠臣 戍海疆边,称霸从杀敌开始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给异世界一点钢铁洪流的震撼! 开局拒婚,皇子归来后杀疯了 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 被逐出家门从破冰捞鱼开始 被赶出侯府假世子靠科举逆袭权臣 
逆天换明 样样稀松 - 逆天换明txt下载 - 逆天换明最新章节 - 逆天换明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