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一共有六个人,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这个课题是杨教授重点关注的。”
唐顺也看出新人脸上的惊讶,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
“这个课题组的资源是非常丰富,因为杨教授亲自抓,所以大家完全不用担心。”唐顺重复这句话,安慰这几个人。
要不是其它博士各自都有课题在忙,哪里轮得到这几个新人,新人还没有经过这边的课题的历练,肯定在各方面不如有经验的博士。
但是唐顺也是没办法,杨教授明确说过,不能影响其它课题,所以只能调拨几个新人给杨教授来研究疫苗佐剂的课题。
这些博士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这个课题只是一个装饰,应付上面的任务安排,所以就这么几个人,不然怎么可能就几个人呢。
“六个人能行吗?我以前读博士的时候参与过这种课题,当时我导师挂帅,几家药企联合投资几千万,我加入的时候他们已经研发了三年,我整个博士都在参与这个课题,后来证明他们太天真了,疫苗佐剂的研究比他们想象的困难,最后也是不了了之,我记得那个项目一直维持一百多人的研究人员,我们现在六个人想研究疫苗佐剂,是不是有什么误会?”这个博士叫做计宁,帝都大学毕业后留美做博士后,现在回来三博实验室做研究员。
另一个博士说:“我想杨教授这么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我暂时想不到是什么原因。”
这个博士叫何子健,是杨平的老同学,现在已经通过面试,来到三博实验室上班,他看到有人质疑这个课题的可行性,为了稳定军心,他出面说几句话。
何子健心里非常清楚,他能够来三博医院,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是杨平的老同学,这份人情在里面所占的比例还挺大,当时面试的博士那么多,很多有海外顶尖名校留学的经历,而他完全没有任何留学的经历,能够选中他,里面肯定有杨平的原因。
现在他必须积极支持老同学的工作,老同学好,他也好,这个道理他明白。
如果人心浮动,队伍就会不好带,所以这个时候何子健必须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绝对不能煽风点火。
“大家不用过于担心,杨教授年纪轻轻就能够获得诺奖,他的科研能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所以他的一些部署肯定不用常理来推测,很多时候搞科研不是拼人数,拼的是创新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路线人数再多也没用,如果找到正确的路线,可能几个人就能撬动整个课题。什么课题人数要多,一般是涉及到将理论转化为产品,这时候涉及到工程实现,所以必须需要大团队来承担研究任务。”何子健分析给大家听,另外四个人听后觉得有道理。
唐顺这个时候立即补上一句:“以前我刚来的时候,三博实验室也就几十个人,我们不照样做出了诺奖级的成绩,就这几十个人,我们还同时进行几个课题呢?空间导向基因、K疗法、皮肤克隆,你看看哪个不是世界顶级课题,现在全部都进展顺利,空间导向基因理论不用我介绍,已经获得诺奖,K疗法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皮肤克隆大家可能不熟悉,它已经在临床开始应用,效果非常好。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人数,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创新都是小团队做出来的。”
另外五个人听唐顺和何子健这么说,心里也踏实了很多。
这些人都是博士,都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想法对错,这是好事,所以有时候疏通他们的思想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边唐顺还在给课题组的成员做思想疏通,那边杨平已经开始对这个课题的研究。
疫苗佐剂的研究带有典型的药品研究的特色,选定对象之后,需要大量的试错来获取信息,然后依据试错再更换对象,以此类推,在大量的研究中,目标对象慢慢浮出水面。
而且这种试错经验的叠加效果非常明显,先行者积累大量的数据,后面的研究可以站在前面研究的肩膀上,越到后面,叠加效果越明显,所以慢慢形成极高的技术门槛。
基础研究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弯道超车,除非你更换一个赛道,可是更换赛道谈何容易。
比如我们的汽车工业,如果走燃油车的路子,无论怎么投入都不可能超过欧美日那些老牌汽车巨头,别人积累上百年的经验,你要将他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怎么可能追上它,追上它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聪明的中国人看破了这一点,在努力追赶的同时,找到了一条新的赛道---新能源的电动汽车,只有更换赛道,汽车工业才可能实现赶超。这不叫弯道超车,而是换赛道。
只要在同一个赛道,你无论如何做不到弯道超车,弯道超车只是自欺欺人。
杨平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他还是研究佐剂,即使有系统空间做支撑,可以提供大量的试错经验,也只是一个追随者,他现在琢磨着能不能换个赛道,彻底掀翻这张桌子。
疫苗佐剂的作用是增强抗原性,如果能够开发一种新技术也可以增强免疫抗原,比如使用K疗法的挂载技术,在疫苗上挂载一个功能蛋白质,那么他将实现比佐剂更好的增强作用,那佐剂也就失去意义。
佐剂就是“免疫助推器”,蛋白抗原自己激发免疫的能力很弱,需要靠佐剂帮忙“喊醒”免疫系统,不仅能让免疫反应更持久,还能减少抗原用量。
但是佐剂也不是完美无缺,这个东西其实有很多缺点,比如毒性作用,会引起一些副反应。
脱离佐剂去开发疫苗也不是新鲜事,比如现在出现的重组免疫复合物疫苗,它就脱离了佐剂的体系,另辟一条赛道,它靠抗原和抗体形成的复合物,让抗原呈递细胞更易“抓住”抗原,不用外源佐剂也能激发强免疫反应。
重组免疫复合物是给天然免疫复合物升级改造,使用分子工程给它整容,通过基因改造,让抗原和抗体,或抗体的 Fc片段,在细胞里直接形成复合物,这就是重组免疫复合物。
在进行基因重组方面,杨平是高手,K病毒的修改就是使用基因重组技术,用腺病毒为模版,将K因子和各种其它功能因子挂载或嵌入腺病毒的结构中,形成了现在的K病毒,当然,现在不能叫它病毒,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它已经完全不能归为病毒这一类。
如果用这条思路,杨平发现,那样的话是研究疫苗去了,这不是杨平的目的,杨平想研究一种通用的模块化的能够替代佐剂的物质,这个模块相当于K因子,可以挂载或嵌入在任何疫苗的结构上,这样任何疫苗使用它就能增强抗原性,降低副作用。
经过思考之后,杨平决定用K疗法的思路来研究这个课题,他将设计出一个蛋白质,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疫苗设计思路。
佐剂,他认为本来就是一条不算太好的路,那些医药巨头投入那么多钱,那么多人才,到目前为止才研究五款佐剂,而且这些佐剂还有一定的副作用,说明这条路实在不算聪明。
而且杨平也仔细分析过,佐剂的确算是一个过渡技术,将来的疫苗一定是基因重组技术下的产物,不管用什么手段,最终都是使用基因重组技术来应对这个问题。
唐顺交代完之后自己去忙了,那五个人聚集在办公室的角落里讨论,有两个人不怎么愿意呆在这个课题组,当时不太好当面驳唐顺的面子,现在唐顺离开,他们私下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个课题组我感觉就是一个面子工程,很可能是应付上面下达任务的存在,你看,其他人都没有调来这个课题组,我们五个全是新人。”计宁心里很不满,他觉得现在是拿他们新人去做没意义的事情。
何子健不这么认为,不管什么任务,就算是没意义的任务,只要是杨平提出的,他也会去参加,而且会全心全意,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报答杨平的赏识,他心里明白,没有杨平的暗中帮助,他不可能这么轻易加入三博实验室的团队。
“我不同意你的想法,我还是那句话,你的判断太武断,仅仅凭借人数就判断这个课题只是一个应付式的课题,我跟你的意见相反,这个课题是杨教授亲自领衔,带着我们来做,一定会不是普通课题,说不定我们在这个课题里能够学到很多东西,你看看其它课题,虽然都是杨教授设立的,但是他只是做战略规划,从来不会参与细节。”
计宁脑子挺灵活,他神秘地看看周围说:“我告诉你们一个消息,听说我们主管医药卫生行业的大老板昨天来过我们医院,还见过杨教授,你们用脑子想想,肯定是大老板昨天给杨教授秘密下达了什么任务,才隔一天,今天杨教授就要组织人员设立新课题,这个课题只用五个人,你们真的对疫苗佐剂没有概念,我对这东西了解非常深,别说五个人,五百个人不一定研究出来,自1926年第一款佐剂开始,你知道全世界一共研发几款佐剂吗?五款,只有五款,什么概念,你看看那些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辉瑞等等都是吃素的吗?人家那么强大的实力搞不出几款佐剂,我们五个人搞佐剂,这不是开玩笑吗?教授也是人,我们严重怀疑这是教授用来应付上面的,上面下达任务他不得不去做,但是又不能影响现有的课题,只能这样罗。”
何子健不同意计宁的意见:“你想得太多了,杨教授是学者,没这么多弯弯肠子,他根本不需要去应付什么,我们也不用去琢磨这些,我们将我们的工作做好就行,杨教授带着我们做课题,这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
“我可不这样想,谁知道这个课题要持续多久,要是一年半载还好,要是持续几年,你说我们不白白浪费几年时间?别人到时候产出成果产出论文,我们打酱油。”计宁还是不同意。
另外三个人,有一个也同意计宁的意见,另外两个博士对这些事情没兴趣去琢磨,反正都在实验室搞研究,这个课题那个课题都是一样,反正只要能够安安静静搞科研就是好事。
“这位同学?”有人插进来聊天。
计宁立即停止聊天,他问道:“你叫我吗?”
“没错,我是叫你,这一批新人太多,我一时记不起你名字,真是对不起。”这个资深博士立刻道歉。
“我叫计宁,新来的。”计宁朝“前辈”介绍自己。
这位“前辈”立即将椅子滑过来:“我叫蒋季同,你们刚刚的聊天我都听到了。”
“你想干吗?”计宁下意识躲闪。
蒋季同笑着说:“放心,我们这里没人打小报告,就算教授在这里,你们这样聊天都不是事,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说,没事的,我听你刚刚说不想参加杨教授新设立的课题组?”
“我可没说,我们只是随便聊几句。”计宁否认。
蒋季同嘴角一扬:“别遮遮掩掩的,我说过,我们这里没人打小报告,你怕什么,你要是不想去这个课题组,我们可以互换。”
“互相?”计宁狐疑地问道,不知道他打什么主意。
蒋季同点点头:“对,我们可以互换,我刚刚也听过你的分析,蛮有道理,这个课题组才几个人,可能是应付式的,很可能没什么事情做,这样挺闲的,我这段时间忙得实在受不住,想清闲一阵,要不我们互换。”
真有人会换?作为新人,计宁不怕忙,就怕扔在角落里不被重视。
“真的,你们新人应该来我们这么大的组锻炼锻炼,你要同意可以直接跟唐博士提出来,到时你就说我愿意换你。”蒋季同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
“那行,你说话算数?”计宁没想到这人居然想来“养老”课题组。
一个几个人的课题组,在应付中紧急诞生,到时候能有什么事情,不就是装装样子,简直就是养老组。
“大家都在场作证,我挺喜欢免疫学,听说你们研究佐剂,正符合我的胃口,就这么说定了,等会你就去向唐博士提出来,只要你坚持不动摇,唐博士也拿你没办法,到时候我主动提出来换你,大家各得其所,多好。”蒋季同鼓动计宁。
“你们呢?你们有想换的吗?现在不说以后说就晚了。”
计宁问大家。
大家摇摇头,意愿不是很强烈。
“想换也得有人愿意才行呀?你算是撞上大运,毕竟像我这么提前有养老想法的是少数,他们就算想换也没门,谁跟他们换,是不是?”蒋季同说。
“你们记住,这事不要声张,传出去对我不好,你想,唐博士给教授安排的课题组成员,我们私下这样偷偷调换,这算什么?要是传出去引起不良影响,我们想换都换不了。”
蒋季同神神秘秘地叮嘱计宁,计宁挺机灵的,立即点点头。